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与对象——两种中国视觉艺术研究的实践

方法与对象——两种中国视觉艺术研究的实践

论文题目: 方法与对象——两种中国视觉艺术研究的实践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美术学

作者: 王菡薇

导师: 曹意强

关键词: 欧美中国艺术史,公众,集团利益,视觉艺术,艺术史跨语境研究

文献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作为融合了中国与欧美两种复杂知识传统的特殊体系,欧美中国艺术史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了新的发展,并深刻地受到自60年代起流行于欧美的各种学术思潮的影响,这些学术思潮潜移默化地促使欧美中国艺术史重新审视中国艺术史研究传统。在吸收了中国艺术史的传统研究方法和西方的“新艺术史”,尤其是社会艺术史方法后,欧美中国艺术史进入新的阶段。在新一代学者中,包华石(Martin J.Powers)和克雷格·克鲁纳斯(Craig Clunas)极具代表性,前者对汉代艺术与公众、艺术趣味与集团利益,后者对中国十三世纪以来的物质文化视觉文化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他们通过解析艺术品在社会文化中的角色与作用进一步洞悉中国艺术及人的精神;他们积极倡导在艺术研究中打破国家主义,给艺术史研究创造一个脱离范畴化的平台。他们的探究代表了两种欧美中国视觉艺术研究的实践,尽管其研究方法与对象有所不同,但是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会发现,其研究结果殊途同归,都是要理解潜含于中国艺术中的政治和社会因素,当包华石试图以“中国人的方式”来理解中国艺术,将汉代艺术阐释成政治表达工具时,克鲁纳斯则完全用西方人的眼光“观看”中国视觉文化,将明代艺术转换成开启和理顺明代社会复杂结构的钥匙。不同的研究方法与对象的结合使得两种视觉艺术研究呈现出既有关联又存差异的生动面貌,他们及其他一些欧美中国艺术史家共同演绎了欧美中国艺术史的新篇章。本文将尽可能深入地探讨包华石和克雷格.克鲁纳斯的艺术史方法,并以此为主线梳理欧美中国艺术史近来的发展状况、研究形态及跨文化艺术史研究中的得失利弊,以期为客观评价欧美中国艺术史做一点应有的贡献。

论文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欧美中国艺术史研究方法的转化

第二章 艺术与公众

第三章 艺术趣味与集团利益

第四章 视觉文化研究在明代艺术史中的应用

第五章 艺术史跨语境研究中的适应性与不适应性

结语

引用、参考文献

后记

附图

发布时间: 2005-11-14

相关论文

  • [1].雷德侯的中国艺术世界[D]. 张平.中国美术学院2011
  • [2].视觉形式的美学研究[D]. 曹晖.中国人民大学2007
  • [3].中国美术鉴藏史纲[D]. 梁江.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
  • [4].观念与艺术[D]. 邹跃进.中央美术学院2002
  • [5].汉至清代《考工记》研究和注释史述论稿[D]. 张言梦.南京师范大学2005
  • [6].艺术家的形象[D]. 武红.南京师范大学2006
  • [7].“如画”的观念与十九世纪英国水彩风景画[D]. 戴小蛮.南京师范大学2006
  • [8].论西方色彩的理论与实践—有关油画色彩的两对关键问题[D]. 张春华.南京师范大学2007
  • [9].作为精神史的艺术史[D]. 丁亚雷.中央美术学院2007

标签:;  ;  ;  ;  ;  

方法与对象——两种中国视觉艺术研究的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