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合成了两种新的含氮二羧酸:N,N′-二(3,4-亚甲二氧基苄基)乙二胺-N,N′-二乙酸(H2L1)和N,N′-二(2,4-二氯苄基)乙二胺-N,N′-二乙酸(H2L3)。本文利用四种含氮二羧酸H2L1、H2L2(H2L2=N,N′-二苄基乙二胺-N,N′-二乙酸)、H2L3和H2L4(H2L4=苯乙胺-N,N-二乙酸)以及辅助配体咪唑(Im),4,4′-联吡啶(bpy),1,4-苯二甲基咪唑(bix)合成了7个新的Cu(Ⅱ)配合物。对所合成的配合物CuL1·Im(C1)、(CuL1)2bix(C2)、(CuL1)2bpy(C3)、(CuL2)2bix(C4)、(CuL3)2bix(C5)、(CuL4)2bix(C6)和(CuL4)2bpy(C7)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均为四方锥构型,其中C1为单核配合物,C2-C5为双核配合物,C6和C7为配位多聚物。研究了四种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C2、C3、C6和C7分别有一对氧化还原峰,是不可逆氧化还原过程:C2的还原电位比C3的还原电位低,C6的还原电位比C7的低。用NBT光照法对5种配合物(C1、C2、C3、C4、和C5)进行了SOD生物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5种配合物均具有SOD生物活性。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本论文主要创新点第一章 文献综述1.1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分类和功能1.2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部位结构及催化机理1.3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测定方法1.3.1 碱性二甲基亚砜法1.3.2 核黄素—NBT光照法1.3.3 邻苯三酚自氧化法1.3.4 羟胺发色法1.3.5 黄嘌呤氧化酶-细胞色素C法1.3.6 化学发光法1.4 超氧化物歧化酶模型化合物的研究现状1.5 课题的选择及其意义第二章 配体及其铜配合物的合成2.1 试剂及仪器2.2 配体的合成2L1=N,N′-二(3,4-亚甲二氧基苄基)乙二胺-N,N′-二乙酸的合成'>2.2.1 H2L1=N,N′-二(3,4-亚甲二氧基苄基)乙二胺-N,N′-二乙酸的合成2L2=N,N′-二苄基乙二胺-N,N′-二乙酸的合成'>2.2.2 H2L2=N,N′-二苄基乙二胺-N,N′-二乙酸的合成2L3=N,N′-(2,4-二氯苄基)乙二胺-N,N′-二乙酸的合成'>2.2.3 H2L3=N,N′-(2,4-二氯苄基)乙二胺-N,N′-二乙酸的合成2L4=苯乙胺-N,N-二乙酸的合成'>2.2.4 H2L4=苯乙胺-N,N-二乙酸的合成2.3 配合物的合成2.4 化合物的表征2.5 小结第三章 铜配合物晶体的结构分析3.1 仪器和方法3.2 铜配合物的晶体结构1·Im的晶体结构'>3.2.1 CuL1·Im的晶体结构1)2bix的晶体结构'>3.2.2(CuL1)2bix的晶体结构1)2bpy的晶体结构'>3.2.3(CuL1)2bpy的晶体结构2)2bix的晶体结构'>3.2.4(CuL2)2bix的晶体结构3)2bix的晶体结构'>3.2.5(CuL3)2bix的晶体结构4)2bix的晶体结构'>3.2.6(CuL4)2bix的晶体结构4)2bpy的晶体结构'>3.2.7(CuL4)2bpy的晶体结构3.3 小结第四章 铜配合物的性质研究4.1 铜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4.1.1 试剂及仪器4.1.2 测试方法4.1.3 结果与讨论4.2 铜配合物SOD生物活性的研究4.2.1 测定原理4.2.2 实验步骤4.2.3 结果与讨论4.3 小结结论与展望结论展望参考文献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附录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铜配合物论文; 晶体结构论文; 循环伏安论文; 活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