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在英语恭维语及其回应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中国大学生在英语恭维语及其回应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旨在研究中国大学EFL(英语作为外语的)学生在英语恭维语及其回应中的语用失误。通过对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挖掘导致中国EFL学生在实施恭维语言语行为时所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或因素,比如:文化差异、语用迁移、语用石化。参与此项研究的被试共有三组:第一组被试由24名中国大学一年级EFL学生构成;第二组由另外42名大三的EFL学生组成,本研究中所有中国被试均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另外,第三组被试来自2007年青岛国际帆船赛期间的国际仲裁,由其中的10名英语本族语者组成参照组,经过相关的数据整理,以他们的答卷作为分析前两组实验组数据的标准答案。数据收集采用中介语语用学研究领域中常用的有效工具—问卷调查法。Yu(1999)所设计的问卷将性别和社会地位作为语境参数与恭维语语境紧密结合,并且其信度与效度已被证明(Yu, 1999, p.44-52.)。因此,本研究的问卷以此为基础,经过一定的补充和修改,由二十个不同的语境构成,其中一半要求被试给出恭维语表达,另一半则让被试对已有的恭维语做出回应。根据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1969)和Herbert(1986, pp.76-88)的恭维答语分类法,本研究首先对中国被试的数据进行总体的分类。为了探讨第二语言熟练程度与语用能力的关系,数据分析将以本族语者的问卷为标准,对大一与大三被试的答案进行对比分析。本文着重研究中国被试的恭维语与恭维语回应策略,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适当地结合定性分析,以准确地找出其语用失误。研究结果显示,中国EFL学生的言语行为和恭维语策略的使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中国被试的答案反应出传统的中国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中国学生试图根据自己对目的语的了解,按照标准的英语社会行为准则来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对于恭维语回应策略的使用,研究发现,虽然中国英语学习者最多使用的回应策略是以“谢谢”为主要标志的接受策略,但中国被试否定策略的使用概率大大高于英语本族语者。对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被试的语用失误几乎存在于每一种策略的使用中:在恭维语中,中国被试语用失误率最高的是“直接恭维”策略的使用,并且两组中国被试恭维语的语用失误率基本一致;在恭维语回应中,大一学生的语用失误率远远高于大三学生。至于语言熟练程度与语用失误的关系,分析结果表示,较高的语言熟练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语用能力的发展,但并不能意味着在跨文化交际中可以避免语用失误。对研究结果的分析表明,导致恭维语语用失误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首先,文化差异可谓是引起语用失误的首要原因,因为中西方无论在价值认知体系,面子概念,还是交际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语用负迁移被看作是导致恭维语语用失误的直接因素,对问卷数据的分析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倾向于将其母语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策略直接运用到目的语中;语用石化与语用失误的关系是中介语研究领域中较新的研究发现,本文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例证再次证实了语用石化可导致语用负迁移的产生,因此可视为引发语用失误的深层原因;另外,现阶段中国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语用负迁移和语用石化现象的产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也被认为是跨文化交际中导致语用失误的因素。最后,本文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与语用失误原因的探究,以提高学习者交际能力和改进语言教学方法为出发点,对改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出建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I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Orientation
  • 1.2 The Object of Research ------ Pragmatic Failures in Compliment Speech Act
  • 1.3 Rationale for the Study
  • 1.4 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
  • 1.5 Research Methodology
  • 1.6 Outlin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II Literature Review
  • 2.1 Introduction
  • 2.2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 2.2.1 Definition of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 2.2.2 Domains and Related Studies
  • 2.3 Pragmatic Failure
  • 2.3.1 Definition of Pragmatic Failure
  • 2.3.2 Classification of Pragmatic Failure
  • 2.3.3 Major Study Approaches
  • 2.4 Compliment Speech Act
  • 2.4.1 Theoretical Background
  • 2.4.2 Defining Compliments
  • 2.4.3 Types of Compliments
  • 2.5 Studies of the Speech Act of Compliments
  • 2.5.1 The Features of Compliments
  • 2.5.2 The Functions of Compliments
  • 2.5.3 Gender-based Differences
  • 2.6 Summary
  • Chapter III Research Design
  • 3.1 Introduction
  • 3.2 Research Questions
  • 3.3 Subjects
  • 3.4 Methods of Data Collection
  • 3.5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zing Procedures
  • 3.6 Summary
  • Chapter IV Analysis on the Results
  • 4.1 Introduction
  • 4.2 Data Descriptions
  • 4.2.1 An Overall Classification of the Data
  • 4.2.2 Comparison between First-year and Third-year EFL Subjects
  • 4.3 Identification of Pragmatic Failures
  • 4.3.1 Analysis on Compliment Strategies
  • 4.3.2 Analysis on Compliment Response Strategies
  • 4.3.3 Pragmatic Failures Committed by Chinese Subjects
  • 4.4 Summary
  • Chapter V Discussion on the Findings
  • 5.1 Introduction
  • 5.2 Cultural Differences
  • 5.2.1 Different Value Systems
  • 5.2.2 Different Concepts of Face
  • 5.2.3 Different Styles of Communication
  • 5.3 Negative Pragmatic Transfer
  • 5.3.1 Negative Pragmalinguistic Transfer
  • 5.3.2 Negative Sociopragmatic Transfer
  • 5.4 Pragmatic Fossilization
  • 5.5 Improper Language Teaching
  • 5.5.1 Pedagogical Strategies
  • 5.5.2 Input Factors
  • 5.6 Summary
  • Chapter VI Conclusions
  • 6.1 Introduction
  • 6.2 Major Findings
  • 6.3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 6.3.1 Enhancement of Cross-Cultural Sensitivity
  • 6.3.2 Teachers Training
  • 6.3.3 Introduction of Pragmatic Knowledge
  • 6.3.4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 6.4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 6.5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I DCT Questionnaire for the Chinese Subjects
  • Appendix II DCT Questionnaire for the English Native Speakers
  • Acknowledgements
  • 个人简历、发表论文及学术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国内语用论辩理论近15年研究综述[J].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 2019(06)
    • [2].小学英语中高年级“点慧式”语用作业的设计[J]. 中国农村教育 2020(01)
    • [3].以语用为取向的阅读教学策略解析[J]. 文学教育(上) 2020(03)
    • [4].网络流行语中的语用身份建构[J]. 黑河学院学报 2020(02)
    • [5].人际互动中的语用身份磋商:以《红楼梦》为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02)
    • [6].语用身份建构的有效性评价——以警察调解话语为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02)
    • [7].把握统编教材 落实语用训练[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20(07)
    • [8].批判性讨论与语用-辩证论辩理论的引进[J]. 当代修辞学 2020(04)
    • [9].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0(08)
    • [10].歇后语与流行用语的语用对比初探[J]. 汉字文化 2020(17)
    • [11].近十年语用身份研究:五种路径与方法[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 [12].黑龙江方言的语用研究[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9(01)
    • [13].语用借用:语言借用研究的社会-语用范式[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14].政治话语中概念隐喻的语用功能研究[J]. 英语广场 2019(10)
    • [15].论广告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J].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5)
    • [16].俄语语言技能培养——评《交际语用视角下的俄语语用能力的建构研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7(06)
    • [17].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研究[J]. 语文建设 2017(32)
    • [18].小学“语用”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 重庆与世界 2018(02)
    • [19].《语用能力与关联性》评介[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8(03)
    • [20].国内外语用能力研究特点与趋势对比分析[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8(02)
    • [21].机构权力制约下媒体话语中元语用评论语的功能[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04)
    • [22].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语用失误探析[J]. 现代交际 2016(15)
    • [23].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语用能力培养[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S1)
    • [24].外语课堂上大学生语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24)
    • [25].语用经济与语用优选:以方向推理为例[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03)
    • [26].语用能力关联阐释:从表达到理解[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27].《语用混乱》评介[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7(03)
    • [28].我国外语语用能力研究综述——对1984—2015年期刊文献的分析[J]. 外语电化教学 2017(03)
    • [29].“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生涉外语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策略研究[J]. 经济师 2017(07)
    • [30].从中日对译角度看汉日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及功能[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07)

    标签:;  ;  ;  ;  

    中国大学生在英语恭维语及其回应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