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系分析水稻株型与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

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系分析水稻株型与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

论文摘要

理想的植株形态是高产的生理基础,株型改良对水稻超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优良杂交稻亲本9311和珍汕97B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RILs)群体为材料,构建了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并利用该群体(BE1F8)的244个株系对剑叶、叶间距、穗抽出度等8个株型性状与穗重等5个穗部性状进行了两年考察及株型等性状QTL分析,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122个SSR标记和2个InDel标记对BRILs 244个单株进行基因型分析并构建遗传连锁图谱,该连锁图共覆盖水稻全基因组1,349.3cM的遗传距离,标记间平均图距为10.9cM。在124个标记中,87个位点上等位基因频率符合1:3的分离比率,37个标记表现偏分离(P<0.05),占29.8%,并且存在明显的偏分离热点,它们分布于除第5、9以外的10条染色体上,其中16个偏向珍汕97B,1个偏向9311。2、8个株型相关性状(株高、剑叶宽、剑叶长、剑叶面积、剑叶角、叶间距、穗长、穗抽出度)除了剑叶角外其余均与穗重在两年试验中都呈现极显著相关性;在株型性状和穗部性状内也存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株型相关性状的改良可能对单产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3、两年共检测到影响8个株型性状的62个QTL(LOD>2.4),它们主要分布在第1、3、7、8、11染色体上。其中叶面积qFS-1α的效应最大,两年分别解释37.73%/26.62%的叶片面积变异,来自珍汕97B等位基因能使叶片面积减少5.60cm2/9.20cm2。4、两年共检测到34个影响穗部相关性状(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粒长、粒宽、穗重)的QTL(LOD>2.4),它们分布于除第9染色体外的其余染色体上。其中粒宽qGW-5的效应最大,为65.37%/56.90%,其来自9311的等位基因降低粒宽。5、12条染色体上共定位到18个多效性QTL区间,其中12个QTL区间同时影响株型和穗部性状,4个重叠QTL区间同时影响穗部相关性状,如第1染色体存在多效性区间RMl51-RM8083同时控制剑叶长、剑叶宽、剑叶面积、二次枝梗和穗重,该区间QTL解释表型变异的范围为7.28%~37.73%,而且这5个性状间两年均呈极显著相关,表明多效性QTL可能是性状显著相关的遗传基础。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名词表
  • 1 文献综述
  • 1.1 水稻株型的研究进展
  • 1.1.1 株型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情况
  • 1.1.2 水稻株型特征以及相应指标
  • 1.1.3 株型相关性状的遗传研究和分子剖析
  • 1.1.4 影响株型性状的的非遗传因素
  • 1.2 作物数量性状的研究进展
  • 1.3 本研究的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田间试验
  • 2.2 性状考察
  • 2.3 DNA抽提、标记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
  • 2.3.1 DNA抽提
  • 2.3.2 SSR标记与InDel标记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分子标记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
  • 3.1.1 亲本多态性分析
  • 3.1.2 群体的基因型分析
  • 3.1.3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3.2 亲本与群体的性状表现
  • 3.3 相关分析
  • 3.4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 3.5 回交自交系群体(BRILs)各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 3.6 多效性 QTL
  • 4 讨论
  • 4.1 染色体上标记多态性“冷点”区域
  • 4.2 QTL定位分析
  • 4.2.1 株型与穗部性状 QTL定位
  • 4.2.2 本研究定位结果与其它研究的比较
  • 4.2.3 QTL成簇分布以及性状的相关性
  • 4.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株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汕优63重组自交系评价[J]. 中国种业 2009(10)
    • [2].水稻籼爪重组自交系PEG胁迫早期基因差异表达分析[J]. 广西植物 2010(04)
    • [3].大麦重组自交系最终株高的基因定位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5(33)
    • [4].‘川麦42’ב川农16’重组自交系的主要淀粉特性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9(01)
    • [5].大麦重组自交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和回归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 2015(35)
    • [6].大麦重组自交系千粒重性状的QTL定位[J]. 中国科技信息 2015(16)
    • [7].水稻籼爪重组自交系群体芽期耐旱性鉴定[J]. 广西植物 2009(01)
    • [8].玉米作图群体主要穗部性状的研究[J]. 吉林农业科学 2009(04)
    • [9].汕优63重组自交系建立与应用[J]. 中国种业 2008(06)
    • [10].扬麦9号/CI12633 RIL群体中控制小麦粒重QTL位点的初步分析[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04)
    • [11].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系定位稻米赖氨酸含量的基因座位[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04)
    • [12].籼稻C84和粳稻春江16B重组自交系遗传图谱构建及籽粒性状QTL定位与验证[J]. 中国水稻科学 2018(03)
    • [13].烟草重组自交系LM2和HM1花芽分化对低温敏感的差异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15)
    • [14].水稻磷高效重组自交系群体的筛选鉴定[J]. 生态环境 2008(03)
    • [15].大拇指矮×偃展1号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 2011(08)
    • [16].基于玉米重组自交系籽粒脱水速率的相关性状分析[J]. 种业导刊 2016(01)
    • [17].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 2016(07)
    • [18].2种环境下水稻灌浆期穗长的动态遗传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12)
    • [19].基于玉米重组自交系生育期的相关性状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33)
    • [20].基于籼粳杂交重组自交系的水稻籽粒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 2016(07)
    • [21].自交可育甜荞重组自交系群体产量组分的遗传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 2015(04)
    • [22].水稻重组自交群体灌浆速率的遗传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21)
    • [23].重组自交系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及QTL定位[J]. 南方农业学报 2019(04)
    • [24].水稻亚种间重组自交系及其回交群体产量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J]. 杂交水稻 2010(S1)
    • [25].玉米作图群体的生育期相关性状调查[J]. 山西农业科学 2009(07)
    • [26].普通野生稻转育后代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初步定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6(02)
    • [27].亲本籼粳成分与两系杂交粳稻杂种优势的关系及遗传基础[J]. 作物学报 2016(05)
    • [28].利用RIL群体对精米氨基酸含量的QTL定位[J]. 湖北农业科学 2011(16)
    • [29].水稻功能叶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 [30].高丹草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分析与高产种质的创新[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2(02)

    标签:;  ;  ;  ;  

    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系分析水稻株型与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