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关系研究

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是从网络哲学的角度对于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关系(以下简称虚实关系)的系统研究。笔者在已有的虚实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认为,虚拟不仅是事物的一种存在形式,也是人性的重要方面。作为一种复杂的矛盾存在物,网络世界不仅具有人们一般所认为的虚拟性,而且还具有隐匿在虚拟性之后的深沉的现实性。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矛盾是网络世界的基本矛盾。物质一元论、心灵物体二元论、各种“三个世界”理论都不能恰如其分地解释网络世界。网络世界可以用“存在的四种基本样态”理论来解释。网络世界具有技术世界、社会世界和人文世界这三重不同的维度,在这三重维度中都蕴涵着虚拟性与现实性这双重属性。虚拟与现实之间同时存在差异性、同一性、对立性和统一性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关系。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关系对于我们都具有极大的启示。虚实关系的这四个方面可以用一个命题来概括,那就是:网络是现实的延伸。网络既是现实的人的延伸,也是现实社会的延伸。虚拟与现实之间既有可能形成强性关系,也有可能形成弱性关系,我们所要选择的是强性关系;虚拟与现实之间既有可能形成良性关系,也有可能形成恶性关系,我们所要选择的是良性关系。在当前关于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关系的研究中,最有影响的论调就是“网络恶托邦”和“网络乌托邦”。其实,网络既不是漆黑一团的“恶托邦”,也不是至善至美的“乌托邦”。网络世界在一定意义上的确具有乌托邦所具有的独立性、平等性、自由性、幸福性、自治性和大同性等特征,但是这些特征具有强烈的表面性和形式性。网络世界不可能成为乌托邦的根本原因在于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在网络时代,人们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虚实分裂。虚实分裂对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解决虚实分裂问题,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促进虚实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虚实和谐。虚实和谐是人类在网络时代应该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虚实和谐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的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2 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
  • 1.3 “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网络”、“现实”和“虚拟”的概念辨析
  • 2.1 “网络”概念辨析
  • 2.1.1 “网络”概念的词源学考察
  • 2.1.2 “网络”概念的三个层次
  • 2.1.3 互联网的基本特点
  • 2.2 “现实”概念辨析
  • 2.2.1 纷争不已的“现实”概念
  • 2.2.2 “现实”概念的六个层次
  • 2.2.3 “现实”与“现实性”、“真实”及其它
  • 2.3 “虚拟”概念辨析
  • 2.3.1 “虚拟”概念的词源学考察
  • 2.3.2 “虚拟”概念的三个层次
  • 2.3.3 虚拟的形式及分类
  • 2.3.4 虚拟是人性的重要方面
  • 第3章 网络世界的虚实二重性
  • 3.1 “网络空间”概念的四种含义
  • 3.1.1 “cyberspace”源于《神经浪游者》还是《控制论》?
  • 3.1.2 威廉·吉布森的科幻空间
  • 3.1.3 迈克尔·海姆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空间
  • 3.1.4 现有网络技术条件下的互联网空间
  • 3.1.5 互联网空间内部的网络社会
  • 3.2 网络空间的存在定位
  • 3.2.1 物质一元论能够解释网络空间吗?
  • 3.2.2 笛卡儿的心灵物体二元论能够解释网络空间吗?
  • 3.2.3 各种“三个世界”理论能够解释网络空间吗?
  • 3.2.4 用“存在的四种基本样态”理论解释网络空间
  • 3.3 网络世界的虚实二重性
  • 3.3.1 网络世界的虚实二重性
  • 3.3.2 从网络世界的主体看网络世界的虚实二重性
  • 3.3.3 从网络世界的客体看网络世界的虚实二重性
  • 3.3.4 从网络世界的三重维度看网络世界的虚实二重性
  • 第4章 虚实关系的基本方面
  • 4.1 几点说明
  • 4.1.1 虚实关系特指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的关系
  • 4.1.2 对于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的说明
  • 4.1.3 网络环境下的虚实关系具有不同的层面
  • 4.2 虚实关系的四个基本方面
  • 4.2.1 虚拟与现实的差异性
  • 4.2.2 虚拟与现实的同一性
  • 4.2.3 虚拟与现实的对立性
  • 4.2.4 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
  • 4.3 网络是现实的延伸
  • 4.3.1 作为工具的网络与作为环境的网络
  • 4.3.2 网络是现实的人的延伸
  • 4.3.3 网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
  • 4.4 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两种组合序列
  • 4.4.1 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力量组合模式
  • 4.4.2 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价值组合模式
  • 4.5 虚实关系的基本分类
  • 4.5.1 强性关系与弱性关系
  • 4.5.2 良性关系与恶性关系
  • 第5章 从虚实关系看“网络乌托邦”的破灭
  • 5.1 “网络乌托邦”论调与“网络恶托邦”论调
  • 5.1.1 “网络恶托邦”论调的主要内容
  • 5.1.2 “网络乌托邦”论调的主要内容
  • 5.1.3 “网络恶托邦”和“网络乌托邦”论调的通病
  • 5.2 从虚实关系看“网络乌托邦”的破灭
  • 5.2.1 “网络乌托邦”独立性的有限性
  • 5.2.2 “网络乌托邦”平等性的有限性
  • 5.2.3 “网络乌托邦”自由性的有限性
  • 5.2.4 “网络乌托邦”幸福性的有限性
  • 5.2.5 “网络乌托邦”自治性的有限性
  • 5.2.6 “网络乌托邦”大同性的有限性
  • 5.2.7 “网络乌托邦”破灭的基本原因
  • 第6章 结语:从虚实关系到虚实和谐
  • 6.1 虚实之间的差异性是虚实和谐的前提所在
  • 6.2 虚实之间的同一性是虚实和谐的基础所在
  • 6.3 虚实之间的对立性是虚实和谐的必要性所在
  • 6.3.1 必须防止网络世界成为一种“网络利维坦”
  • 6.3.2 必须防止现实世界成为一种“现实利维坦”
  • 6.3.3 必须尽量避免虚实分裂产生的危害性
  • 6.4 虚实之间的统一性是虚实和谐的可能性所在
  • 6.5 网络的可选择性是虚实和谐的客观要素
  • 6.5.1 网络是一种冷媒介
  • 6.5.2 网络是“不一定”的技术
  • 6.5.3 网络是后现代的技术
  • 6.6 人类的选择和努力是虚实和谐的主体要素
  • 6.6.1 对于虚实关系具体状态的选择
  • 6.6.2 对于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选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审美乌托邦的多重美学基础[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生态乌托邦与乌托邦幻象:从《世界的词语是森林》到《阿凡达》[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20(01)
    • [3].绿色乌托邦[J]. 景观设计学 2020(01)
    • [4].生态可持续社会的第一幅生动画像——走进《生态乌托邦》[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04)
    • [5].山岳想象的逻辑——以昆仑的乌托邦化叙事为个案[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0(04)
    • [6].大卫·哈维“辩证的时空乌托邦”思想探析[J]. 广东社会科学 2020(05)
    • [7].马克思留给人类的“主义”究竟是什么——谈共产主义之于乌托邦的超越性[J]. 丽水学院学报 2018(01)
    • [8].《乌托邦的进程1-8》[J]. 美术 2017(11)
    • [9].乌托邦精神重建:马克思哲学的使命[J]. 林区教学 2008(05)
    • [10].乌托邦的中国意境[J]. 书城 2016(12)
    • [11].乌托邦理念的艺术探寻——以《朝着东南走》为例[J].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17(01)
    • [12].乌托邦重建与解放政治哲学——对戴维·哈维资本主义空间批判的反思[J]. 哲学动态 2016(11)
    • [13].文学视域中的“新乌托邦精神”:命题及其当代选择[J]. 青海社会科学 2016(05)
    • [14].建筑时空:重构乌托邦[J]. 世界建筑导报 2017(01)
    • [15].新实践美学与乌托邦精神[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1)
    • [16].想象的“劳动乌托邦”——“十七年”文学中的城市风景建构[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17].格非小说乌托邦叙事的多维表现[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18].论《山川记》的生态乌托邦书写[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 [19].“乌托邦想像”的嬗变与内在焦虑——对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种解读[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 [20].个人乌托邦与宗教精神——基于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J]. 戏剧之家 2016(05)
    • [21].政治生活中乌托邦精神的伦理旨趣[J]. 江汉论坛 2016(03)
    • [22].乌托邦精神的唤醒——布洛赫乌托邦哲学思想探析[J]. 商 2016(09)
    • [23].《疯狂动物城》:乌托邦遗产与重启[J]. 探索与争鸣 2016(06)
    • [24].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乌托邦研究及其“反—反乌托邦主义”[J]. 国外理论动态 2016(05)
    • [25].论阎连科对“去乌托邦化”的警惕[J]. 东吴学术 2016(05)
    • [26].理想还是幻想:“辩证乌托邦”从理论到实践[J]. 学术论坛 2016(07)
    • [27].论乌托邦精神的回归[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6(05)
    • [28].向歹托邦之路 建筑与乌托邦[J]. 新美术 2014(10)
    • [29].浅谈老子的乌托邦[J]. 商 2015(06)
    • [30].看上去很美的乌托邦[J]. 中国企业家 2015(09)

    标签:;  ;  ;  ;  ;  

    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