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固碳减排潜力分析 ——以惠州市上沙田村为例

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固碳减排潜力分析 ——以惠州市上沙田村为例

论文摘要

最近一个世纪以来地球表面的气温平均上升约为0.6℃,全球变暖已成不争的事实,是当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多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农业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引起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和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燃烧。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的储蓄量差别很大,其中林地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储量最高,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汇功能较强,而受人类活动干扰强烈的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较低,且多储存于土壤,碳储量源汇功能相对较弱。本研究选择我国南亚热带低山丘陵农业区,以惠州大亚湾经济开发区上沙田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该村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分析我国东南部农村地区合理土地利用方式的减排固碳潜力。本文以生态学、植被测量学和农业生态化学相关知识为理论基础,通过野外数据采集、样品处理及实验室分析以及统计资料和相关的参考文献,对研究区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和植被的生物量和碳密度做了估测,并以2020年为规划目标,运用线性规划软件求得调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的最优方案,它在满足基本粮食和其他农作物供应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使研究区生产性土地利用类型有机碳储量最大。结果显示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政策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储存到生物碳库中是一种积极有效地减排途径。到2020年,经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后,研究区由土地利用变化可固定有机碳646.72吨,较2009增加72.42吨,增幅达13%,接近2000年的水平。其中,研究区林地(人工马尾松林)由2009的0.29公顷增加到2020年的1.09公顷;水田面积由6.22公顷减少到5.76公顷;旱地面积由1.01公顷减少到0.81公顷;菜地面积由0.23公顷增加到0.37公顷;草地面积由0.96公顷减少到0.86公顷:园地面积由0.45公顷增加到0.57公顷。根据研究结果以及研究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针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具体建议,一是退耕、退草还林;二是积极发挥政府职能,政府应作为广大农民朋友的坚强后盾,引导协调好土地利用结构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政策宣传、技术培训和财政补贴等措施保障退耕、退草还林工程的顺利进行。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
  • 2.1 研究区域的选取
  • 2.2 样点布设及田间取样
  • 2.3 样品处理及实验室分析
  • 2.4 数据分析
  • 2.5 技术路线示意图
  • 2.6 论文内容框架结构
  • 第三章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 3.1 碳元素的分布
  • 3.2 全球碳循环
  • 3.3 受人类影响的主要温室气体
  • 3.4 温室气体的源和汇
  • 3.5 农业生产活动固碳减排潜力分析
  • 第四章 研究区概况
  • 4.1 研究区背景概况
  • 4.1.1 优越的地理位置
  • 4.1.2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 4.1.3 类型多样的地貌地形
  • 4.1.4 肥沃的土壤
  • 4.1.5 丰富的淡水资源
  • 4.1.6 惠州社会经济概况
  • 4.2 研究区概况
  • 第五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 5.1 土地利用方式与碳蓄积量的关系概述
  • 5.2 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
  • 第六章 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估测
  • 6.1 土壤碳库及其研究方法
  • 6.2 研究区土壤碳储量估测
  • 6.2.1 野外样品采集
  • 6.2.2 室内试验分析法
  • 第七章 研究区植被有机碳密度估测
  • 7.1 农田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植被有机碳密度估测
  • 7.1.1 农作物样品采集和生物量测定
  • 7.1.2 实验分析
  • 7.2 林地和园地的植被的有机碳密度估测
  • 7.2.1 人工林碳库的生态价值
  • 7.2.2 研究区杉木人工林碳库
  • 7.2.3 人工林碳汇计量方法及进展
  • 7.2.4 2009年杉木人工林植被层碳密度和碳储量估测
  • 7.2.5 2000年杉木人工林的植被碳储量估测
  • 7.2.6 研究区园地生态系统碳密度估测
  • 7.3 研究区2000年至2009年碳储量动态变化
  • 第八章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 8.1 线性规划模型构建
  • 8.1.1 目标函数的建立
  • 8.1.2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约束条件
  • 8.2 土地利用类型结构优化设计
  • 第九章 结论和建议
  • 9.1 结论
  • 9.2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建议
  • 9.2.1 退耕、退草还林
  • 9.2.2 政府的宣传和支持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固碳减排潜力分析 ——以惠州市上沙田村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