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孔异位与白斑两种突变小鼠的基因定位和白斑候选基因的序列分析

瞳孔异位与白斑两种突变小鼠的基因定位和白斑候选基因的序列分析

论文摘要

B6-24?瞳孔异位小鼠是本实验室采用乙烷基亚硝基脲(ENU)诱变获得的一种突变系,在对其保种繁殖过程中分化出B6-24?白斑突变系小鼠。本研究以这两种突变系小鼠为对象,对它们的突变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并在分子水平上鉴定出B6-24?白斑突变的基因型。我们的工作分两个部分: 一、两例突变系小鼠突变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以本中心C57BL/6J(B6)背景的ENU诱变获得的B6-24?瞳孔异位小鼠与B6-24?白斑小鼠为研究对象,将B6-24?瞳孔异位突变杂合子小鼠(m/+)与背景品系(B6)回交得到105只后代小鼠,其中具有突变表型的有45只(x2=1.08,0.25<P<0.50,外显率为85.71%);B6-24?白斑突变杂合子小鼠(m/+)与正常B6背景品系小鼠配种共繁殖后代89只,其中43只出现白斑(x2=0.05,0.75<P<0.90,外显率为100%)。以上数据表明这两种突变呈单基因显性遗传。分别繁殖F2[(B6×D2)F1×B6]瞳孔异位小鼠及F2[(B6×D2)F1×D2]白斑小鼠,采用连锁分析法,利用39个微卫星标记分别对两种突变的F2代小鼠的常染色体进行基因组扫描.结果发现,微卫星D2Mit17与瞳孔异位小鼠在30只F2代突变小鼠中只发生3例重组,按实际交换率计算的LOD值为3.27,确定连锁,从而把该突变基因初步定位于小鼠第2号染色体。继续扩大F2突变小鼠群体至110样,选用微卫星D2Mit398、D2Mit259与其进行连锁分析,结果突变基因与D2Mit398的重组率为(5..5±2.16)%、与D2Mit259的重组率为(0.90±0.90)%。突变基因被定位在D2Mit398与D2Mit259之间,距着丝粒约64.5cM,在此区域附近未发现其明显的候选基因。对B6-24?白斑F2代小鼠基因组扫描发现,微卫星D10Mit73与该突变小鼠在34只F2代中只发生4例重组,按实际交换率计算的LOD值为4.89。继续扩大F2突变小鼠群体至99样,选用微卫星D10Mit70、D10Mit68与其进行连锁分析,结果突变基因与D10Mit70、D10Mit68的重组率分别为

论文目录

  • 符号说明
  • 综述 ENU诱变与基因定位克隆研究进展
  • 第一部分 两例突变系小鼠突变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 讨论
  • 4.参考文献
  • #白斑突变候选基因kitl的序列分析'>第二部分 B6-24#白斑突变候选基因kitl的序列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0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26)

    标签:;  ;  ;  ;  ;  

    瞳孔异位与白斑两种突变小鼠的基因定位和白斑候选基因的序列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