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CoflexTM的生物力学研究和临床应用

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CoflexTM的生物力学研究和临床应用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coflexTM系统单节段固定后对固定节段及邻近节段活动度、位移及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5具新鲜成人腰椎标本(L3~S2),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六种生理运动工况下的稳定性测试,计算L34,L45和L5S1的三维运动活动度(ROM)、位移及刚度,分别比较完整标本状态(A),部分失稳状态(B),coflexTM系统固定状态(C),全椎板切除后完全失稳状态(D),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状态(E)5种状态下3个节段的活动度、位移及刚度。[结果] coflexTM系统固定状态(C)与部分失稳状态(B)相比,固定节段与邻近节段ROM值在六种不同生理运动工况下均大幅下降,位移明显减小,刚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完整标本状态(A)相比,固定节段与邻近节段ROM值、位移、刚度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后(E)固定节段的ROM值和位移均急剧减小,刚度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的ROM值和位移均明显增加,刚度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flexTM系统能够使部分失稳的腰椎恢复到稳定状态,可以控制运动节段的异常活动,显示出非刚性的固定。对邻近节段的影响要比坚强固定小的多,可望预防邻近节段的退变。[目的]评价coflexTM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应用coflexTM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61例,男31例,女30例,年龄27岁~74岁,平均49.4岁,其中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20例,伴腰椎管狭窄16例,伴腰椎不稳25例;共植入63个coflexTM系统,其中L2/3: 2例,L3/4: 1例,L4/5: 45例,L5/S1: 8例,植入两个coflexTM系统L3/4 L4/5: 2例,在关节融合术上方植入(Toping-off): 3例。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均采用VAS、ODI、JOA进行疼痛功能评分和临床疗效评价。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摄腰椎正侧位和动力位片,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手术节段活动度,邻近上下节段活动度,必要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 61例患者中有53例获得3个月以上随访,平均随访11.5±2.3月。VAS评分由术前7.79±1.08分下降到3.70±0.75分,ODI由术前58.49±9.40%下降到23.44±5.02%,JOA由术前9.11±1.74分提高到24.28±2.15分(P<0.05);椎间隙高度由术前11.37±2.21mm提高到12.18±2.26mm ,椎间孔高度由术前22.13±3.60mm提高到23.92±3.85mm(P<0.05);手术节段活动度术前平均9.21±3.30°,术后末次随访平均7.01±2.29°(P<0.05);邻近节段活动度术前平均9.81±3.46°,术后末次随访平均10.45±3.08°(P=0.1072)。末次随访时残留有腰痛或腿痛3例,下肢麻木1例。[结论] coflexTM系统临床应用疗效满意,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能够增加并维持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对邻近节段活动度影响小,有望减少邻近节段的退变,其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目的] coflexTM系统与PLIF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对比研究。[方法] 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治疗单节段L45间隙退行性疾病共95例,随机分为两组,coflex组共45例,男22例,女23例,年龄29岁~70岁,平均49.5岁,其中单纯椎间盘突出症11例,伴腰椎管狭窄17例,伴腰椎不稳17例;PLIF组共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31岁~75岁,平均50.4岁,其中单纯椎间盘突出症10例,伴腰椎管狭窄21例,伴腰椎不稳19例。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均采用VAS、ODI、JOA进行疼痛功能评分和临床疗效评价。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均摄腰椎正侧位和动力位片,测量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活动度及邻近上下节段活动度。[结果] coflex组平均住院时间12.8±1.3天,手术时间平均66.8±4.8分,术中出血平均78.9±7.4ml,45例患者中有42例获得3个月以上随访,平均随访12.3±2.1月;PLIF组平均住院时间13.6±1.7天,手术时间平均117.8±7.2分,术中出血平均134.2±11.3ml,50例患者中有46例获得3个月以上随访,平均随访12.1±1.9月。两组患者术前coflex组与PLIF组相比较,VAS、ODI、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coflex组与PLIF组相比较,VAS、ODI、JOA评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oflex组与PLIF组相比较,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coflex组与PLIF组相比较,椎间隙高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oflex组与PLIF组相比较,手术节段活动度、邻近上下节段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coflex组与PLIF组相比较,手术节段活动度、邻近上下节段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组末次随访时残留有腰痛或腿痛2例,下肢麻木1例;PLIF组末次随访时残留有腰痛或腿痛3例。[结论]非融合动态稳定技术可以在创伤小,并发症少的前提下取得与融合术同样的临床疗效,并且由于植入后对邻近节段的应力小,减少了邻近节段的退变和复发可能,可以替代腰椎融合术治疗轻中度的腰椎退行性疾病。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TM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第一部分 coflexTM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TM系统的临床应用'>第二部分 coflexTM系统的临床应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融合与非融合的对比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典型病例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融合技术与Coflex植入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J]. 河北医学 2020(10)
    • [2].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临床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08)
    • [3].Coflex装置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导刊 2014(04)
    • [4].Coflex植入系统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13)
    • [5].Coflex植入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41例的临床观察[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4(04)
    • [6].自制骨刀潜行减压结合Coflex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J]. 浙江医学 2017(07)
    • [7].腰椎管狭窄腰椎动态固定coflex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3(31)
    • [8].棘间动态稳定系统Coflex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 中华全科医学 2020(09)
    • [9].后路有限减压联合Coflex动态稳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2(01)
    • [10].Coflex非融合固定术治疗慢性下腰痛的临床观察[J]. 中外医疗 2010(36)
    • [11].Coflex棘突间固定装置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价值[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5(03)
    • [12].Coflex植入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手术配合[J]. 护理与康复 2011(03)
    • [13].棘突间植入物Coflex治疗腰椎不稳症围手术期护理[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9(14)
    • [14].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研究[J]. 医学与哲学(B) 2013(03)
    • [15].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Coflex)结合椎间盘镜微创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J]. 颈腰痛杂志 2014(02)
    • [16].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不同置入深度对相邻节段运动范围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4(10)
    • [17].动态棘突间撑开器Coflex的应用进展[J]. 中国水电医学 2009(04)
    • [18].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J]. 临床骨科杂志 2015(04)
    • [19].Coflex系统植入术与融合技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疗效观察[J]. 河北医学 2019(02)
    • [20].椎板开窗减压Coflex动态固定治疗中度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评价[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0(10)
    • [21].单节段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系统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疗效比较[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15)
    • [22].Coflex系统植入术及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短期疗效对比观察[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11)
    • [23].Coflex治疗腰椎疾病的术后护理[J]. 护理与康复 2010(10)
    • [24].Coflex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短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9(07)
    • [25].Coflex动态固定联合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民康医学 2017(06)
    • [26].椎管减压棘突间Coflex置入术治疗L4/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5年随访结果[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4(12)
    • [27].Quadrant微创系统下Coflex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3(11)
    • [28].Coflex固定治疗L_(4~5)椎管狭窄及不稳的近期临床疗效分析[J]. 重庆医学 2010(01)
    • [29].独活寄生汤结合Coflex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的疗效观察[J]. 浙江创伤外科 2016(05)
    • [30].Coflex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评价[J]. 青岛医药卫生 2015(02)

    标签:;  ;  ;  ;  ;  

    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CoflexTM的生物力学研究和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