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比洛芬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氟比洛芬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短暂或永久的局部脑血流减少可导致脑组织缺血性损害。脑缺血疾病因其高达30%的死亡率,是人类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然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中风病人的预后效果较差。为了探索新的脑保护措施,更多的科学家聚焦于脑缺血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近来发现脑缺血后较长时间内损伤仍进行性发展,在延迟性脑损伤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缺血后炎症反应”。表现为缺血区域血管内炎性细胞聚集、粘附,血脑屏障(BBB)破坏,炎性细胞跨BBB迁移,组织中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进而触发大量促炎因子瀑布状释放,化学增活素和粘附分子高表达,造成局部炎症反应。“减轻脑缺血后延迟性损伤”即“抑制脑缺血后炎性反应”已成为新近脑保护研究的热点,炎症相关的酶类[如: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环氧合酶(COX)]在脑缺血后延迟性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故近年COX或COX-2抑制剂的脑保护作用备受关注。虽已有研究证实特异性抑制COX-2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效果,然而在临床使用COX-2抑制剂过程中,由于其破坏了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A2(TXA2)的平衡,导致某些严重副作用的发生,使其应用受到限制。人们又将注意力集中于非选择性COX抑制剂脑保护,因为前者在抗炎的同时维持PGI2和TXA2的平衡。因此,近年COX抑制剂的脑缺血保护备受关注。氟比洛芬酯(FA)作为非选择性COX抑制剂代表药物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炎性疾病及疼痛治疗,然而,关于该药物的脑缺血后神经保护作用国内外未见报道,本研究拟通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证实:氟比洛芬酯对脑缺血后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第一部分氟比洛芬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时间窗实验一氟比洛芬酯(FA)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8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六组(n = 8),即C组为缺血-再灌注组(I/R); S组(假手术组) ;F1组(I/R +FA 5mg/kg)、F2组(I/R +FA 10mg/kg)、F3组(I/R+FA 20mg/kg )、L组脂微球对照组(I/R +Lip)分别在大脑中动脉阻闭(MCAO) 120min再灌注即刻经尾静脉给予FA 5,10,20mg/kg或脂微球对照剂1ml/kg。再灌注24,48,72 h进行神经缺陷评分(Garcia法)并于72 h评分后处死动物,取大脑切片行10 g/l 2,3,5-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测量并计算脑梗死容积百分比。结果神经缺陷评分: FA各处理组72h NDS,F1组10.0(7-13),F2组12.0(10-15),F3组11.5(13-16)明显高于C组7.0(6-10) (p<0.05);F1、F2、F3组间24,48,72 h神经功能评分无差别,L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梗死容积百分比:F1组(34.94±3.52)%,F2组(23.52±9.90)%,F3组(25.53±9.46)%明显小于C组的(47.07±10.36)% (p<0.01); F2、F3组明显低于F1组(p<0.05) ;L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二氟比洛芬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时间窗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n = 8),即C组为缺血-再灌注组(I/R);F6h组,F12h组和F24h组分别在MCAO 120min再灌注6h,12h,24h经尾静脉给予FA10mg/kg。再灌注72 h进行神经缺陷评分(Garcia法)完成后处死动物,取大脑切片行10 g/l TTC染色,测量并计算脑梗死容积百分比。结果神经缺陷评分: F6h组10.5(7-13),F12h组9.5(7-14)明显高于C组7.0(6-10) (p<0.05) ;F24h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梗死容积百分比:F6h组(25.56±10.69)%,F12h组(33.69±14.42)%明显小于C组的(47.07±10.36)% (p<0.01) ;F24h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氟比洛芬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实验三PPAR-γ对FA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6组(n =8),即缺血-再灌注组(I/R);I/R +FA组在MCAO120min,再灌注开始即刻经尾静脉给予FA10mg/kg;I/R+FA+GW9662组在MCAO前30min腹腔给予PPAR-γ的拮抗剂GW9662 4mg/kg,MCAO120min再灌注开始即刻经尾静脉给予FA10mg/kg; I/R+GW9662组在MCAO前30min腹腔给予PPAR-γ的拮抗剂GW9662 4mg/kg,大鼠行MCAO120min;I/R+FA+DMSO组在MCAO前30min腹腔给予3% DMSO(GW9662的溶媒)4ml/kg,MCAO120min再灌注开始即刻经尾静脉给予FA10mg/kg;Sham组行除外颈总动脉栓线的MCAO操作。再灌注72 h神经缺陷评分完成后(Garcia法)处死动物,取大脑切片行10 g/l TTC染色,测量并计算脑梗死容积百分比。结果神经缺陷评分:I/R与I/R+FA组,I/R+FA+GW966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FA组,I/R+FA+GW9662组与I/R+FA+DMS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容积百分比:I/R组(47.07±3.66)%明显大于I/R +FA组(23.52±3.50)%,I/R +FA+GW9662组(33.17±2.53)%(p<0.01);I/R +FA组(23.52±3.50)%明显小于I/R +FA+GW9662组(33.17±2.53)% (p<0.05),I/R+FA组与I/R+FA+DMS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四PPAR-γ参与FA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的破坏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6组(n = 8),即缺血-再灌注组(I/R);I/R+FA组MCAO120min,再灌注开始即刻经尾静脉给予FA10mg/kg;I/R+FA+GW9662组在MCAO前30min腹腔给予PPAR-γ的拮抗剂GW9662 4mg/kg,MCAO120min再灌注开始即刻经尾静脉给予FA10mg/kg; I/R+GW9662组在MCAO前30min腹腔给予PPAR-γ的拮抗剂GW9662 4mg/kg;I/R+FA+DMSO组在MCAO前30min腹腔给予3% DMSO(GW9662的溶媒)4ml/kg,MCAO120min再灌注开始后即刻经尾静脉给予FA10mg/kg;假手术组(sham)行除外颈总动脉栓线的MCAO操作。各组动物均在再灌注46h经股静脉给予2%伊文氏蓝(evans blue;EB)4ml/kg;2h后经心脏快速灌注0.9%氯化钠400ml,断头分别取脑左右皮层及海马,称重后加入50%三氯乙酸,低温匀浆离心后取上清液加入无水乙醇,分光光度仪检测其吸光度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出EB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右侧海马:I/R组EB含量(95.08±3.67μg/g组织)明显高于I/R+FA组(36.54±2.10μg/g组织),I/R+FA+GW9662组(44.03±2.11μg/g组织),I/R+ GW9662组(106.70±3.59μg/g组织),Sham组(14.74±0.91μg/g组织)(p<0.000); I/R+FA组与I/R+FA+GW966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皮层:I/R组EB含量(37.99±2.95μg/g组织)明显高于I/R+FA组(20.76±2.19μg/g组织),I/R+FA+GW9662组(29.61±2.00μg/g组织),Sham组(8.550±0.93μg/g组织)(p<0.05);I/R+FA组与I/R+FA+GW966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R组与I/R+GW966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皮层和海马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FA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存在“封顶现象”,以10mg/kg剂量为最佳2. FA脑保护作用时间窗研究结果显示:再灌注后12h之内给予FA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24h该保护作用消失3. PPAR-γ拮抗剂GW9662可部分削弱FA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提示FA的保护作用部分系通过激动PPAR-γ实现4. FA可明显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使用GW9662可减轻前者的保护作用

论文目录

  •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 2.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
  • 3.环氧合酶抑制剂在神经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
  • 4. 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
  • 正文
  • 实验材料
  • 1 主要仪器
  • 2 主要试剂
  • 第一部分:氟比洛芬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时间窗
  • 1 方法
  • 2 结果
  • 第二部分:氟比洛芬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 1 方法
  • 2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个人履历
  • 学习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氟比洛芬肠溶微球的制备与影响因素考察[J]. 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 2012(03)
    • [2].宫颈癌手术术后镇痛中氟比洛芬酯的临床应用分析[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9(28)
    • [3].氟比洛芬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01)
    • [4].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治急性损伤疗效观察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92)
    • [5].舒芬太尼联合布托啡诺、氟比洛芬酯用于术后镇痛的临床分析[J]. 世界复合医学 2019(12)
    • [6].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A0)
    • [7].氟比洛芬酯的合成进展[J]. 广东化工 2020(06)
    • [8].氟比洛芬酯对脑损伤术后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09)
    • [9].氟比洛芬酯用于小儿扁桃体手术的临床观察[J]. 中国农村卫生 2020(07)
    • [10].无痛人流术中采用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的效果分析[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14)
    • [11].氟比洛芬酯联合地佐辛在开胸术中的作用探讨[J]. 黑龙江中医药 2020(02)
    • [12].氟比洛芬酯和右美托咪定对妇科腹腔镜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J].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0(06)
    • [13].氢吗啡酮联合氟比洛芬酯用于骨科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0(16)
    • [14].2017—2018年某院843例氟比洛芬酯的使用合理性分析[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20(08)
    • [15].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氟比洛芬酯对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术后苏醒和疼痛的影响[J]. 上海医学 2018(07)
    • [16].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及氟比洛芬酯在妇科术后镇痛中的应用[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9(11)
    • [17].氟比洛芬酯预滴注在无痛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J]. 现代实用医学 2019(10)
    • [18].氟比洛芬酯对颅脑手术脑损伤保护作用及临床效果分析[J].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 2019(03)
    • [19].氟比洛芬酯联合右美托咪定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J]. 中国药物评价 2016(05)
    • [20].氟比洛芬酯联合右美托咪定用于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7(01)
    • [21].比较氟比洛芬酯和地佐辛对鼻咽手术后躁动的影响[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69)
    • [22].氟比洛芬酯合并丙泊酚静注在老年开胸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96)
    • [23].氟比洛芬酯在肛肠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河南医学研究 2016(12)
    • [24].氟比洛芬酯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7(02)
    • [25].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混合痔手术的疗效观察[J]. 药品评价 2016(20)
    • [26].氟比洛芬酯用于老年急腹症围术期超前镇痛40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7(02)
    • [27].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用于高龄骨科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04)
    • [28].不同剂量的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对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实施术后镇痛的效果对比[J]. 当代医药论丛 2017(03)
    • [29].氟比洛芬酯用于鼻部手术后镇痛的临床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 2017(11)
    • [30].氟比洛芬酯对七氟醚全麻患者麻醉苏醒期的影响[J]. 北方药学 2017(04)

    标签:;  ;  ;  ;  ;  ;  ;  ;  ;  

    氟比洛芬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