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

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青少年暴力攻击事件日益增加,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日益增多,近年来,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逐渐得到发展,而对于个体攻击性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外显和内隐两种方法,对大学生的攻击性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并且结合16PF人格问卷,试图找到某些对于个体的攻击倾向有影响的人格因素,以期对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有价值的方案。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学生的内隐社会认知领域,普遍存在着攻击性的倾向,且无显著的性别差异。而大学生外显攻击性的表现处于中间水平,表现出较高外显攻击性的大学生仅占整体的少数,虽然在攻击总分上无显著性别差异,但是男生表现出更为显著的身体攻击倾向,而女生表现出更为显著的愤怒情绪。具有较高内隐攻击性的大学生表现出了“一高二低”的人格特征,即忧虑性高、稳定性低、敢为性低。且在适应与焦虑型上表现出高焦虑、不适应的特点。具有较高外显攻击性的大学生表现出了“三高四低”的特点,即忧虑性高、紧张性高、怀疑性高、稳定性低、敢为性低、自律性低和有恒性低。且在适应与焦虑型上表现出高焦虑、不适应的特点。在内向与外向型上表现出内向、胆小、不善交际的特点。研究呼吁,应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以有效的预防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具体措施如下:开展成就动机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开展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帮助大学生养成自律严谨、认真负责的习惯;开展团队合作的训练,帮助大学生养成良性竞争、互助合作的习惯;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调试不良情绪,找到合理的宣泄渠道。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综述
  • 一、问题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关于攻击性的研究
  • (二) 攻击性的研究方法
  • (三) 关于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
  • (四) 关于攻击性的人格特征研究
  • 三、拟研究的问题
  • (一) 大学生攻击性的特点
  • (二) 不同攻击水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差异
  • 四、研究意义
  • (一) 现实意义
  • (二) 理论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过程与结果
  • 一、对象与方法
  • (一) 被试
  • (二) 研究工具
  • 二、实验与施测
  • (一) 发放问卷
  • (二) 实验程序
  • (三) 收回问卷
  • 三、研究结果
  • (一) 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特点
  • (二) 不同内隐攻击性水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差异
  • (三) 大学生外显攻击性的特点
  • (四) 不同外显攻击性水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差异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一、大学生攻击性的特点
  • (一) 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特点
  • (二) 大学生内隐攻击性在性别上的比较
  • (三) 大学生外显攻击性的特点
  • (四) 大学生外显攻击性在性别上的比较
  • 二、不同攻击水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 (一) 内隐攻击性不同组的人格特征
  • (二) 外显攻击性不同组的人格特征
  • (三) 内隐与外显组的人格特征比较
  • 第四部分 研究的应用价值、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的应用价值
  • 二、不足与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内隐社会认知理论的高职院校社会价值观实证研究[J]. 知识文库 2017(02)
    • [2].攻击性青少年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不同测试结果比较[J]. 中国学校卫生 2011(08)
    • [3].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04)
    • [4].浅析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36)
    • [5].内隐自尊测量方法综述[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2)
    • [6].儿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述评[J]. 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 2009(04)
    • [7].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研究综述[J].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7(11)
    • [8].内隐社会认知与情绪稳定性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J]. 考试周刊 2010(14)
    • [9].亲社会性视频对内隐攻击性认知的影响[J].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06)
    • [10].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概述[J]. 内江科技 2010(06)
    • [11].族群态度的发展与调节述评[J]. 甘肃社会科学 2011(02)
    • [12].应用内隐联想测验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新进展[J]. 社会心理科学 2008(05)
    • [13].五年制高职学生内隐攻击性现状综述[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14].外部西蒙作业范式在内隐自尊测量中的应用简述[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3(05)
    • [15].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述评[J]. 心理研究 2009(06)
    • [16].内隐社会认知发展研究述评[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 [17].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发展述评[J]. 心理学探新 2009(04)
    • [18].《态度与行为: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心理机制》简介[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8(05)
    • [19].内隐社会认知视角下大学生感恩对幸福感的预测作用[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5(06)
    • [20].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综述[J]. 阴山学刊 2008(01)
    • [21].心理学中的内隐研究方法在组织管理研究中的应用[J]. 科技管理研究 2012(21)
    • [22].内隐攻击性研究综述[J]. 知识经济 2012(07)
    • [23].IAT测验对大学生内隐利他态度的实验研究[J]. 社会心理科学 2012(07)
    • [24].内隐自尊测量方法概述[J]. 社会心理科学 2015(10)
    • [25].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及其在健康领域的应用[J]. 护理研究 2013(13)
    • [26].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综述[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27].痴心求学问,匠心育人才——杨治良教授专访[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1)
    • [28].材料性质与青少年内隐攻击性的性别差异[J]. 青春岁月 2010(24)
    • [29].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发展述评[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3(06)
    • [30].群体事件中的集体认同生成及其干预路径[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3(01)

    标签:;  ;  ;  ;  

    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