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群落自然演化规律初探

城镇群落自然演化规律初探

论文摘要

近年来,我国城镇密集地区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首次出现城市群的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培育城市群的要求,“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将城镇群作为我国城镇空间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全国上下呈现出一片“城市群热”的情况下,各地正在进行的城镇群规划工作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城镇集群发展的模式存在一定的争议以及我国城镇群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等。鉴于国内外城镇密集地区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地理学和经济学领域,尚缺少从社会、文化、生态等角度进行研究,本论文选择从生态学的视角对城镇密集地区的发展现象进行研究,将群落生态学中的“生物群落”概念拓展至城镇密集地区研究领域,提出“城镇群落”的概念,并借鉴生物群落的自然演化规律,对城镇群落空间发展的自然演化规律进行初探。本论文研究属于城市规划学同区域科学、生态学相融合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主要是一种类比(类推)的方法,采取“提出问题——研究综述——理论建构——规律推演——实证分析”的技术路线。城镇是人类活动的聚居体,人是组成城镇的基本细胞,人和生物的同一性和本质上的一致性,保证了从“生物群落”向“城镇群落”类推研究的可靠性。论文共分四大部分:第1章为绪论部分,通过对当前“城镇群规划”热潮的冷思考及国内外城镇密集地区研究的综述,建构论文研究的问题和框架;第2~4章为上篇,明确城镇群落研究的逻辑基础,提出城镇群落的概念,探讨城镇群落空间范围的界定;第5~9章为中篇,分别从城镇群落空间环境的选择、空间要素的构成、空间形态的类型、空间关系的组织、空间发展的演替等几个方面对城镇群落空间发展的自然演化规律进行了初探;第10、11章为下篇,探讨城镇群落的空间规划问题,并对论文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群落的概念是生态思想和生态应用中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基于生态学的视角,城镇的群体发展既是一种地理现象,也是一种生物现象。当今世界,由于主导城镇空间发展的因素不断演化,致使区域城镇空间发展日益呈现出一种“群落”的格局。本文研究所提出的“城镇群落”概念,是从生态学视角对城镇密集地区发展现象的一种解读,即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由一定的人类聚居单元及其它生物种群所组成,表现出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空间结构,与区域空间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并具有特定功能的城乡空间集合体,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空间和生态学功能单位。城镇群落概念的提出,意味着赋予了城镇密集地区以生命的智慧,这正是区别于城镇群、大都市带、城市经济区等其它相关概念的关键所在。城镇群落的核心思想在于:追求诸多城乡空间要素的群体、整体发展,而非少数城镇的做优、做大、做强;追求多种城乡空间资源的多维度、纵深度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而非对某种类型的空间资源利用有所偏爱;追求一系列城镇空间发展的分工协作和共生共荣,而非城镇之间的无序和恶性竞争;追求群落自身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更新作用的维持及长期可持续发展利益,而非“先污染、后治理”等近期利益当先的短视行为。研究表明,城镇群落的空间发展并不是盲目无序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1)城镇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环境,具有鲜明的特征,平原(或盆地)的地形环境和近海(或大江大河)的地理区位是其基本的生境要求;(2)构成城镇群落空间结构的自然生态空间和城镇发展空间是一种相互统一的耦合关系和连续体,城镇发展空间随其规模不同而呈现出营养级别和性质的层次变化;(3)城镇群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要素包括自然地形环境、交通运输网络、顶位城市的性质以及城镇间的竞合关系等,基于城镇建设用地的组合形态可将其划分为带型、环型、星月型、放射型、组团型等,基于项位城市的数量可将其划分为单核型、双核型、多核型等;(4)共生是城镇群落空间关系组织的基本原理,各种空间要素之间的复杂共生促生共生质,使城镇群落具有任何单一城镇所无法具有的性质和职能。城镇发展空间对自然生态空间是一种典型的寄生关系,自然生态空间是城镇群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系统。竞争导致城镇群落不同城镇空间发展“生态位”的产生,是城镇群落空间结构形成和空间形态发展的重要原因;(5)城镇群落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其演替的根本动因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基本趋向是演变为人类聚居的一种“顶极城镇群落”。在城镇群落的空间规划中,应当明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导向,凝聚共赢意识、促进城乡空间发展的区域分工与协作,区划控制自然生态空间、维护城镇群落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引导城镇发展空间的群落式布局,促进城镇群落边缘区空间的健康发展,等等。论文力求在两个方面实现创新:(1)用生物学中的“群落”概念和“城镇群”作类比研究,提出了“城镇群落”的概念,并引入了生态学的共生、演替、灭亡等概念,对提高人们对城镇和城镇群的生态问题的认识有积极意义;(2)通过对成渝城镇密集地区的案例分析,实证了城镇群落的演化规律,提出了城镇群落规划调控对策,对成渝城镇密集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图表索引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当前“城镇群规划”热潮中的几点“冷思考”
  • 1.1.1 日益兴起的“城镇群规划”热潮
  • 1.1.2 “城镇群规划”面临的诸多“困境”
  • 1.1.3 “城镇群规划”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 1.1.4 本论文研究所针对的主要问题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城镇密集地区学术思想的萌芽
  • 1.2.2 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密集地区研究
  • 1.2.3 城镇密集地区研究的中国化
  • 1.2.4 对国内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 1.3.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4 论文研究的实证对象
  • 上篇
  • 2 城镇群落研究的逻辑基础
  • 2.1 国内外城市规划研究中的类比思想
  • 2.2 类比方法的科学性分析
  • 2.2.1 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 2.2.2 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方法
  • 2.2.3 类比方法的科学价值
  • 2.3 城镇的生物特征
  • 2.3.1 生物的基本特征
  • 2.3.2 根据生物的基本特征对“城镇”进行检验
  • 2.3.3 城镇是一个特殊而复杂的生物体
  • 2.4 小结
  • 3 城镇群落概念的提出
  • 3.1 “城镇群落”的概念
  • 3.1.1 生态学研究中的“群落”思想
  • 3.1.2 “城镇群落”的基本概念
  • 3.2 城镇群落与生物群落的共性、个性及其可类比性
  • 3.2.1 城镇群落与生物群落的本质共性决定了二者的可类比性
  • 3.2.2 城镇群落的独特个性意味着从生物群落向城镇群落的类比不可简单而论
  • 3.2.3 城镇群落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3 城镇群落概念与城镇密集地区相关概念的关系
  • 3.3.1 对城镇密集地区相关概念的简要梳理
  • 3.3.2 关于城镇密集地区相关概念的讨论
  • 3.3.3 城镇群落概念与城镇密集地区相关概念的关系
  • 3.4 提出城镇群落概念的必要性及其核心思想
  • 3.4.1 提出城镇群落概念的必要性
  • 3.4.2 城镇群落概念的核心思想——兼论与其它城镇密集地区相关概念的区别
  • 3.5 小结
  • 4 城镇群落空间范围的界定
  • 4.1 区域边界的涵义及其划分意义
  • 4.1.1 区域边界的涵义
  • 4.1.2 边界划分的意义
  • 4.1.3 城镇群落的区域范围
  • 4.2 国内外关于城镇密集地区范围界定的相关研究
  • 4.2.1 戈特曼对Megalopolis的界定及国外的相关研究
  • 4.2.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4.2.3 国际上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
  • 4.2.4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本思路
  • 4.3 城镇群落空间范围的界定
  • 4.3.1 国际视野的“大城市连绵区”范围界定
  • 4.3.2 国家视野的“城镇密集区”范围界定
  • 4.4 成渝城镇群落的范围界定
  • 4.4.1 相关研究中类似区域的范围界定
  • 4.4.2 本论文研究对成渝城镇群落的范围界定
  • 4.4.3 对几个空间范围界定结果的比较与讨论
  • 4.4.4 成渝城镇群落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概况
  • 4.5 小结
  • 中篇
  • 5 城镇群落空间环境的选择
  • 5.1 生境条件对生物群落发展的影响
  • 5.2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空间环境要求
  • 5.2.1 一般城市的要求
  • 5.2.2 大城市的要求
  • 5.3 适宜城镇群落发展的独特空间环境
  • 5.3.1 平原(或盆地)的地形环境
  • 5.3.2 近海(或大江大河)的地理区位
  • 5.4 成渝城镇群落的空间环境
  • 5.4.1 成渝城镇群落孕育的宏观空间环境——四川盆地
  • 5.4.2 成渝城镇群落的自然地形环境
  • 5.4.3 成渝城镇群落与长江流域的空间关系
  • 5.5 小结
  • 6 城镇群落空间要素的构成
  • 6.1 生物群落的结构要素
  • 6.2 城镇群落空间构成的两种实体空间
  • 6.2.1 自然生态空间
  • 6.2.2 城镇发展空间
  • 6.2.3 自然生态空间与城镇发展空间的统一性
  • 6.3 不同城镇发展空间的营养级别
  • 6.3.1 生物群落营养级别的概念
  • 6.3.2 城镇群落城镇发展空间的营养级别
  • 6.3.3 不同营养级别的城镇发展空间的性质和职能变化
  • 6.4 城镇发展空间构成的多个层次
  • 6.4.1 城市郊区
  • 6.4.2 传统城区
  • 6.4.3 城市核心
  • 6.5 成渝城镇群落的空间结构
  • 6.5.1 不同营养级别的城镇发展空间垂直结构
  • 6.5.2 引领成渝城镇群落整体发展的顶位城市
  • 6.5.3 城镇发展空间分布的四个主要片区
  • 6.5.4 城镇群落空间结构发展的空心化现象
  • 6.6 小结
  • 7 城镇群落空间形态的类型
  • 7.1 生物群落的形态学研究
  • 7.2 城镇群落的空间形态
  • 7.3 基于城镇建设用地组合形态的类型划分
  • 7.3.1 带型(冰糖葫芦型)
  • 7.3.2 环型(马蹄型)
  • 7.3.3 星月型(众星捧月型)
  • 7.3.4 放射型(轴向型)
  • 7.3.5 组团型(散点型)
  • 7.4 基于顶位城市数量的类型划分
  • 7.4.1 单核型
  • 7.4.2 双核型
  • 7.4.3 多核型
  • 7.5 影响城镇群落空间形态的关键要素
  • 7.5.1 自然地形环境
  • 7.5.2 交通运输网络
  • 7.5.3 顶位城市的性质
  • 7.5.4 城镇间的竞合关系
  • 7.5.5 相似的形态背后,有各不相同的故事
  • 7.6 成渝城镇群落的空间形态
  • 7.6.1 成渝城镇群落的组团型空间形态特征
  • 7.6.2 成渝城镇群落的双核型空间形态特征
  • 7.6.3 成渝城镇群落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制约要素
  • 7.7 小结
  • 8 城镇群落空间关系的组织
  • 8.1 生物群落空间关系组织的基本原理——物种共生
  • 8.2 城镇群落空间发展的共生关系
  • 8.2.1 城镇群落空间发展的共生关系
  • 8.2.2 城镇群落共生关系组织的主要动力
  • 8.2.3 城镇群落共生关系发育的载体
  • 8.2.4 城镇群落空间发展共生质的产生
  • 8.3 城镇群落空间发展的寄生关系
  • 8.3.1 城镇发展空间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寄生
  • 8.3.2 城镇发展空间之间的寄生
  • 8.4 城镇群落空间发展的竞争关系
  • 8.4.1 城镇发展空间之间的竞争与协作
  • 8.4.2 城镇发展空间“生态位”的形成
  • 8.4.3 竞争对城镇群落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的影响
  • 8.5 成渝城镇群落的空间关系
  • 8.5.1 相对发达的区域共生关系
  • 8.5.2 个性突出的城镇发展生态位
  • 8.5.3 城镇群落共生关系发育的内在动力
  • 8.5.4 近年来无序竞争的不良趋向
  • 8.6 小结
  • 9 城镇群落空间发展的演替
  • 9.1 生物群落发展的演替
  • 9.2 城镇群落发展的动态演替过程
  • 9.2.1 典型城镇群落发展过程剖析——以美国东北海岸城镇群落为例
  • 9.2.2 城镇群落发展演替的主要特征
  • 9.2.3 城镇群落发展的生命周期规律
  • 9.3 城镇群落发展演替的动因
  • 9.3.1 城镇群落发展演替的基本动因
  • 9.3.2 城镇群落发展演替的根本动因
  • 9.4 城镇群落演替的趋向
  • 9.4.1 城镇群落演替的趋向——演变为人类聚居的一种“顶极群落”
  • 9.4.2 项极城镇群落的基本特征
  • 9.5 成渝城镇群落的空间发展与演替
  • 9.5.1 古代巴蜀地区城镇发展的历史基础
  • 9.5.2 近代川渝地区城镇发展的繁荣
  • 9.5.3 解放后大四川地区城镇统一建设与成渝城镇群落雏形的形成
  • 9.5.4 重庆直辖给成渝城镇群落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 9.5.5 未来成渝城镇群落发展的基本趋势
  • 9.6 小结
  • 下篇
  • 10 城镇群落空间规划的引导
  • 10.1 城镇群落空间结构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 10.1.1 城镇发展空间低密度蔓延,自然生态空间大量萎缩
  • 10.1.2 自然生态空间危机事件不断,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
  • 10.1.3 城镇空间布局过于密集,引发气候变暖及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
  • 10.1.4 顶位城市空间发展恶性膨胀,城镇群落空间发展两极分化严重
  • 10.1.5 其它问题
  • 10.2 群落生态学视角下城镇群落空间结构发展的理想模式探讨
  • 10.2.1 适度的城镇发展空间用地比例,集约、紧凑的土地利用模式
  • 10.2.2 自然生态空间与城镇发展空间相耦合的空间布局关系
  • 10.2.3 多核心、网络化的城镇发展空间组织结构
  • 10.2.4 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支撑体系
  • 10.2.5 其它方面
  • 10.3 城镇群落空间规划工作的应对思路
  • 10.3.1 明确城镇群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导向
  • 10.3.2 凝聚共赢意识,促进城乡空间发展的区域分工与协作
  • 10.3.3 区划控制自然生态空间,维护城镇群落生态安全格局
  • 10.3.4 构建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引导城镇发展空间的群落式布局
  • 10.3.5 促进城镇群落边缘区空间的健康发展
  • 10.4 关于成渝城镇群落空间结构的规划设想
  • 10.4.1 从重大生态安全事件看成渝城镇群落空间结构调控的必要性
  • 10.4.2 从“空心”到“绿心”
  • 10.4.3 从“双核”到“多极”
  • 10.4.4 从“边缘”到“中心”
  • 10.4.5 从“蜀道难”到“便捷高效”
  • 10.4.6 从“地震极重灾区”到“生态保育区”
  • 10.5 小结
  • 11 结语
  • 11.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11.1.1 城镇群落的概念
  • 11.1.2 城镇群落空间发展的自然演化规律
  • 11.1.3 城镇群落空间发展的规划引导与调控
  • 11.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11.3 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工作设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关于“在汶川重灾区的灾后重建工作中应考虑实施区域生态移民”的建议
  • 附录B 大城市连绵区:美国东北海岸的城市化(译文)
  • 附录C 格迪斯、芒福德和戈特曼:关于“megalopolis”的分歧(译文)
  • 附录D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著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城镇群落自然演化规律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