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蕈样肉芽肿紫外线光疗疗前疗后临床、病理和分子生物学变化的研究

早期蕈样肉芽肿紫外线光疗疗前疗后临床、病理和分子生物学变化的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对24例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cell lymphoma, CTCL)中最常见的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 MF)早期(I A, IB,ⅡA期)患者经PUVA和NB-UVB等治疗前后临床分析,同时与国内外的文献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光疗对蕈样肉芽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材料和方法:收集2003年9月至2010年7月期间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诊治的24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MF患者。标本均为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SP法免疫组化染色,PUVA采用waldmann(7001K), NB-UVB采用waldmann(7001)。回顾性分析患者性别、发病年龄、TNM分期、治疗方法、治疗时间、治疗次数、维持治疗时间、基因重排、预后及复发等。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男性13例(13/24,54.2%),女性11例(11/24,45.8%),男女比例1.18:1。所有病例标本均根据临床皮损面积和病理表现并结合免疫组化确诊分级,按照TNM分期标准,T1N0M0期6例(25%),TINxMO期1例(4.2%),T2N0M0期15例(62.5%),T2N1M0期1例(4.2%),其中ⅠA期6例(25%),ⅠB期15例(62.5%),ⅡA期3例(12.5%)。平均发病年龄33.67岁[26.2647~41.0686],平均治疗次数104.5次[75.71~133.29],平均治疗时12.875月[9.90~15.85],平均维持治疗时间11.08月[2.13~20.04]。其中完全治愈13例(54.2%),部分治愈8例(33.3%),缓解3例(12.5%),无改善0例,恶化0例(0%),复发8例(33.3%),使用放射治疗3例(12.5%),基因重排(TCR)检查共6例,其中阳性2例(33.3%),阴性4例(66.7%)。仅采用PUVA治疗9例(37.5%),仅NB-UVB治疗6例(25%),PUVA治疗有效后采用联合NB-UVB合用9例(37.5%)。PUVA治疗的患者中(n=9),治疗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88.89%,复发率为11.11%;NB-UVB治疗组中(n=6),治疗有效率为100%,复发率为33.33%;联合治疗组中(n=9)有效率为77.78%复发率为55.56%。三种治疗方法之间治疗次数、治疗时间、维持治疗时间、有效率和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次数P值=0.132,治疗时间P值,0.675,维持治疗时间P值=0.347,有效率P值=0.473,复发率P值=0.147,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UVA和NB-UVB是治疗早期MF有效的皮肤靶向治疗方法。NB-UVB适合皮损浸润较浅,病情早期的患者,PUVA更适合皮损浸润较深,病情较重的患者,而PUVA治疗缓解后,再用NB-UVB维持治疗的方法可减少UVA的总摄入量,减少了潜在的致癌风险。目的:紫外线光疗治疗早期MF安全有效,但其治疗前后病理改变目前研究较少。通过对24例早期MF患者经PUVA和NB-UVB以及联合治疗前后病理表现的分析,同时与国内外的文献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早期MF的病理诊断标准、光疗前后病理变化,为早期诊断MF以及光疗治疗早期MF提供病理上的支持。材料和方法:收集2003年9月至2010年7月期间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诊治的24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MF患者光疗前后的48分皮肤病理标本。标本均为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分析和总结24例早期MF患者在光疗前后病理上变化,包括亲表皮性、角质层变化、表皮变化、炎症浸润模式、血管扩张、真皮纤维化、以及其他真皮变化等方面进行总结。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前后,24例患者48份病理标本其表现在淋巴细胞于表皮Paget样分布(P<0.05)、Pautrier微脓疡(P<0.01)、真皮苔藓样浸润(P<0.05)、纤维化(P<0.01)及血管扩张(P<0.01)等方面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光疗是治疗早期MF有效的治疗方法。光疗可以改变MF亲表皮性、真皮浸润模式、纤维化程度以及血管扩张,在病理学上,判断治疗是否有效以及描述光疗治疗早期MF病理变化时应注意亲表皮性、真皮浸润模式、纤维化程度以及血管扩张的改变。目的:通过对光疗前后24例早期MF患者皮损中BCL-2、STAT-3、CCL17、CCL27表达变化的研究,进一步检测光疗前后MF肿瘤细胞的抗凋亡能力,以及表皮趋化因子表达的变化,研究光疗治疗早期MF可能的作用机制。材料和方法:收集2003年9月至2010年7月期间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诊治的24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早期MF患者经光疗治疗前后的共48例皮损标本。经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皮损中BCL-2、STAT-3、CCL17、CCL27表达情况,以正常人眼皮组织作为阴性对照,光镜下计数阳性细胞结果。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免疫组化结果应用Pearson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紫外线治疗后,早期MF患者皮损中BCL-2表达较治疗前下降,有显著性差异(X2=13.195,P<0.05);表皮中CCL17和CCL27表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前者X2=8.703,P<0.05;后者X2=10.783, P<0.05); STAT3在淋巴细胞中表达阳性率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X2=2.421,P>0.05);在表皮中表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X2=8.171,P<0.05)。结论:紫外线光疗疗法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对早期MF起治疗作用:下调BCL-2的表达,而促进皮损内肿瘤细胞的凋亡;并通过下调表皮内趋化因子的表达,抑制淋巴细胞向表皮内浸润;通过抑制细胞信号转录和活化,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应用紫外线光疗疗法对早期MF进行姑息疗法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目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早期MF经紫外线光疗前后患者BCL-2/IgH融合基因拷贝数的变化及其与复发和疗效的关系,探讨紫外线光疗可能的作用机制。材料和方法:提取本研究中入组的24例早期MF患者经紫外线光疗治疗前后的石蜡包埋组织中DNA,以预实验中阳性表达者为阳性对照,蒸馏水为空白对照,正常人为阴性对照,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治疗前后BCL-2/IgH拷贝数量的变化,并与复发和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紫外线光疗治疗早期MF疗效和疾病转归的关系和光疗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早期MF患者在治疗前后皮损组织中BCL-2/IgH融合基因的相对表达值(△CT)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BCL-2/IgH上调或下调与复发及疗效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紫外线光疗治疗早期MF可以下调BCL-2蛋白表达可能具有其他的非特异性途径,而不是通过减少BCL-2/IgH融合基因的拷贝数调节。

论文目录

  • 英文缩写
  • 第一部分 早期蕈样肉芽肿紫外线光疗前后临床分析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资料和方法
  • 1.一般资料
  • 2. 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二 结果
  • 1. 性别
  • 2. 发病年龄
  • 3. 分期
  • 4. 治疗方法
  • 5. 治疗次数
  • 6. 治疗时间
  • 7. 维持治疗时间
  • 8. 预后
  • 9. 放疗
  • 10. TCR结果
  • 三 讨论
  • 1. 发病情况
  • 2. 治疗方法的选择
  • 3. 局部浅层X线治疗的选择方案
  • 4. TCR基因重排检查的意义
  • 四 结论
  • 五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紫外线光疗前后早期蕈样肉芽肿病理变化分析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资料和方法
  • 1.一般资料
  • 2. 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二 结果
  • 1. 亲表皮性
  • 2 角质层
  • 3. 表皮改变
  • 4. 炎症浸润模式
  • 5. 真皮变化
  • 三 讨论
  • 四 结论
  • 五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紫外线光疗治疗早期蕈样肉芽肿前后BCL-2、STAT-3、CCL17、CCL27表达变化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评价
  • 4 统计学处理
  • 二 结果
  • 2.1 BCL-2蛋白在早期MF经紫外线光疗治疗前后皮损中的表达
  • 2.2 CCL-17蛋白在早期MF经紫外线光疗治疗前后皮损中的表达
  • 2.3 CCL-27蛋白在早期MF经紫外线光疗治疗前后皮损中的表达
  • 2.4 STAT3蛋白在早期MF经紫外线光疗治疗前后表皮和淋巴细胞中的表达
  • 三 讨论
  • 3.1 紫外线光疗治疗MF的机制
  • 3.2 MF的发病机制
  • 3.3 本研究中紫外线光疗对早期MF中BCL-2、CCL17、CCL27、STAT3表达变化的影响及意义
  • 四 结论
  • 五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荧光定量方法检测紫外线光疗治疗早期蕈样肉芽肿前后BCL-2/IGH融合基因变化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数据分析和统计学方法
  • 二 结果
  • 2.1 实验结果
  • 2.2 BCL-2/IgH融合基因扩增结果及数据分析
  • 2.3 统计学分析结果
  • 三 讨论
  • 四 结论
  • 五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参加会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典型蕈样肉芽肿1例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特征分析[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0(04)
    • [2].对1例皮肤蕈样肉芽肿患者进行诊治的经验总结[J]. 当代医药论丛 2020(11)
    • [3].蕈样肉芽肿患者临床资料32例回顾性研究[J]. 医药论坛杂志 2019(07)
    • [4].色素性紫癜性皮病样蕈样肉芽肿一例[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8(03)
    • [5].蕈样肉芽肿10例临床病理分析[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9(10)
    • [6].单一损害蕈样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进展[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8(06)
    • [7].蕈样肉芽肿1例[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1(09)
    • [8].蕈样肉芽肿49例临床分析[J]. 皮肤病与性病 2012(01)
    • [9].表现为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炎的蕈样肉芽肿1例[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0(04)
    • [10].蕈样肉芽肿8例临床分析[J]. 皮肤病与性病 2008(04)
    • [11].蕈样肉芽肿长期误诊1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08)
    • [12].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干扰素治疗蕈样肉芽肿[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09)
    • [13].紫外线照射治疗蕈样肉芽肿的不良反应观察[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7(10)
    • [14].蕈样肉芽肿并内脏占位病变误诊为湿疹和银屑病1例[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8(02)
    • [15].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一例[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7(04)
    • [16].4例早期蕈样肉芽肿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5(05)
    • [17].蕈样肉芽肿的诊断研究进展[J]. 北京医学 2014(02)
    • [18].以红皮病表现为主的蕈样肉芽肿[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04)
    • [19].4例蕈样肉芽肿临床病理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 2008(18)
    • [20].儿童色素减退型蕈样肉芽肿5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20(10)
    • [21].儿童色素减退型蕈样肉芽肿一例并文献复习[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8(11)
    • [22].中西医结合治疗泛发性红皮病型蕈样肉芽肿1例[J]. 皮肤病与性病 2017(03)
    • [23].蕈样肉芽肿合并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3(05)
    • [24].对不同分期的蕈样肉芽肿患者使用窄谱中波紫外线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5(17)
    • [25].褶皱部位异色病样蕈样肉芽肿[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6(05)
    • [26].儿童色素减退型蕈样肉芽肿一例[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5(01)
    • [27].蕈样肉芽肿一例报告[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9(S6)
    • [28].异色病样蕈样肉芽肿2例[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1(01)
    • [29].23例蕈样肉芽肿的护理[J]. 华夏医学 2008(04)
    • [30].澳大利亚警示英夫利西单抗蕈样肉芽肿和狼疮样综合征风险[J]. 中国医药导刊 2019(04)

    标签:;  ;  ;  ;  ;  

    早期蕈样肉芽肿紫外线光疗疗前疗后临床、病理和分子生物学变化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