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毒素在矿物和土壤胶体上的吸附和残留研究

Bt毒素在矿物和土壤胶体上的吸附和残留研究

论文摘要

转Bt基因作物发展迅速,其释放的毒素可能在土壤中积累,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引发环境安全问题。本文研究了Bt毒素在矿物(蒙脱石、高岭石、针铁矿和二氧化硅)和土壤(红壤、砖红壤、黄棕壤和黄褐土)胶体表面的吸附特性,用动力学和热力学方法探讨了Bt毒素的吸附规律和时间、温度、pH、低分子量有机酸盐、无机配体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圆二色谱和荧光光谱等观察了供试胶体吸附对Bt毒素结构的影响,剖析了被吸附Bt毒素的解吸规律,还研究了在有或无外源微生物条件下土壤中外加Bt毒素的残留特性。本研究将土壤化学与现代生物技术相融合,为转Bt基因植物代谢产物的环境效应及生态安全评价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Bt毒素在供试胶体表面的等温吸附曲线为L型,可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且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更好。在Bt毒素初始浓度为0-1 000 mg L-1时,其在矿物胶体表面的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在供试胶体表面吸附的标准自由能(ΔrGmθ)为负值,表明该吸附是自发反应。Bt毒素除在蒙脱石表面吸附的标准焓变(ΔrHmθ)为正值是吸热反应外,在其它供试胶体表面吸附的标准焓变均为负值,是放热反应;且所有吸附的标准焓变值均小于40 kJ mol-1,说明该吸附主要是物理吸附。2)Bt毒素在供试胶体表面能快速吸附,0.25 h的吸附量约占平衡吸附量的64%-80%,1-2 h基本达平衡。该吸附可用粒子内扩散模型拟合,常数C值不为0,表明粒子内扩散速度不是Bt毒素在供试胶体表面吸附快慢的唯一控制因素。此外,其吸附动力学也符合一级方程、二级方程和Elovich方程,以二级动力学方程的拟合程度最好,说明该吸附主要受表面吸附控制。3)针铁矿、蒙脱石、高岭石、黄棕壤和黄褐土等胶体在pH 6时对Bt毒素的吸附量最大,二氧化硅、红壤和砖红壤等胶体在pH 7时吸附量最大,其吸附量一般随pH的升高而降低,这主要与Bt毒素的等电点及供试胶体的电荷零点有关。4)低分子量有机酸盐和无机配体对Bt毒素在供试胶体表面的吸附受的影响。对Bt毒素的吸附低浓度(<10 mmol L-1)有机酸盐(乙酸盐、草酸盐、柠檬酸盐)起抑制作用,高浓度有机酸盐起促进作用;不同有机酸盐抑制作用的强弱为草酸盐<柠檬酸盐≤乙酸盐。无机配体对Bt毒素吸附的影响与有机酸盐相反,低浓度无机盐促进其吸附,高浓度的起抑制作用,不同离子的影响为H2PO4->NO3-,NH4+>K+。5)吸附态Bt毒素很难被解吸。用0.1 mmol L-1 NaCl作解吸剂时,供试胶体表面吸附态Bt毒素的解吸率<5.3%,磷酸缓冲液作解吸剂时其解吸率<13.1%,表明它只有少部分以静电和配位的方式吸附在供试胶体表面。在有低分子量有机酸盐等配体存在条件下,NaCl和磷酸缓冲液对吸附态Bt毒素的解吸率均有显著增加(除乙酸盐体系中蒙脱石和砖红壤吸附态Bt毒素外),表明有机酸盐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静电和配位吸附,影响大小为草酸盐>柠檬酸盐>乙酸盐。6)荧光光谱显示Bt毒素在282 nm激发光的作用下有酪氨酸(314.5 nm)和色氨酸(338 nm)荧光峰,其与高岭石、蒙脱石及土壤等胶体作用后色氨酸荧光峰红移了5-9.5 nm,酪氨酸荧光峰没有变化;与针铁矿和二氧化硅胶体作用后色氨酸和酪氨酸的荧光峰蓝移了0.5-1 nm,变化不明显。荧光峰的红移表明Bt毒素的吸附导致其内源荧光基团所处的分子环境极性增强。圆二色光谱表明吸附导致Bt毒素的二级结构改变,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增加,而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含量降低。红外光谱显示,吸附后Bt毒素的酰胺Ⅰ带(1653 cm-1)和酰胺Ⅱ带(1543 cm-1)等特征光谱峰未发生明显位移,只是1055,1240和2362 cm-1处的峰消失,表明C-N残基在供试胶体吸附Bt毒素中起重要作用,且吸附后毒素的二级结构变化不明显。7)25℃条件下,初始浓度为0.3μg g-1的游离态Bt毒素随时间增加残留量逐渐减少,10天时残留量小于原始加入量的55%,培养40天后约降解了80%,表明游离态Bt毒素降解速率较快。有外源微生物存在,其降解速率更快,表明微生物能利用游离态Bt毒素;双指数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微生物存在下其降解速率更快,且从种植非转Bt植物上壤中提取的微生物对游离态Bt毒素的利用更快。Bt毒素在供试灭菌土壤(砖红壤、黄褐土和黄棕壤)中的残留量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先增加(1-2天)后逐步减少,降解50%的时间(DT50)为10天左右,外源微生物对土壤中Bt毒素的降解速率影响不明显。初始阶段Bt毒素在3种土壤中降解速度的差异不明显,而后期在黄棕壤和黄褐土中的降解速率比在砖红壤中的慢。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Bt毒素进入土壤的途径
  • 1.2 Bt毒素与土壤活性颗粒的反应
  • 1.2.1 Bt毒素在土壤活性颗粒表面的吸附固定
  • 1.2.2 蛋白质在土壤颗粒表面吸附固定的机理
  • 1.2.2.1 阳离子交换
  • 1.2.2.2 库仑力
  • 1.2.2.3 疏水力和范德华引力
  • 1.2.2.4 专性吸附作用
  • 1.2.3 结合态Bt毒素杀虫活性及结构变化
  • 1.3 Bt毒素在土壤中的降解
  • 1.4 Bt毒素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 1.4.1 Bt毒素对土壤物理指标的影响
  • 1.4.2 Bt毒素对土壤化学指标的影响
  • 1.4.3 Bt毒素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 1.4.3.1 对土壤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 1.4.3.2 对土壤酶的影响
  • 1.5 仪器分析技术在蛋白质研究中的应用
  • 1.5.1 荧光光谱
  • 1.5.1.1 内源荧光法
  • 1.5.1.2 外源荧光
  • 1.5.1.3 荧光光谱的一些新方法
  • 1.5.2 圆二色谱
  • 1.5.2.1 蛋白质的圆二色性
  • 1.5.2.2 CD光谱在蛋白质二级和三级结构判定中的运用
  • 1.5.2.3 近紫外圆二色光谱探针研究氨基酸残基的微环境
  • 1.5.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1.6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2 Bt毒素在矿物和土壤胶体表面的吸附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苏云金芽胞杆菌毒素制备
  • 2.2.2 矿物和土壤胶体的制备
  • 2.2.3 土壤胶体基本性质的测定
  • 2.2.4 Bt毒素在供试胶体表面的等温吸附
  • 2.2.5 不同时间下Bt毒素在供试胶体表面的吸附
  • 2.2.6 不同pH条件下Bt毒素在供试胶体表面的吸附
  • 2.2.7 不同浓度下供试胶体对Bt毒素的吸附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Bt毒素在供试胶体表面的等温吸附
  • 2.3.2 不同时间下Bt毒素在供试胶体表面的吸附
  • 2.3.2 不同pH下Bt毒素在供试胶体表面的吸附
  • 2.3.3 不同浓度的供试胶体对Bt毒素的吸附
  • 2.4 讨论
  • 2.5 小结
  • 3 低分子量有机酸盐对Bt毒素吸附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Bt毒素、矿物和土壤胶体的制备
  • 3.2.2 吸附实验
  • 3.2.3 解吸实验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有机酸盐对Bt毒素吸附的影响
  • 3.3.2 NaCl和磷酸盐对吸附态Bt毒素的解吸
  • 3.4 讨论
  • 3.5 结论
  • 4 无机离子对Bt毒素吸附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Bt毒素、矿物和土壤胶体的制备
  • 4.2.2 吸附实验
  • 4.2.3 无机盐离子与毒素加入顺序对Bt毒素吸附的影响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无机盐离子浓度对Bt毒素吸附的影响
  • 4.3.2 不同无机盐离子对Bt毒素吸附的影响
  • 4.3.3 无机盐与Bt毒素加入顺序对针铁矿吸附Bt毒素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Bt毒素吸附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Bt毒素、矿物和土壤胶体的制备
  • 5.2.2 吸附实验
  • 5.2.3 数据处理
  • 5.2.3.1 等温吸附和热力学方程
  • 5.2.3.2 动力学方程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温度下Bt毒素在供试胶体表面的等温吸附
  • 5.3.2 Bt毒素吸附的热力学
  • 5.3.3 Bt毒素吸附的动力学
  • 5.4 小结
  • 6 Bt毒素吸附的光谱分析
  • 6.1 引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Bt毒素、矿物和土壤胶体的制备
  • 6.2.2 吸附解吸实验
  • 6.2.3 解吸态Bt毒素荧光发射光谱和圆二光谱(CD)分析
  • 6.2.4 吸附态Bt毒素的红外光谱(IR)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Bt毒素的荧光光谱分析
  • 6.3.2 Bt毒素的圆二色(CD)发射光谱分析
  • 6.3.3 Bt毒素的红外(IR)光谱分析
  • 6.4 讨论
  • 6.5 小结
  • 7 Bt毒素在土壤中的残留
  • 7.1 引言
  • 7.2 材料和方法
  • 7.2.1 Bt毒素、土壤的制备
  • 7.2.2 微生物的分离提取
  • 7.2.3 残留实验
  • 7.2.4 Bt毒素的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
  • 7.2.5 数据处理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游离态Bt毒素的残留
  • 7.3.2 土壤中Bt毒素的残留
  • 7.4 讨论
  • 7.5 小结
  • 8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撰写与发表的文章
  • 相关论文文献

    • [1].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频繁BT的分析优化[J]. 科技风 2020(08)
    • [2].基于BT模式下地铁项目成本管理的处理策略[J]. 居业 2020(01)
    • [3].某大学新校区建设BT模式的合同管理研究[J]. 山西建筑 2020(06)
    • [4].改性类BT树脂在覆铜板中的应用[J]. 覆铜板资讯 2020(02)
    • [5].BT建设模式下设计管理实践与探索[J]. 中外建筑 2020(07)
    • [6].转Bt基因棉田棉铃虫对气候变暖与集约化种植的不对称响应[J]. 植物保护学报 2020(04)
    • [7].昆虫病原线虫与Bt联用对黏虫的防治效果[J]. 植物保护 2019(06)
    • [8].连续种植Bt玉米对土壤Bt蛋白含量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6(12)
    • [9].论加强BT项目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建议[J]. 低碳世界 2017(10)
    • [10].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例研究项目治理下的BT模式选择[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7(08)
    • [11].民事合同和行政合同辨析——BT合同法律性质争议[J]. 法制博览 2017(11)
    • [12].有效防治甜菜夜蛾的Bt毒素种类及其应用前景[J]. 中国棉花 2017(06)
    • [13].造价咨询单位在BT项目中的造价管理[J]. 居业 2017(07)
    • [14].BT项目如何处理与预防不平衡报价[J]. 低碳世界 2017(28)
    • [15].不同浓度苏云金杆菌(Bt)悬浮剂防治美国白蛾室内药效[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25)
    • [16].BT模式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运用研究——以湖北省S市“三化”工程为例[J]. 工程经济 2017(09)
    • [17].浅谈BT模式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的应用[J]. 中外企业家 2016(23)
    • [18].BT型杂交粳稻育种研究的进展与技术策略[J]. 中国种业 2015(01)
    • [19].基于BT融资模式下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风险控制分析[J]. 北方交通 2015(06)
    • [20].管理会计与BT模式下项目公司的薪酬设计[J]. 商 2015(34)
    • [21].农作物害虫对Bt蛋白抗性的研究进展[J]. 华中昆虫研究 2016(00)
    • [22].浅论BT模式的发展与建筑企业的选择[J]. 现代商业 2013(34)
    • [23].关于BT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站后专业施工组织的探讨[J]. 隧道建设 2015(S1)
    • [24].北方春玉米区亚洲玉米螟对Bt玉米的抗性风险分析[J]. 植物保护学报 2019(06)
    • [25].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花的行为反应[J]. 环境昆虫学报 2017(01)
    • [26].苏州中环快速路BT项目安全管理经验[J]. 市政技术 2016(S2)
    • [27].凹凸棒石对Bt蛋白的吸附特性及其对生物活性的影响[J]. 矿物学报 2017(Z1)
    • [28].阳离子对Bt蛋白在矿物表面吸附动力学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09)
    • [29].涝渍对Bt棉棉蕾杀虫蛋白表达含量及氮代谢影响[J]. 作物学报 2017(11)
    • [30].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BT模式管理路径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24)

    标签:;  ;  ;  ;  ;  ;  

    Bt毒素在矿物和土壤胶体上的吸附和残留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