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质骨料混凝土桥梁的现状与发展

轻质骨料混凝土桥梁的现状与发展

一、轻骨料混凝土桥的现状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一凡[1](2021)在《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力学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现阶段组合结构抗剪连接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栓钉连接件,而目前对于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的研究成果存在诸多空白和不足,成为了将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结构应用在实际工程中的阻碍。本文通过推出试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的力学性能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针对混凝土种类、混凝土强度、栓钉直径、箍筋的布置形式这4种影响因素设计了6组共12个推出试件,并对其破坏模式、荷载-滑移曲线、抗剪承载力、抗剪刚度和峰值滑移展开分析。根据试验结果,增加了栓钉极限抗拉强度这一影响因素并对原有影响因素进行扩展,针对5种影响因素建立15个模型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并根据结果对其抗剪承载力和抗剪刚度进行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于实际工程中,采用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LC40及以上,直径为16mm、19mm和22mm的栓钉时,栓钉连接件的破坏形态均为栓钉受剪破坏。(2)与普通混凝土栓钉连接件相比,混凝土强度为40MPa~50MPa的情况下,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的抗剪承载力降低10%~16%,抗剪刚度降低9%~24%,峰值滑移提升15%左右。(3)栓钉受剪破坏时,影响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栓钉直径、栓钉极限抗拉强度和箍筋间距,抗剪承载力随着栓钉直径、极限抗拉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箍筋间距的增大而减小。(4)提出针对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考虑箍筋间距影响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5)在实际工程中,建议采用适当增大栓钉直径的方式来提升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的力学性能。

张玉楷[2](2020)在《纤维增强自密实轻质混凝土的性能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等环保政策的出台,建筑行业中工程技术也进行着不断的革新,以10天内奇迹般完成装配式模块化建筑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为例,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正在成为建筑产业化的发展趋势。然而普通混凝土存在着自重大、韧性不足、抗裂性差等缺点,这些缺点极大的约束了传统混凝土在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应用。本文所研究的自密实轻质混凝土是在运用Design-Expert10.0得出最优配合比的基础上,掺入不同种类的纤维,并通过调整高效减水剂的用量,使之达到优良的自密实性能,同时对比分析聚乙烯醇纤维、钢纤维及聚丙烯纤维增强自密实轻质混凝土(self-compacting light-aggregate concrete,简称SCLC)的工作性能、基本力学性能和收缩性能,并对压型钢板-纤维增强SCLC组合楼板的受弯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为这种新型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在装配式结构中的应用提供试验依据和理论支持。具体的研究结论如下:(1)利用Design-Expert10.0软件中的BBD分析通过筛选出的体积砂率、胶凝材料用量及净用水量3个影响因子对自密实轻质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与力学性能方面进行试验研究,由获得的线性模型方差分析和交互作用响应面、等高线图找出自密实轻质混凝土配合比最优化预测并实验室试拌,确定基准自密实轻质混凝土的体积砂率为45.9%,胶凝材料用量为518.5kg/m3,净用水量为183.6kg/m3。(2)在满足纤维增强SCLC工作性能要求的前提下确定了各纤维最佳掺量与高效减水剂用量为聚乙烯醇纤维掺量0.05%+减水剂用量1.2%、钢纤维掺量0.6%+减水剂用量0.9%和聚丙烯纤维掺量0.06%+减水剂用量1.1%。(3)通过对基准SCLC、聚乙烯醇纤维增强SCLC、钢纤维增强SCLC及聚丙烯纤维增强SCLC的工作性试验、力学性能试验和收缩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纤维的掺入会明显影响SCLC的工作性能,而在保证SCLC自密实性能的前提下掺入各纤维后,聚乙烯醇纤维增强SCLC与聚丙烯纤维增强SCLC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1.6%和1.9%,钢纤维增强SCLC则降低了0.79%。纤维增强SCLC的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均有显着提升,其中钢纤维增强SCLC的增幅最为明显,劈裂抗拉强度提高了18.4%,抗折强度提高了16.7%。聚乙烯醇纤维增强SCLC及钢纤维增强SCLC的轴心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略有增加,分别为3%、3.3%和6.7%、7.5%,聚丙烯纤维增强SCLC则减少了1%、0.94%。收缩试验结果表明,钢纤维、聚乙烯醇纤维和聚丙烯纤维的加入显着抑制了SCLC的早期膨胀及收缩,其中钢纤维的效果最为明显。(4)选用ABAQUS软件对压型钢板-纤维增强SCLC组合楼板的受弯性能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不同截面形式压型钢板和不同类型纤维增强SCLC楼板下的等效应力云图与荷载-挠度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当压型钢板厚度及纤维增强SCLC楼板厚度一定时,相比燕尾式压型钢板-纤维增强SCLC组合楼板,闭合式压型钢板-纤维增强SCLC组合楼板的承载性能更好一些。而闭合式压型钢板-纤维增强SCLC组合楼板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随纤维增强SCLC楼板厚度的增加有所提高,且达到峰值荷载时的挠度明显减小,也就是说纤维增强SCLC楼板的加厚可以显着提升组合楼板整体的受弯承载力,降低变形,虽然一定程度上自重有所增加,但采用纤维增强SCLC楼板恰恰弥补了这点缺陷,从而在装配式结构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李坚[3](2020)在《基于损伤效应的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轻骨料混凝土开始在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关注与应用,其中对轻骨料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也在不断开展。保证组合结构能够正常工作的关键部位是钢梁与混凝土板之间的剪力连接件,且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栓钉连接件。现阶段,对于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给出结合梁抗剪连接件的设计建议。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论述了普通混凝土栓钉抗剪连接件的基本理论,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的研究成果,初步确定了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的力学性能以及栓钉连接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2)选取塑性损伤模型作为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本构模型,在混凝土本构关系的基础上确定了轻骨料混凝土的塑性损伤模型转化参数。通过类比的方法提出轻骨料混凝土的塑性损伤因子计算公式,并采用ABAQUS模拟不同强度的轻骨料混凝土单轴受压试验的方法验证合理性。(3)利用ABAQUS软件建立41个有限元推出试验模型,分析了不同影响参数对轻骨料混凝土栓钉抗剪性能的影响,其中栓钉直径与强度、混凝土强度对栓钉连接件抗剪承载力的影响较为明显。并对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拟合回归,给出栓钉连接件抗剪承载力计算表达式。(4)与相同参数下的普通混凝土栓钉连接件相比,轻骨料凝土栓钉连接件进入到弹塑性工作阶段的时间较早,极限滑移量稍大,延性较好,栓钉抗剪承载力比普通混凝土约低11%左右。(5)给出了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抗剪刚度的计算方法,建立有限元模型模分析了栓钉有效受力高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邵腾飞[4](2020)在《带槽UHPC预制梁与现浇混凝土桥面板界面抗剪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作为一种先进的水泥基复合材料,以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在土木工程中推广应用。使用UHPC预制梁和现浇普通混凝土桥面板的组合梁结构(UHPC-NC梁)具有增大跨度、降低桥梁自重、加快施工速度的特点,目前已经在桥梁工程中得到应用。然而,对UHPC-NC梁之间抗剪连接的研究较少,对UHPC结构节点的受剪性能的认识还很有限,因此对于UHPC结构节点抗剪性能进行试验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以预制UHPC梁和现浇桥面板界面抗剪性能为研究目的,制作了27个试件,其中9个未配置抗剪钢筋试件和18个配置抗剪钢筋试件。以现浇桥面板类型(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普通混凝土NC、轻骨料混凝土LC)、抗剪钢筋配筋率(1.70%、2.31%、3.01%)及界面处理(沟槽界面、光滑界面)为测试变量,采用推出试验,探究其对组合结构界面抗剪性能的影响。试验中记录外荷载、竖向滑移、横向开裂位移和钢筋应变片数据,根据破坏模式、极限荷载、残余荷载、荷载位移响应和荷载钢筋应变曲线分析了荷载作用下组合梁试件的破坏机理,讨论了影响组合梁界面抗剪性能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将试验结果与规范计算值对比发现,AASHTO LRFD 2015和ACI 318-14规范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难以准确预测沟槽界面抗剪性能。因此,作者根据试验结果,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到了针对AASHTO和ACI规范的修正公式,能够很好的预测本文的试验研究结果。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UHPC-UHPC组合试件比UHPC-NC、UHPC-LC组合试件获得了更高的抗剪承载力,虽然预制梁为UHPC,但是当现浇桥面板为NC、LC时,强度较低的NC、LC控制着相应试件的抗剪承载力;(2)抗剪钢筋在试件达到极限荷载时或之前几乎全部屈服,这符合剪切摩擦理论的假设,可以将钢筋屈服强度用于抗剪承载力计算。抗剪钢筋在试件极限荷载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主导残余荷载。抗剪钢筋配筋率存在一个最佳范围,超出之后,继续提高配筋率,对于提升抗剪承载力作用有限;(3)沟槽处理试件相比光滑界面试件获得更高的抗剪承载力,是提高预制UHPC梁与不同类型混凝土现浇桥面板界面抗剪性能的有效方式。

李新[5](2020)在《闭口型压型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纵向抗剪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大跨建筑、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轻质高强逐渐成为行业新标准。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是在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结构形式,具有两者的优点,同时兼具自重轻,施工快、经济环保等特点,在各类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为组合结构,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的承载和变形性能强烈依赖于压型钢板与混凝土叠合面之间的组合作用,而组合作用与基础材料的种类和构成形式密切相关,包括压型钢板板型(截面形式、表面特征和厚度等)、混凝土类型(骨料类型,强度等)、板跨长度和端部锚固情况等。现有研究表明,组合板的主要破坏模式为纵向水平剪切破坏,叠合面为薄弱截面,组合板在远未达到抗弯承载力之前,由于叠合面显着的分离和端部较大的滑移而丧失承载能力。因此,纵向抗剪性能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组合板纵向抗剪设计方面,现有研究基本通过全尺寸试验采用m-k方法和部分剪切连接方法(PSC)进行评估。m-k方法为基于试验的半经验方法,计算简便但缺乏力学模型支持;PSC方法建立在明确的力学模型基础之上,而适用范围有限。尽管相关研究表明两者计算结果精度符合工程实际应用,但对两者的直接比较以及对其他方法可行性的探究仍缺乏明确的理论和试验结果支持。本文对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的纵向抗剪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扩展,除了m-k方法和PSC方法之外,扩展了基于以上两方法建立起来的剪切粘结长细比方法、考虑几何和材料力学相关关系的力平衡方法以及部分剪切连接抗剪梁方法,为相关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为了进一步减轻结构自重,本文通过对选材的优化,采用闭口型压型钢板、碎石型页岩陶粒,提出了闭口型压型钢板-页岩陶粒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的组合形式。对11块全尺寸简支组合板试件进行了静力加载试验,证实了新型组合板具有相较于传统组合板更好的组合作用;纵向剪切粘结破坏为主导破坏模式;长跨组合板承载性能优异而端部滑移明显。对纵向剪切承载性能的评估表明m-k方法、PSC方法和力平衡方法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部分剪切连接抗剪梁方法相对保守。针对研究中发现的轻骨料混凝土本身质轻性脆,抗拉和抗折强度较低等不足,提出了采用引入附加纤维的方法来改善组合板整体抗裂性能和极限承载性能。基于上述纵向抗剪理论,提出了考虑纤维增强贡献的修正抗剪理论。针对传统钢纤维可能对组合板整体结构轻质性和经济性存在不利影响,通过选用高分子聚合物纤维并提出叠层浇筑的方法,提出了新型闭口型压型钢板-纤维混凝土叠浇组合板的组合形式。本文提出的叠层浇筑的方法,即仅在叠浇线以下浇筑纤维轻骨料混凝土,以提高基材性能,而在叠浇线以上区域浇筑普通轻骨料混凝土。为了改善组合板抗裂性能,基于叠浇方法,采用体积掺量为0.1%的束状单丝聚丙烯纤维,提出了闭口型压型钢板-聚丙烯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并进行了11块全尺寸静载试验。研究了叠浇范围、板跨长度、压型钢板厚度及端部锚固情况对组合板整体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组合板的整体抗裂性能得到改善,改善程度随着叠浇范围的提高而显着;聚丙烯纤维对组合板破坏模式和极限承载能力影响有限,纵向剪切破坏为主要破坏模式;提出的经典理论适用于该类板型纵向抗剪承载性能的评估,PSC方法和力平衡方法更为准确。为了提高组合板极限承载性能,基于叠浇方法,通过掺加体积掺量为0.3%的波纹绞索形Rimix结构纤维,构建了新型闭口型压型钢板-Rimix纤维增强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对其进行了12块全尺寸静载试验。研究了组合板的变形特性、破坏特征、叠浇范围的合理性、极限承载特性以及修正理论对纵向抗剪评估的可行性。试验分析表明,Rimix结构纤维对组合板的极限承载性能提高显着而对组合板的破坏模式影响不大;主要破坏模式仍为纵向水平剪切破坏。截面中和轴为最优叠浇界线;提出的修正抗剪理论能够合理评估该类板型的纵向抗剪承载力;最后,通过对比和分析本文构建的无纤维组合板与纤维增强组合板相应的纵向剪切粘结性能,建立了适用于本文特定配置组合板之间纵向剪切粘结强度的换算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本文旨在探究闭口型压型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作为民用建筑楼板的可行性,为今后其他类型组合板的相似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雷湘平[6](2020)在《预应力连续刚构桥持续下挠减缓措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某桥作为工程背景,对减缓预应力连续刚构桥持续下挠措施开展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如下:(1)对比分析高强轻集料、次高强轻集料不同使用范围下桥梁跨中下挠以及关键截面内力变化情况,并以下挠量为控制变量的原则确定了轻集料的合理使用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在连续刚构桥中引入高强轻集料砼后能降低桥梁主跨跨中挠度值,高强轻集料砼不同的分布范围对挠度的变化也会产生不同影响,当高强轻集料使用范围LLC60/L取值在0.37左右最优;在确定高强轻集料砼在主梁中的最优使用范围后,进一步确定次高强轻集料合理使用范围;最终选取高强轻集料使用范围LLC60/L=0.37,次高强轻集料使用范围LSC60/L=0.14时,对跨中下挠控制以及关键截面内力优化达到最优;适量的高强轻集料砼能有效降低桥梁挠度值,从而延长桥梁服役寿命;对于在多种荷载作用效应下,普通砼桥的挠度下降幅度及速率均大于应用轻集料砼的试验桥。(2)以依托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二次张拉位置、张拉量以及张拉时间对桥梁跨中下挠以及关键截面内力影响,采用下挠量为控制变量确定了第二批次预应力最合理张拉方案。研究发现:对于类似桥梁进行第二批次张拉决策时,跨中最优张拉位置应该在桥梁恒载弯矩反弯点前一施工号块;跨中最优张拉量为跨中底板束总量的22%;跨中最优张拉时间为成桥后一年。(3)在应用轻集料和二次张拉双重变量组合作用下,研究了基于二次张拉的高强轻集料连续刚构桥的下挠以及内力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当同时应用两种抑制跨中下挠方法时,对依托工程桥梁跨中下挠的抑制效果更为明显,同时使结构的内力长期保持在合理状态,有利于延长桥梁正常营运寿命。

董孝童[7](2020)在《预制UHPC组合梁槽口式连接界面抗剪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在桥梁工程需要轻质高强、快速架设、经久耐用、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背景下,预制拼装结构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桥梁建设中。全预制构件质量好、耐久性好、减少寿命周期成本,同时能够加快施工速度,减少施工过程中对交通的影响。相比普通混凝土预制构件,预制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组合梁凭借UHPC材料优异的材料性能,能够克服普通混凝土易开裂、耐久性差、截面大等缺陷。由于目前缺少UHPC相关的设计规范,预制UHPC组合梁结构在工程中的运用受到很大的限制,组合梁界面往往是结构受力的薄弱环节,UHPC组合结构界面也是如此。目前关于预制UHPC组合结构界面抗剪性能的研究十分有限,而基于普通混凝土总结的界面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对于UHPC界面抗剪性能估计是否适用,故对预制UHPC组合梁界面抗剪性能开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及社会经济效益。本文研究的预制UHPC梁和UHPC桥面板通过槽口连接形成组合梁是一种新的结构形式,环形箍筋从UHPC梁中伸出,插到桥面板的预留槽口中,在槽口内灌注填充混凝土,形成槽口式连接共同承担界面剪力。本文通过16个推出试件,研究了预制UHPC组合梁槽口式连接界面抗剪性能,以期对相关规范的制定及桥梁设计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配筋率(3.7%、2.8%和2.0%)、预制梁混凝土类型(UHPC、NC(普通混凝土))和预制桥面板混凝土类型(UHPC、NC、LC(轻骨料混凝土))、槽口填充混凝土类型(UHPC、NC)为研究参数,从试件破坏模式、极限荷载、残余荷载、相对滑移等方面进行总结,基于剪摩擦理论分析总结各参数影响规律和机理。(2)界面抗剪钢筋配筋率对极限荷载Vu和残余荷载Vr起要主要作用,其次不同的槽内填充混凝土和预制梁混凝土二者共同影响极限荷载Vu和残余荷载Vr,同样配筋率下,U-U界面极限荷载是N-U界面的1.51倍,N-N界面的1.87倍。预制桥面板混凝土类型对抗剪性能影响不大。同时,发现钢筋的销栓作用主要受到钢筋直径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影响。(3)最后通过与现有5个规范比较,发现现有规范对预制UHPC组合梁槽口式连接界面抗剪承载力估计保守,最后对相关公式进行修正。

杨健彬[8](2019)在《GFRP筋增强陶粒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外陶粒混凝土工程应用的资料表明,陶粒混凝土在工程应用中具有许多优势,存在广阔的前景。然而,我国相关的陶粒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尚未成熟、完善,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缺乏技术上的有力支持。本文主要研究GFRP(Glass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筋增强页岩陶粒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通过对11根混凝土梁进行试验研究,测出混凝土应变、筋材应变、开裂荷载、极限荷载、挠度和裂缝开展等力学行为,绘出荷载-跨中挠度曲线,描述裂缝开展情况,并与普通混凝土梁相比较,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梁试件四点弯曲加载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不同配筋率、混凝土类型、筋材类型对混凝土梁承载力、刚度、开裂性能、破坏模式的影响。(2)试验中测量不同荷载等级下裂缝截面处筋材的应变和裂缝间筋材的平均应变,通过线性回归,提出裂缝间GFRP筋应变不均匀系数ψ的建议公式。(3)现行轻骨料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公式,对于GFRP筋与钢筋的区别并未体现,故本研究基于钢筋陶粒混凝土裂缝宽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试验回归提出GFRP筋陶粒混凝土裂缝宽度的建议计算公式,并将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现行规程公式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验证GFRP筋陶粒混凝土梁的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参数裂缝间GFRP筋应变不均匀系数ψ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及其可靠性。(4)根据现有规范抗弯承载力计算理论,将规范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GFRP筋混凝土规范的计算方法是否仍适用,并通过试验数据,对陶粒混凝土梁极限破坏荷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5)通过试验研究,验证以本文建议筋材应变不均匀系数ψ为参数,采用轻骨料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刚度计算公式来计算GFRP筋陶粒混凝土梁的截面抗弯刚度是可行的。并对正常使用阶段的陶粒混凝土梁的实测挠度值与理论值进行对比,验证规程公式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李倩[9](2019)在《反复荷载与温湿变化下纤维增强混凝土徐变模型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徐变是混凝土自身固有的时变特性,如何准确地分析混凝土徐变对桥梁结构长期行为的影响,是桥梁工程面临的重大难题。目前,国内外针对混凝土徐变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多种分析混凝土结构长期性能的徐变模型,理论分析与工程实际表明,目前的混凝土徐变模型分析桥梁结构长期性能误差往往可达到20%~60%左右。究其主要原因是现有徐变模型均未考虑交通荷载反复作用和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因此,开展反复荷载和温湿变化下混凝土徐变模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港珠澳大桥为研究背景,在港珠澳大桥重大科研课题的支持下,系统开展了港珠澳大桥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FRHPC)徐变效应研究,在考虑交通荷载反复作用和自然环境温度湿度实际变化下,对我国桥规采用的混凝土徐变模型CEB-FIP(1990)模型进行修正,提出了反复荷载和温湿变化下港珠澳大桥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徐变模型,分析了港珠澳大桥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的徐变效应,明确了其长期性能。研究成果为港珠澳大桥长期性能的预测和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类似海洋桥梁工程长期性能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建立了港珠澳大桥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徐变模型(FRHPC模型)。为提高港珠澳大桥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的抗裂性和耐久性,采用了本课题组研发的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现有徐变模型均不适用其徐变性能分析。为此,本文开展了为期180d的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试件的徐变试验,探明了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徐变的发展规律。基于CEB-FIP(1990)模型,结合搜集到的试验数据,考虑纤维掺量对高性能混凝土徐变性能的影响,通过αfc和βfc分别修正名义徐变系数和徐变随时间发展系数,建立了考虑纤维掺量λf的高性能混凝土徐变模型——FRHPC模型,持荷180d时其预测值与试验结果误差为3.3%,为港珠澳大桥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长期徐变性能的准确预测提供支撑。(2)提出了反复荷载下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徐变模型(CFRHPC模型)。反复荷载作用能够显着增大混凝土徐变效应,现有徐变模型均未考虑反复荷载作用对徐变的影响。本文开展了反复荷载作用下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试件的徐变试验,根据桥梁结构实际最不利应力状态,确定加载平均应力为0.4fcp、应力幅值为0.2fcp(fcp为轴心抗压强度),选择反复荷载累计作用次数为12万次、30万次和54万次,据此获得了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在反复荷载不同作用次数下的徐变发展规律,建立了反复荷载作用次数与徐变系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在FRHPC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引入反复荷载作用影响系数γcyc=1.095×(N N0)0.075,提出反复荷载下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徐变模型——CFRHPC模型。此外,在试件试验和CFRHPC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三分点徐变加载全套装置,开展反复荷载作用下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梁徐变试验。结果表明:持荷180d时,CFRHPC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最大误差为4.3%,校验了CFRHPC模型的正确性。(3)构建了温湿变化下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徐变模型(TFRHPC模型)。环境温湿度变化对混凝土徐变效应影响显着,目前采用固定的年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分析桥梁结构长期性能,这与实际自然环境中变化的温湿度严重不符。本文基于最小二乘法,通过对环境实际温湿度气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构建了环境温度、相对湿度时变函数T(t′)和RH(t′),建立了温湿度时变函数与CEB-FIP(1990)模型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基于此,建立了温湿变化下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徐变模型——TFRHPC模型,为考虑实际环境温湿度变化分析桥梁结构的长期徐变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4)明确了港珠澳大桥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的徐变效应。基于港珠澳大桥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预测交通量确定了反复荷载作用影响系数γcyc;针对桥位处实际温湿度变化气象资料,构建了温湿度时变函数THZM(t′)和RHHZM(t′),建立了港珠澳大桥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长期性能分析的4种徐变模型——FRHPC模型、CFRHPC模型、TFRHPC模型和TCFRHPC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全过程模拟其施工工艺,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将构建的4种徐变模型嵌入到有限元程序中,分析了港珠澳大桥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30年内正负弯矩区主梁应力和挠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考虑反复荷载和温湿度变化作用的TCFRHPC模型计算徐变效应最大,30年时边跨跨中最大徐变挠度达到12.21mm;2#~6#墩顶负弯矩区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桥面板仍处于受压状态,避免了其受拉开裂。

张少敏[10](2019)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玄武岩纤维橡胶轻骨料混凝土强度预测与微观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混凝土因其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如今国家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绿色发展,这就对混凝土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些年来,随着公路路和铁路总里程的不断增加,建筑物高度持续刷新。发展绿色、轻质混凝土成为各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浮石资源。本文将以此为基础,通过掺加玄武岩纤维和废旧轮胎制成的橡胶颗粒制成轻骨料混凝土来进行试验研究。本论文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两个层面:(1)宏观层面通过力学试验解释玄武岩纤维橡胶轻骨料混凝土力学规律,同时运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方式进行强度预测。(2)在微观层面,通过气孔结构分析和SEM扫描电镜试验来表征宏观层面的现象。试验得出结果如下:1.掺入玄武岩纤维和橡胶颗粒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为: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混凝土抗压和抗拉强度增加;而橡胶掺量越多混凝土抗压与抗拉强度越低;在橡胶掺量一定的情况下,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混凝土土抗压与抗拉强度增加;在纤维掺量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橡胶掺量的增加,混凝土抗压和抗拉强度下降。当纤维掺量为0.2%时混凝土强度最高。2通过BP神经网络运行的结果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运行后的结果进行对比,得到经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后混凝土强度预测精度更高,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最小,样本之间的变化幅度更小。对于实际工程中的预测效果会更好。3在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关联度分析中得到:纤维掺量增加的情况下,含气量和200-300μm的孔径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在橡胶掺量的增加情况下,气孔间距系数和100-200 μm孔径是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橡胶掺量为10%,纤维掺量为0.05%,0.1%,0.15%,0.2%时,比表面积和小于100 μm的孔径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最主要因素;纤维掺量为0.2%,橡胶掺量为10%、20%、30%时,比表面积和小于100 μm的孔径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二、轻骨料混凝土桥的现状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轻骨料混凝土桥的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力学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轻骨料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应用现状
    1.3 普通栓钉连接件的研究现状
    1.4 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和内容
2 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力学性能的理论分析
    2.1 工作机理
    2.2 破坏模式
        2.2.1 破坏形态
        2.2.2 破坏过程
    2.3 荷载-滑移曲线
    2.4 抗剪承载力
        2.4.1 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2.4.2 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2.4.3 普通混凝土栓钉连接件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2.4.4 普通混凝土栓钉连接件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2.5 抗剪刚度
        2.5.1 普通混凝土栓钉连接件抗剪刚度的计算方法
        2.5.2 普通混凝土栓钉连接件抗剪刚度的影响因素
    2.6 峰值滑移
        2.6.1 普通混凝土栓钉连接件峰值滑移的计算公式
        2.6.2 普通混凝土栓钉连接件峰值滑移的影响因素
    2.7 本章小结
3 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的推出试验
    3.1 试验方法
    3.2 试验目的
    3.3 试件的设计和制作
        3.3.1 设计和分组
        3.3.2 试验材料
        3.3.3 制作推出试件
    3.4 加载设备及方案
    3.5 测量仪器及数据记录
    3.6 本章小结
4 推出试验结果分析
    4.1 破坏形态及破坏过程
        4.1.1 破坏形态
        4.1.2 破坏过程
        4.1.3 破坏过程分析
    4.2 荷载-滑移曲线
    4.3 抗剪承载力
        4.3.1 试验结果
        4.3.2 影响因素分析
    4.4 抗剪刚度
        4.4.1 试验结果
        4.4.2 影响因素分析
    4.5 峰值滑移
        4.5.1 试验结果
        4.5.2 影响因素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的有限元分析
    5.1 ABAQUS有限元软件概述
    5.2 有限元模型
        5.2.1 材料本构关系
        5.2.2 栓钉、钢梁、混凝土板和钢筋笼之间的相互作用
        5.2.3 边界条件与荷载
        5.2.4 单元选取与网格划分
    5.3 有限元计算正确性验证
    5.4 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的抗剪承载力分析
        5.4.1 有限元数值模拟模型及结果
        5.4.2 影响因素分析
    5.5 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5.5.1 有限元数值模拟各模型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5.5.2 计算公式的影响因素确定和模型选取
        5.5.3 计算公式中参数的确定
        5.5.4 与其他研究成果的比较
    5.6 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的抗剪刚度分析
        5.6.1 有限元数值模拟模型及结果
        5.6.2 影响因素分析
    5.7 设计建议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纤维增强自密实轻质混凝土的性能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研究现状
    1.3 纤维增强自密实轻质混凝土研究现状
    1.4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1 原材料
        2.1.1 粗骨料
        2.1.2 纤维
        2.1.3 水泥
        2.1.4 细骨料
        2.1.5 粉煤灰
        2.1.6 磨细矿渣粉
        2.1.7 减水剂
        2.1.8 水
    2.2 初始配合比计算
        2.2.1 配制强度的确定
        2.2.2 确定粗骨料体积(V_g)及质量(m_g)
        2.2.3 确定水胶比(m_w/m_b)
        2.2.4 干表观密度
    2.3 水泥胶砂流动度
    2.4 基于Design-Expert软件SCLC配合比调整
        2.4.1 试验配合比
        2.4.2 试验拌合物情况
    2.5 试件制备成型方式
    2.6 本章小结
3 纤维增强SCLC配合比设计优化
    3.1 SCLC配合比最优化预测
        3.1.1 响应面优化法RSM
        3.1.2 响应面优化法的一般流程
        3.1.3 工作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3.1.4 力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3.1.5 最优配合比
    3.2 纤维增强SCLC配合比优化
    3.3 本章小结
4 纤维增强SCLC的性能研究
    4.1 工作性能
    4.2 干表观密度
    4.3 立方体抗压强度
        4.3.1 试验现象及试件破坏形态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劈裂抗拉强度
        4.4.1 试验现象及试件破坏形态
        4.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抗折强度
        4.5.1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4.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6 轴心抗压强度
        4.6.1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4.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7 静力受压弹性模量
        4.7.1 弹性模量试验装置
        4.7.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8 收缩试验
        4.8.1 收缩试验装置
        4.8.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9 本章小结
5 压型钢板-纤维增强SCLC组合楼板的受弯性能数值分析
    5.1 本构模型
        5.1.1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5.1.2 压型钢板的本构关系
    5.2 材料参数取值
        5.2.1 纤维增强SCLC楼板参数取值
        5.2.2 压型钢板截面形式选择
        5.2.3 钢筋设计参数取值
        5.2.4 钢筋网的布置
    5.3 压型钢板-纤维增强SCLC组合楼板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3.1 单元选取
        5.3.2 模型建立
    5.4 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5.4.1 等效应力云图
        5.4.2 模型结果非线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损伤效应的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轻骨料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应用现状
    1.3 栓钉抗剪连接件研究现状
        1.3.1 试验研究
        1.3.2 有限元研究
    1.4 本文研究意义
    1.5 本文主要工作
2 栓钉抗剪连接件的力学性能
    2.1 栓钉连接件受力机理
    2.2 栓钉连接件破坏模式
    2.3 栓钉连接件荷载-滑移
    2.4 栓钉连接件抗剪刚度
        2.4.1 抗剪刚度计算方法
        2.4.2 抗剪刚度影响因素
    2.5 栓钉连接件抗剪承载力影响因素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ABAQUS的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研究
    3.1 有限元软件ABAQUS
    3.2 ABAQUS中提供的混凝土本构模型
    3.3 混凝土本构关系的选取
    3.4 ABAQUS中塑性损伤模型参数确定
    3.5 轻骨料混凝土塑性损伤因子的确定
        3.5.1 损伤因子计算方法
        3.5.2 轻骨料混凝土损伤因子计算公式
        3.5.3 轻骨料混凝土塑性损伤因子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推出试验有限元分析
    4.1 推出试验简介
    4.2 推出试验有限元模型
        4.2.1 材料本构
        4.2.2 单元类型选取
        4.2.3 试件模型尺寸及模型分组
        4.2.4 单元网格划分
        4.2.5 界面接触模拟
        4.2.6 边界条件与加载
    4.3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4.4 栓钉连接件荷载-滑移曲线分析
    4.5 栓钉抗剪刚度与栓钉应力分析
    4.6 轻骨料混凝土损伤演化过程
        4.6.1 轻骨料混凝土受压损伤
        4.6.2 轻骨料混凝土受拉损伤
        4.6.3 栓钉周围混凝土应力分析
    4.7 栓钉有效工作高度分析
        4.7.1 长度对栓钉连接件力学性能影响
        4.7.2 栓钉有效工作高度确定
    4.8 本章小结
5 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5.1 抗剪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5.2 抗剪承载力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公式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3 抗剪承载力公式拟合与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带槽UHPC预制梁与现浇混凝土桥面板界面抗剪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UHPC材料研究现状
        1.2.2 UHPC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2.3 UHPC-NC组合结构结合面抗剪性能研究现状
        1.2.4 界面抗剪性能理论与计算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性能及推出试验
    2.1 材料性能
        2.1.1 混凝土实验室配制和基本力学性能
        2.1.2 钢筋基本力学性能
    2.2 推出试验
        2.2.1 试验变量
        2.2.2 推出试件设计
        2.2.3 推出试件制作养护
    2.3 数据采集
        2.3.1 试验准备
        2.3.2 试件加载
第三章 试验结果及分析
    3.1 试验结果汇总
    3.2 试件破坏形态
        3.2.1 未配置抗剪钢筋试件破坏形态
        3.2.2 配置抗剪钢筋试件破坏形态
    3.3 荷载-竖向滑移曲线
        3.3.1 未配置抗剪钢筋试件荷载-竖向滑移曲线
        3.3.2 配置抗剪钢筋试件荷载-竖向滑移曲线
    3.4 荷载-横向开裂位移曲线
        3.4.1 未配置抗剪钢筋试件荷载-横向开裂位移曲线
        3.4.2 配置抗剪钢筋试件荷载-横向开裂位移曲线
    3.5 荷载-钢筋应变曲线
    3.6 抗剪影响因素分析
        3.6.1 混凝土类型的影响
        3.6.2 界面沟槽处理的影响
        3.6.3 抗剪钢筋配筋率的影响
第四章 理论计算及修正公式
    4.1 界面抗剪承载力现行设计规范
    4.2 试验值与规范计算值对比
    4.3 提出修正公式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闭口型压型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纵向抗剪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组合板简介
        1.2.1 组合板形式
        1.2.2 组合板特点
        1.2.3 组合板的破坏模式
        1.2.4 组合板的粘结-滑移机理
    1.3 组合板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1 轻骨料混凝土的研究
        1.3.2 压型钢板-普通混凝土组合板
        1.3.3 压型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
        1.3.4 纤维增强混凝土组合板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组合板纵向抗剪理论与基材性能测定
    2.1 引言
    2.2 纵向抗剪理论与方法
        2.2.1 m-k方法
        2.2.2 部分剪切连接方法
        2.2.3 剪切粘结长细比方法
        2.2.4 力平衡方法
        2.2.5 部分剪切连接组合梁方法
        2.2.6 方法比较
    2.3 基本材料性能
        2.3.1 集料材料性能
        2.3.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3.3 压型钢板材料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闭口型压型钢板-页岩陶粒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纵向抗剪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设计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3.1 破坏过程和变形特征
        3.3.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破坏模式
        3.3.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3.4 理论比较与分析
        3.4.1 线性回归方法比较
        3.4.2 纵向剪切粘结强度比较
    3.5 总结
第四章 考虑纤维增强作用的纵向抗剪修正理论与方法
    4.1 引言
    4.2 修正抗剪理论
        4.2.1 基本假定与力学模型
        4.2.2 m-k方法
        4.2.3 修正剪切粘结长细比法
        4.2.4 修正部分剪切连接方法
        4.2.5 修正力平衡方法
    4.3 叠浇方法与结构优化
        4.3.1 叠浇方法和制作
        4.3.2 叠浇范围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闭口型压型钢板-聚丙烯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纵向抗剪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设计
        5.2.1 材料特性
        5.2.2 叠浇范围
        5.2.3 试件参数
        5.2.4 测点布置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混凝土破坏模式的区别
        5.3.2 叠浇组合板的破坏过程和变形特性
        5.3.3 叠浇组合板的破坏模式
        5.3.4 叠浇范围比较
    5.4 理论比较与分析
        5.4.1 线性回归方法比较
        5.4.2 剪切粘结强度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闭口型压型钢板-Rimix纤维增强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纵向抗剪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设计
        6.2.1 材料特性
        6.2.2 叠浇范围
        6.2.3 试件参数及测点布置
    6.3 试验结果分析
        6.3.1 叠浇组合板的破坏过程和变形特征
        6.3.2 叠浇组合板的破坏模式
        6.3.3 叠浇范围合理性分析
    6.4 理论比较与分析
        6.4.1 线性回归方法比较
        6.4.2 剪切粘结强度比较
    6.5 总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6)预应力连续刚构桥持续下挠减缓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预应力连续刚构桥的发展概况
        1.2.2 国内外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研究现状
        1.2.3 连续刚构桥解决跨中下挠问题的研究现状
        1.2.4 高强轻集料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2.5 轻集料混凝土构件和结构的理论研究现状
        1.2.6 高强轻集料预应力连续刚构桥第二批次预应力张拉理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不同轻质集料浇筑对减缓跨中下挠的研究
        1.3.2 二次张拉对控制跨中下挠的研究
第二章 应用高强轻集料混凝土对控制跨中下挠的研究
    2.1 高强轻集料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有限元模型
        2.1.1 本文背景工程简介
        2.1.2 本桥施工流程
        2.1.3 单元划分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2.1.4 施工阶段荷载的计算与确定
        2.1.5 施工阶段的划分
        2.1.6 LC60 混凝土徐变与收缩曲线的确定
    2.2 材料特性与结构性能的合理匹配分析
        2.2.1 高强轻集料混凝土使用范围替代原则及假定
        2.2.2 不同高强轻集料混凝土长度对主跨跨中挠度的影响分析
        2.2.3 不同高强轻集料混凝土长度对截面内力的影响分析
    2.3 .基于LC60/L=0.37 模型的合理优化分析
        2.3.1 次高强轻集料混凝土使用范围替代原则
        2.3.2 不同次高强轻集料混凝土长度对主跨跨中挠度的影响分析
        2.3.3 试验桥与普通混凝土桥的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强轻集料混凝土连续刚构桥长期变形分析
    3.1 混凝土结构长期效应的影响成分
    3.2 高强轻集料混凝土连续刚构桥长期变形分析
        3.2.1 徐变
        3.2.2 收缩
    3.3 桥梁结构的徐变效应
    3.4 本研究中的对混凝土长期特性的考虑
        3.4.1 基于累积模型和时间步骤的MIDAS/CIVIL2019 计算分析理论
        3.4.2 高强轻集料混凝土连续刚构桥长期变形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应力二次张拉技术减缓跨中下挠的研究
    4.1 概述
    4.2 第二批次预应力张拉底板后期束位置的比较
    4.3 第二批次预应力张拉底板后期束数量的比较
    4.4 第二批次预应力张拉底板后期束时间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高强轻集料连续刚构桥上的二次张拉研究
    5.1 基于二次张拉高强轻集料试验桥控制跨中下挠作用效果对比
    5.2 基于二次张拉高强轻集料试验桥关键截面内力对比分析
    5.3 基于二次张拉高强轻集料连续刚构桥时变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预制UHPC组合梁槽口式连接界面抗剪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 论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UHPC组合梁的运用及界面抗剪承载力基本理论
    2.1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发展概况
        2.1.1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定义及历史
        2.1.2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桥梁工程中运用
    2.2 组合梁的连接形式
        2.2.1 钢-混结构组合梁连接构造
        2.2.2 预制混凝土组合梁连接构造
        2.2.3 预制混凝土组合梁界面抗剪性能研究现状
    2.3 预制UHPC组合梁槽口式连接抗剪机理及计算方法
        2.3.1 剪摩擦理论
        2.3.2 混凝土界面抗剪理论
        2.3.3 规范计算公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制UHPC组合梁槽口式连接界面抗剪推出试验
    3.1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配制及基本力学性能
        3.1.1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配制
        3.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 预制UHPC组合梁槽口式连接界面抗剪推出试验
        3.2.1 试验目的及内容
        3.2.2 试验方案的设计
        3.2.3 混凝土的制备及其性能
        3.2.4 钢筋性能测试
        3.2.5 试件制作
        3.2.6 试件加载
    3.3 本章小节
第四章 试验结果分析
    4.1 试验结果汇总
    4.2 试验现象描述
        4.2.1 脆性破坏模式
        4.2.2 延性破坏模式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荷载-滑移曲线
        4.3.2 滑移-应变曲线
    4.4 抗剪因素影响因素分析
        4.4.1 槽口配筋率
        4.4.2 槽口填充混凝土和预制梁混凝土类型
        4.4.3 预制板混凝土类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预制UHPC组合梁槽口式连接界面抗剪强度计算
    5.1 与现有研究及规范对比
    5.2 对现有公式提出建议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GFRP筋增强陶粒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材料简介
        1.2.1 陶粒混凝土简介
        1.2.2 GFRP筋材料简介
    1.3 GFRP筋增强陶粒混凝土梁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1.3.1 轻骨料混凝土的应用
        1.3.2 陶粒混凝土研究现状
        1.3.3 GFRP筋增强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存在问题及本文研究内容
        1.4.1 存在的问题
        1.4.2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GFRP筋陶粒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
    2.0 引言
    2.1 试验设计
    2.2 试验材料
        2.2.1 混凝土材料及其配合比
        2.2.2 筋材的选用及性能的测定
    2.3 试验加载及测量方案
    2.4 试验过程
    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2.5.1 破坏形态
        2.5.2 裂缝宽度
        2.5.3 荷载
        2.5.4 应变特点
        2.5.5 挠度数据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FRP筋陶粒混凝土梁抗裂性能及裂缝宽度分析
    3.1 引言
    3.2 GFRP筋陶粒混凝土梁抗裂性能分析
        3.2.1 GFRP筋混凝土梁裂缝的控制标准
        3.2.2 试验梁抗裂结果分析
        3.2.3 抗裂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3.2.4 GFRP筋陶粒混凝土梁正截面开裂弯矩
    3.3 GFRP筋陶粒混凝土梁裂缝宽度分析
        3.3.1 裂缝宽度计算理论
        3.3.2 陶粒混凝土梁裂缝宽度计算方法
        3.3.3 裂缝分布与裂缝宽度
        3.3.4 筋材应变不均匀系数
        3.3.5 最大裂缝宽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FRP筋陶粒混凝土梁承载力及刚度分析
    4.1 引言
    4.2 GFRP筋陶粒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分析
        4.2.1 正截面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2.2 试验梁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4.3 GFRP筋陶粒混凝土梁刚度分析
        4.3.1 刚度计算理论
        4.3.2 GFRP筋陶粒混凝土梁刚度计算方法
        4.3.3 刚度实测结果与理论结果对比
    4.4 GFRP筋陶粒混凝土梁挠度分析
        4.4.1 挠度的计算方法
        4.4.2 挠度实测结果与理论结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反复荷载与温湿变化下纤维增强混凝土徐变模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背景
        1.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2 研究背景和工程概况
    1.2 混凝土徐变对桥梁结构影响的研究现状
    1.3 混凝土徐变研究现状
        1.3.1 混凝土徐变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分析
        1.3.2 国内外混凝土徐变模型研究
        1.3.3 高性能混凝土徐变特性研究
        1.3.4 反复荷载对混凝土徐变的影响研究
        1.3.5 温度、湿度变化对混凝土徐变的影响研究
    1.4 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3 创新点
第2章 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徐变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试件设计、制作及其力学性能
        2.2.1 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的选用
        2.2.2 试件几何尺寸的确定
        2.2.3 试件的制作和养护
        2.2.4 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
    2.3 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徐变试验
        2.3.1 试验设备
        2.3.2 试验前期准备
        2.3.3 试验加载和记录
        2.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徐变模型建立与对比
        2.4.1 常用混凝土徐变模型
        2.4.2 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徐变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反复荷载下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徐变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反复荷载下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试件制作及力学性能
        3.2.1 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及其配合比
        3.2.2 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试件设计、制作和养护
        3.2.3 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
    3.3 反复荷载下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徐变试验
        3.3.1 反复荷载下混凝土徐变试验设备
        3.3.2 反复荷载下混凝土徐变试验加载与测试
        3.3.3 试验结果与机理分析
    3.4 反复荷载下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徐变模型建立与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复荷载下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梁徐变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试验梁的设计与制作
        4.2.1 试验梁混凝土原材料及其基本力学性能
        4.2.2 试验梁设计与加载荷载确定
        4.2.3 试验梁的制作和养护
    4.3 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梁徐变试验
        4.3.1 试验装置
        4.3.2 试验加载与测试
    4.4 试验结果和分析
        4.4.1 试验梁应变分析
        4.4.2 试验梁变形分析及模型校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温湿变化下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徐变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环境温度、相对湿度时变函数的构建
        5.2.1 环境温度时变函数的构建
        5.2.2 环境相对湿度时变函数的构建
    5.3 温湿变化下徐变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5.3.1 建立温湿变化下徐变模型
        5.3.2 温湿变化下徐变模型试验验证
    5.4 温湿变化下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徐变模型的建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港珠澳大桥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长期徐变性能分析
    6.1 引言
    6.2 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高性能混凝土徐变模型的建立
    6.3 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长期徐变性能分析
        6.3.1 徐变分析参数的选择和确定
        6.3.2 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徐变分析方法
        6.3.3 港珠澳大桥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6.3.4 不同模型下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长期性能对比和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相关成果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0)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玄武岩纤维橡胶轻骨料混凝土强度预测与微观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及意义
    1.2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研究现状
        1.2.1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性能
        1.2.2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研究现状
    1.3 橡胶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3.1 橡胶混凝土研究现状
        1.3.2 橡胶混凝土的应用
    1.4 轻骨料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4.1 轻骨料混凝土研究现状
        1.4.2 轻骨料混凝土的应用
    1.5 人工神经网络在土木工程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的内容
2 试验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各材料性能参数
        2.1.1 橡胶粒的基本性能
        2.1.2 浮石粗骨料基本性能
        2.1.3 玄武岩纤维的特性
        2.1.4 其他试验材料及性能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2.1 试验设计及技术路线图
        2.2.2 配合比设计
        2.2.3 玄武岩纤维橡胶轻骨料混凝土制备
    2.3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2.4 立方体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2.5 玄武岩纤维橡胶轻骨料混凝土气孔结构试验
    2.6 SEM扫描电镜试验
    2.7 试验仪器
3 玄武岩纤维橡胶轻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1 试验数据与分析
    3.2 立方体抗压强度抗压试验结果分析
    3.3 立方体劈裂抗拉强度试验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在遗传算法下优化BP神经网络
    4.1 人工神经网络
    4.2 BP神经网络
        4.2.1 BP神经网络学习过程
        4.2.2 BP神经网络计算过程
        4.2.3 BP神经网络的设计
        4.2.4 BP神经网络缺点
    4.3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4.3.1 遗传算法
        4.3.2 遗传算法特点
        4.3.3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算法流程
    4.4 本章小结
5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玄武岩纤维橡胶轻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
    5.1 样本选择
    5.2 建立BP神经网络玄武岩纤维橡胶轻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模型
    5.3 建立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玄武岩纤维橡胶轻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模型
    5.4 运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玄武岩纤维橡胶轻骨料混凝土微观试验研究
    6.1 玄武岩纤维橡胶轻骨料混凝土气孔结构试验
        6.1.1 气孔结构特征
        6.1.2 气孔参数分析
        6.1.3 灰色理论在本试验中的应用
    6.2 玄武岩纤维橡胶轻骨料混凝土SEM扫描电镜试验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8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轻骨料混凝土桥的现状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力学性能的研究[D]. 杨一凡.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纤维增强自密实轻质混凝土的性能与应用研究[D]. 张玉楷. 河南大学, 2020(02)
  • [3]基于损伤效应的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力学性能研究[D]. 李坚.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带槽UHPC预制梁与现浇混凝土桥面板界面抗剪性能试验研究[D]. 邵腾飞.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5]闭口型压型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纵向抗剪理论研究[D]. 李新.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6]预应力连续刚构桥持续下挠减缓措施研究[D]. 雷湘平.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预制UHPC组合梁槽口式连接界面抗剪性能研究[D]. 董孝童. 广东工业大学, 2020
  • [8]GFRP筋增强陶粒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D]. 杨健彬.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9]反复荷载与温湿变化下纤维增强混凝土徐变模型及应用[D]. 李倩. 武汉理工大学, 2019
  • [10]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玄武岩纤维橡胶轻骨料混凝土强度预测与微观试验研究[D]. 张少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轻质骨料混凝土桥梁的现状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