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叙事策略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叙事策略

论文摘要

托尼.莫里森是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非裔黑人女作家,因其卓越的才华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首位黑人女作家获此殊荣。莫里森清楚地意识到,黑人的种族尊严和身份是建立在一个相对完整的黑人文化之上的。因此,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美国黑人生活社区为背景,融美国黑人的日常生活和非洲的神话和民间传统于一体。莫里森的作品深深植根于美国黑人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和现实生活之中,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在叙述手法的运用方面,都将黑人小说的创作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1970)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屡屡名列美国畅销书榜首,这再次证明了她的作品非凡的艺术魅力。与其他黑人作家揭示黑人和白人之间因种族歧视导致直接冲突的视角不同,这部小说探讨了一个独特的主题:在白人强势文化下,黑人更为实际、却更解放的生存方式是认同并保留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以此消除白人价值观的内在化。为了展示这个主题,莫里森运用了一些显著的叙述策略,诸如多种叙事声音、人物的内心独白、多样化的叙事结构等。此外,她还娴熟地使用象征主义的意象来刻画社会环境和人物。本文拟详尽探讨《最蓝的眼睛》一书的各种叙事策略,除了导言和结语部分,文章由四章构成。导言部分介绍了托尼莫里森的生平、艺术成就、这部小说的写作背景以及评论家对这部小说的各种评论。第一章分析了交替出现的叙事声音,使故事的讲述更为公正,客观。此外还探索了多样化的叙事结构以及由此达到的艺术效果。一方面,漫谈式的叙述方式让读者和叙事者间的距离拉近了,好像坐在一起边喝咖啡边聊天。另一方面,循环式的叙事结构暗示了小说里发生的一切事件都将像四季循环一样永无止境地重复。第二章从象征主义的角度,探索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植物,颜色和人名的象征寓意,以此丰富小说的主题,使之更加形象具体。第三章着重阐述了小说中出现的各种美国黑人的文化习俗,从希腊神话的故事原型到民间信仰和迷信;从黑人土语到各种童话故事原型的使用再到民间仪式履行的复杂过程,都充分体现了了解黑人传统文化和参与社区活动对黑人的重要意义。第四章从非洲传统的蓝调音乐和福音音乐的角度研究了生活在巨大失落和重压之下的黑人是如何通过吟唱来抚平心中的忧愁的,由此也解释了两个同龄少女克劳迪亚和佩科拉的截然不同的命运。最后,结语部分简要地概述了《最蓝的眼睛》的独到之处及其艺术效果。总而言之,莫里森以其对黑人世界的敏锐洞察力和独特的叙事技巧确立了她在美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且也为其他黑人女作家的创作拓宽了视野。

论文目录

  •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 Chapter One Split Narrative in the Fragmented World
  • Ⅰ.Multiple-Voiced Narrative
  • Ⅱ.Multiple-Textual Narrative Structure
  • Chapter Two Symbolic Significance
  • Ⅰ.Flowers and Colors
  • Ⅱ.Naming of Characters
  • Chapter Three Afro-American Folk Tradition
  • Ⅰ.Archetype of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 Ⅱ.Folk Beliefs
  • Ⅲ.Folk Speech,Fairy Tales and Traditional Rituals
  • Chapter Four The Blues Narrative
  • Ⅰ."St.Louis Blues":A Song Making the Pain Sweet
  • Ⅱ.Blacks' Mind-Soother:Females Humming Blues Singers
  • Conclusion
  • Appendix
  • Work Cited
  • Acknowledgement
  • 相关论文文献

    • [1].母爱与成长:莫里森《恩惠》主题解析[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2].莫里森《慈悲》中的乐园叙事[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06)
    • [3].莫里森三部曲中非裔美国人历史重构——疏离、记忆与叙述[J]. 名作欣赏 2016(36)
    • [4].回归的出逃——评莫里森的新作《家》[J]. 外国文学动态 2012(06)
    • [5].白人话语权的丧失与黑人话语权的重建——从《宠儿》看莫里森对传统话语权主体的颠覆[J]. 文教资料 2016(31)
    • [6].简析莫里森的《爱》的恶作剧小说图式特征[J]. 赤子(下旬) 2016(04)
    • [7].莫里森《家》中的“鬼魂”形象[J].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7(01)
    • [8].伦理错位和心灵的孤独:探索秀拉的悲剧命运[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23)
    • [9].创伤理论视角下的莫里森作品研究[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29)
    • [10].“天堂”里没有独来独往[J]. 北方文学 2017(24)
    • [11].莫里森的政治意图——创伤理论视角下的《宠儿》[J]. 巢湖学院学报 2020(02)
    • [12].困境与抵抗——莫里森《家》中的生命政治表征[J]. 国外文学 2020(03)
    • [13].身体、空间、重构——解读莫里森新作《孩子的愤怒》[J]. 陇东学院学报 2019(04)
    • [14].国外莫里森作品研究综述(2010-2016)[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05)
    • [15].莫里森小说中“家园”意象的嬗变[J]. 外国语文研究 2016(06)
    • [16].莫里森创作中女性人物的变迁和女性主义的演变窥探[J]. 青年文学家 2019(29)
    • [17].解读莫里森小说语言的种族属性[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21)
    • [18].魔幻与现实交织的世界——解读莫里森的《宠儿》[J]. 芒种 2014(06)
    • [19].莫里森作品中现代性文化身份构建[J]. 长城 2014(10)
    • [20].莫里森黑人女性文学特质及其主体建构[J]. 求索 2013(09)
    • [21].走近约翰·莫里森[J]. 科学健身(健美先生) 2010(10)
    • [22].近十年中国内莫里森研究综述[J]. 科技信息 2012(23)
    • [23].门旁凋谢的恶之花——关于莫里森的笔记[J]. 音乐生活 2010(04)
    • [24].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莫里森研究综述[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06)
    • [25].澳大利亚正式进入“莫里森时代”[J]. 世界知识 2019(12)
    • [26].论莫里森小说《家》中的异质空间[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01)
    • [27].莫里森小说中颜色的作用研究[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7(02)
    • [28].论宣叙调在莫里森小说《宣叙》中的作用[J]. 学术交流 2017(06)
    • [29].澳大利亚“逼宫剧”:莫里森爆冷上位[J]. 时代邮刊 2018(22)
    • [30].对莫里森小说《爱》的再思考[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14)

    标签:;  ;  ;  ;  ;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叙事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