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的隐性力量

学校教育的隐性力量

论文题目: 学校教育的隐性力量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教育学原理

作者: 张家军

导师: 熊川武

关键词: 力量,隐性力量,知识力,情感力,行为力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对学校教育中的隐性层面加以研究,国内外早已有之。但综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外的研究更多地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散见于各种社会学方面的著作当中,研究缺乏系统性。而国内的研究更多地是停留在介绍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之上,缺乏本土化的研究。国内研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固然可能与国内学者的研究视域(field)有关,学者们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学校教育中的显性层面;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教育领域里实证研究倾向的干扰有关。所有这些都给本文留下了可资探索的空间。 本文借鉴物理学中的“力量”概念,以“隐性(hidden)力量”这一概念贯穿全文的始终。本文首先对“隐性”和“力量”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分析,继而认为“隐性力量”就是指学生在学校的日常教育和生活中,通过交往、体验而潜移默化获得的非预期的作用和影响。 任何一种研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人文社科研究更是如此,本研究也概莫能外。在分析学校教育中具体的隐性力量之前,本文对隐性力量研究的理论基础即理解理论、内隐学习理论和场域理论进行了分析。理解理论揭示了理解的本质以及理解何以可能的问题,内隐学习理论揭示了内部学习的心理机制,而场域理论则揭示了环境对人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知识、情感与行为三个方面对学校教育中的隐性力量加以分析。当然,知识、情感与行为三者并不是泾渭分明、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其一,知识力。不同的学科对知识的界定和分类是不同的。本文认为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所接受的知识主要有两种,即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不管是自然知识还是社会知识,都具有意识形态的特点,因而与权力密切相关。统治阶级正是运用手中的权力,通过对知识的选择、分类、组织和评价来达到其社会控制的目的。在实现其控制目的的同时,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还要生产自己的接班人,以使自己的统治延续下去,也就是说,知识还具有再生产的作用。再生产包括社会再生产和文化再生产。 其二,情感力。不同的学科对情感的界定也是截然不同的。本文认为情感就是个人主体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包括生理的、心理的以及认知的等方面),通过与自我、他人以及社会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自我感受和体验。在学校中,影响学生的情感因素包括教师情感、教材情感和环境情感三个方而。情感具有信号传递、感染、陶冶、驱动和控制的力量。 其三,行为力。对于行为,社会学更为关注人类行为的社会层面,而对行为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概念界说

二、研究缘起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

第二章 隐性力量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理解理论

二、内隐学习理论

三、场域理论

第三章 知识力

一、知识及其分类

二、知识的性质分析

三、知识力的表现

第四章 情感力

一、情感的内涵

二、影响学生情感的因素分析

三、情感力的表现

第五章 行为力

一、行为的内涵

二、行为力的表现

第六章 隐性力量的作用途径

一、交往

二、体验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4

相关论文

  • [1].论教育的理解性[D]. 邓友超.华东师范大学2004
  • [2].走向“情境”与“问题”[D]. 邵燕楠.华东师范大学2005
  • [3].学生学习生活研究[D]. 唐荣德.华东师范大学2005
  • [4].事件·场景·交往[D]. 李醒东.华东师范大学2005
  • [5].教育智慧理解论[D]. 曹正善.华东师范大学2006
  • [6].教育文本理解论[D]. 周险峰.华东师范大学2006

标签:;  ;  ;  ;  ;  

学校教育的隐性力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