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丘陵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四川丘陵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论文题目: 四川丘陵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政治经济学

作者: 朱廷春

导师: 杜肯堂

关键词: 四川,丘陵地区,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

文献来源: 四川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工业化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从农业占GDP比重很大的阶段向第二产业工业比重提高转变的阶段。这不仅意味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而且是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和法制化的过程。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经济结构转变的主要动力。工业化发端于西方,表现为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较少地遇到文化和制度障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上百年,由于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多表现为政府主导和推动,还不同程度地遇到了文化、制度、市场、资源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当然,这些国家和地区可以发挥“后发优势”,避免发达国家工业化走过的弯路。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党和国家总结了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客观地估计了我国工业化的历史阶段,并根据时代发展和我国的国情,科学地阐明了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审时度势,实事求是的正确选择,也是各地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形成特色,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四川是一个丘陵大省,全省有68个丘陵县市区,60%的人口居于丘陵地区。其特点是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统计资料表明,四川丘陵地区的土地面积仅占全省的18.2%,人口却占全省的60.4%。历史上,丘陵地区一直是四川重要的粮、油、棉、猪生产基地和食品、纺织工业基地。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

论文目录:

前言

一、选题背景

二、论文结构

三、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基本范畴与基础理论述评

第一节 基本范畴界定

一、工业

二、工业化

三、工业化道路

四、新型工业化道路

五、丘陵

第二节 基础理论述评

一、工业化理论

二、工业化道路理论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与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关系

二、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第二章 四川丘区基本概况与新型工业化发展总体思路

第一节 丘区地理范围、区域特征与经济特点

一、丘区的地理范围

二、丘区的区域特征

三、丘区的经济特点

第二节 丘区新型工业化道路条件分析

一、优势分析

二、劣势分析

三、威胁分析

四、机会分析

第三节 丘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思路

一、科学确定丘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目标

二、合理利用并创新丘区新型工业化载体

三、丘区新型工业化可供选择的路径

第三章 丘区工业化中的产业结构调整

第一节 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

一、生产要素禀赋论

二、动态平衡论

三、保持合理的部门结构论

四、部门发展不平衡中的平衡理论

第二节 产业配置模式探析

一、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模式

二、高差异-低成本领先型模式

三、混合发展模式

四、农业与工业互动模式

五、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模式

六、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模式

七、点轴与网络工业化模式

第三节 丘区产业结构现状

一、丘区三次产业结构

二、丘区农业结构

三、丘区工业结构

四、丘区第三次产业结构

第四节 丘区产业升级与优化

一、丘区产业调整与规划的原则

二、丘区产业升级与优化思路

第五节 丘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

一、丘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二、丘区主导产业培育的关键点

第四章 四川丘区工业空间布局

第一节 工业空间布局模式、影响因素及原则

一、工业空间布局模式

二、工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工业空间布局的原则

第二节 四川丘区工业空间布局模式

一、四川丘区空间状况

二、丘区空间布局模式

三、产业与空间协调模式

第三节 丘区工业化与城镇化

一、城乡工业化二元分割的基本特征

二、丘区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

三、丘区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

第五章 四川丘区工业化中的人力资源开发

第一节 人力资源理论

一、人力资源概念及特征

二、人力资源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三、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

四、新型工业化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第二节 四川丘区人力资源现状

一、人力资源数量丰富

二、劳动力素质不高

三、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不完善

第三节 四川丘区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一、向种植业深度开发模式

二、向本地非农产业转移模式

三、劳动力输出——回流模式

第六章 四川丘区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技术进步

第一节 科技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

一、现代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特点

二、技术进步对区域工业化的作用

三、科技进步对促进丘陵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功能

第二节 丘区科技发展现状

一、技术供求失衡

二、技术转化体系瘫痪

三、农村技术市场尚未启动

四、技术创新基础薄弱

五、科研体制存在问题

第三节 丘区技术进步的内涵

一、工业革命中的技术创新

二、丘区技术创新内涵

第四节 丘区科技进步策略

一、丘区科技发展的基本目标

二、丘区科技进步的主要任务

三、丘区技术发展的策略

第七章 四川丘区资源利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第一节 循环经济理论

一、循环经济的兴起

二、循环经济特征

第二节 丘区工业化中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

一、丘区资源承载力问题

二、丘区环境承载力问题

第三节 丘区循环经济探索

一、优化丘区资源利用

二、加强丘区生态建设

三、注重丘区环境保护

附表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声明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10-08

参考文献

  • [1].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 何国勇.华中科技大学2004
  • [2].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董云鹏.河北工业大学2006
  • [3].东北振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 王秋菊.华东师范大学2007
  • [4].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及战略创新[D]. 高峰.吉林大学2007
  • [5].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 姚聪莉.西北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新型工业化战略与新疆工业可持续发展[D]. 肖英.新疆大学2004
  • [2].基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东北制造”技术创新战略研究[D]. 巩顺龙.吉林大学2005
  • [3].东北振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 王秋菊.华东师范大学2007
  • [4].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及战略创新[D]. 高峰.吉林大学2007

标签:;  ;  ;  ;  

四川丘陵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