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的表面肌电研究

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的表面肌电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目的:观察用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下肢肌痉挛治疗效果,为临床上使用电针治疗的频率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将60例符合研究标准的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采用非盲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方案,随机分成运动训练组(对照组)、低频电针组(电针参数选择频率2Hz)和高频电针组(电针参数选择频率100Hz),三组患者均予一般常规处理及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选择下肢伸肌拮抗肌上的穴位组分别进行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在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进行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Fugl-Meyer评分,表面肌电仪记录在膝屈曲和踝背伸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主动肌及其拮抗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并记算它们的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 ratio)(计算公式:协同收缩率=拮抗肌IEMG/主动肌IEMG+拮抗肌IEMG)。对三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高低电针频率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的针刺治疗效应。研究结果:(1)治疗后,高频组、低频组患者膝屈曲和踝背伸最大等长收缩时,股直肌和腓肠肌的IEMG、膝屈曲和踝背伸的协同收缩率低于对照组,缝匠肌和胫前肌的IEMG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频组相比,高频组患者在膝屈曲和踝背伸最大等长收缩时,股直肌的IEMG、膝屈曲的协同收缩率低于低频组,胫前肌的IEMG高于低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高频组患者膝屈曲和踝背伸最大等长收缩时,股直肌和腓肠肌的IEMG降低,缝匠肌和胫前肌的IEMG增高,膝屈曲和踝背伸的协同收缩率降低,治疗前后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低频组治疗前后最大等长收缩时表面肌电信号比较,低频组患者膝屈曲和踝背伸最大等长收缩时,股直肌和腓肠肌的IEMG降低,缝匠肌和胫前肌的IEMG增高,膝屈曲和踝背伸的协同收缩率降低,治疗前后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治疗前后最大等长收缩时表面肌电信号相比较,低频组患者膝屈曲和踝背伸最大等长收缩时,股直肌和腓肠肌的IEMG降低,缝匠肌和胫前肌的IEMG增高,膝屈曲和踝背伸的协同收缩率降低,其中胫前肌和腓肠肌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临床痉挛指数CSI:同组治疗前后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低频组、高频组CSI评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Fugl-Meyer评分:同组治疗前后比较,三组患者Fugl-Meyer评分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低频组、高频组Fugl-Meyer评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频组治疗后比较,高频组Fugl-Meyer评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不同频率电针对于改善患者的下肢痉挛程度、下肢运动功能等都有较好疗效,以高频组疗效更好。2.不同频率电针均能降低股直肌和腓肠肌的肌张力、提高缝匠肌和胫前肌的肌张力、改善膝屈曲和踝背伸的协同收缩率,其中以高频组疗效更佳。3.三种疗法对于降低痉挛肌群过高的肌张力,缓解肌痉挛,促进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都有一定作用,其中低频组疗效高于对照组,高频组疗效优于低频组。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一) 祖国医学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认识
  • (二) 针刺疗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机理研究进展
  • (三)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患肢痉挛的临床研究
  • 二、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一)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发病机理的认识
  • (二) 现代医学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现状
  • 三、小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 诊断标准
  • (二) 纳入标准
  • (三) 排除标准
  • (四) 剔除和脱落标准
  • (五) 病例来源
  • 二、研究方法
  • (一) 试验设计
  • (二) 治疗方法
  • (三) 观察周期
  • (四)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五) 针刺意外事件的处理
  • (六) 病例剔除和脱落情况
  • (七) 统计学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一) 关于表面肌电图的选择
  • (二) 量表的选择
  • (三) 关于刺激频率的选择
  • (四) 治疗穴位的选择
  • 五、结论
  • 六、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病例记录表
  •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延续性护理的应用效果评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99)
    • [2].双任务训练在脑卒中患者下肢康复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0(01)
    • [3].咳嗽功能与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风险的研究进展[J]. 现代医药卫生 2020(01)
    • [4].肌内效贴扎对早期脑卒中患者手功能的影响[J]. 临床荟萃 2019(11)
    • [5].生物标志物在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20(01)
    • [6].脑卒中患者延续性照护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学报 2019(24)
    • [7].脑卒中后失眠中西医病因机制初探[J]. 陕西中医 2020(01)
    • [8].人性化护理在脑卒中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02)
    • [9].脑卒中坐位平衡及评定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0(02)
    • [10].社区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0(04)
    • [11].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微信公众平台在脑卒中照顾者中的应用[J]. 现代实用医学 2020(03)
    • [12].音乐疗法治疗脑卒中的进展与展望[J].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9(04)
    • [13].脑卒中照护者喂食知识掌握现状调查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 2020(08)
    • [14].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和预防[J]. 人口与健康 2020(04)
    • [15].脑卒中环境与社会参与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0(16)
    • [16].心理疏导模式在青年人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04)
    • [17].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应用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16)
    • [18].女性生殖相关因素对脑卒中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0(19)
    • [19].复发性脑卒中患者复发危险因素探讨[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18)
    • [20].国际脑卒中识别量表及其性能比较[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0(06)
    • [21].抑酸剂的使用与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相关性[J]. 医疗装备 2020(10)
    • [22].12个脑卒中预警信号[J]. 江苏卫生保健 2020(06)
    • [23].脑卒中筛查高危因素分析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17)
    • [24].脑卒中相关失眠的研究进展[J].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0(03)
    • [25].首发脑卒中患者积极度现状及影响因素[J]. 护理学杂志 2020(15)
    • [26].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的研究现状[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0(08)
    • [27].脑卒中重症患者的标准化护理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26)
    • [28].局域性脑卒中中心网络的建设对提高区域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能力的作用[J]. 广西医学 2020(17)
    • [29].护理门诊干预用于脑卒中高危患者中的护理效果[J]. 吉林医学 2020(09)
    • [30].病房内日常生活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0(10)

    标签:;  ;  ;  ;  ;  ;  

    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的表面肌电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