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解析

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解析

论文摘要

伊格尔顿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面来分析“文学生产”问题,认为文学、艺术不仅是意识形态,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生产,与其他社会生产形式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并逐步由“文学生产”理论扩展为“文化生产”理论研究,深化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拓宽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域。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的理论渊源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理论是在吸收、借鉴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和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基础上对文学实践活动进行生产分析的理论。第二部分从文学生产概念、方式、要素、本质以及价值判断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和阐释了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伊格尔顿通过研究作为生产的文学与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之间的关系,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面来分析“文学生产”问题;通过探讨“文学生产方式”与“一般生产方式”的关系,揭示出“文学生产方式”的实质是文学生产力和文学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统一;伊格尔顿提出了文学生产的六个要素,认为“文学生产过程”表现为一种非常复杂的一般生产方式、文学生产方式、一般意识形态、文学意识形态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个人意识形态等多重结构交汇组合的关系,文学生产的本质是“审美意识形态”生产;最后伊格尔顿阐释了文学生产的价值判断问题,说明“历史”间接进入文本,文学生产价值与作者世界观不总一致,他最终由读者在阅读生产过程中读入文本。第三部分阐释了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的意义与限度。伊格尔顿从文学生产层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拓宽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视域,这种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文化生产理论是对文化相对主义或唯文化论的有力抵抗。同时,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理论忽视了文学创作的审美特性,忽略了无意识因素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的理论渊源
  • 第一节 马克思的生产理论
  • 第二节 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
  • 第三节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 第四节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 第三章 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中的几个主要概念
  • 一、文学的内涵
  • 二、文化的内涵
  • 三、文学生产与文化生产
  • 第二节 文学生产方式
  • 一、“文学生产方式”的提出
  • 二、“文学生产方式”与“一般生产方式”的关系
  • 第三节 文学生产要素及其关系
  • 第四节 文学生产的本质:审美意识形态生产
  • 一、意识形态
  • 二、审美意识形态
  • 第五节 文学生产的价值判断
  • 一、历史:不在场的在场
  • 二、文学生产价值与作者世界观不总一致
  • 三、文学生产价值最终决定于阅读过程
  • 四、有价值的文学生产和有价值的读者是可逆的
  • 第四章 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的意义与限度
  • 第一节 理论意义
  • 一、从文学生产角度拓宽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视域
  • 二、为深化和推进唯物史观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野
  • 第二节 现实意义
  • 一、为文化理论研究积极介入社会政治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 二、为解决当代文化问题提供理论思考
  • 三、为实现生存方式的审美化提供理论参考
  • 第三节 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的限度
  • 一、忽视了文学创作的审美特性
  • 二、忽略了政治实践的无意识因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解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