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进展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进展

农秀媚(广西百色田阳县人民医院广西百色533600)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6-0313-02

【关键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护理

早产儿又称为未成熟儿,指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儿,其出生体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头围在33cm一下。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早产儿存活率逐渐提高,其中喂养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早产儿喂养质量是早产儿存活和影响其生长发育的关键[1]。早产儿有着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胃肠道功能弱尤其胃肠动力差,易出现喂养不耐受。肠道喂养后,经常出现腹胀、呕吐、胃潴留等问题,限制其成活率的提高[2]。如何使早产儿胃肠功能不断成熟和完善,不出现喂养不耐受,满足他们在营养方面的特殊要求,减少并发症,促进生长发育的智力发育。早产儿的成活率、治愈率成为备受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为了完善人性化服务理念,使早产儿能够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喂养,促进胃肠功能成熟,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最终解决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问题。现就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判断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标准

目前学术界对早产儿喂养是否耐受的诊断有所差异。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考虑喂养不耐受:(1)观察胃残余量:胃残余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3或24小时胃残余量超过喂养总量的1/4或持续喂养时超过1小时的量;(2)观察腹胀:判断腹胀,可以用测量腹围的方法,固定测量部位和时间,24小时腹围增加﹥1.5cm,肠鸣音减弱或消失;(3)频繁呕吐(每天大于3次);(4)胃残余含有未消化的奶块,色黄胆汁样或咖啡样;(5)血便或大便潜血;(6)大便性状及量:黄色稀便或软便、大便次数增加,呈蛋花样、稀水样或未消化的奶块;(7)尿量少于每日每千克体重30毫升,比重比正常尿比重增加;(8)呼吸每分钟大于60次,有时暂停,心动过缓,皮肤花斑现象;(9)奶量不增或减少,体重不增。

2影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

2.1内部因素(胎龄小、体重轻、胃肠功能不成熟)

出生前,胎儿营养素的来源完全依赖母体输送;出生后则必须通过自己的胃肠道摄取食物中营养,但早产儿的胃肠动力与与胃肠消化吸收功能的发育成熟程度可能还暂时不能适应这一转变。妊娠25-30周的早产儿肠蠕动的幅度较低,无规则节律;妊娠35周会形成能推进食物的复合波群,并且这种波群是随胎龄的增加而增加的[3]。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胃肠功能不完善,胃肠功能低下,食道括约肌发育不全,肠蠕动缓慢且容易出现腹胀、胃潴留等胃肠道不耐受表现。资料显示,胎龄﹤34周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几率是34.8%,胎龄﹥34周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几率是13.5%;而体重≤1500g者喂养不耐受几率为11.73%。说明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胃肠功能成熟程度愈低,喂养不耐受几率越高[4]。

2.2外部因素

2.2.1围生期围生期对于胎儿是最危险的时期,尤其对早产儿的影响更为明显。围生期发生的胎儿宫内窘迫,产时缺氧、高热、体温等情况,可造成早产儿消化系统缺氧、代谢紊乱和肠蠕动改变。黄郦等[5]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65.2%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病例发生在出生2周内,与围产期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2.2.2喂养时间早产儿由于消化系统功能不成熟,胃肠动力差,胃肠激素水平低。过早肠内营养往往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胃食道返流、吸入性肺炎、呕吐、腹胀,喂养不当造成呼吸暂停等情况,导致人们恐惧过早喂养[6],但早期经口喂养可促进胃肠机能的启动、激素的形成、消化酶的分泌。过晚喂养不利于胃肠功能的成熟,不耐受的危险性越大。临床实践证明,肠蠕动开始和胎粪排出是开始喂养的指征[7]。

2.2.3喂养方式早产儿常因吸吮和吞咽不协调不能经口喂养,而管饲无论患儿是否有吸吮都有奶汁流入,剥夺了早产儿的味觉和知觉,降低了吸吮、吞咽和呼吸协调发育的可能性[8],也可造成喂养不耐受,过幽门喂养(经鼻十二指肠或经鼻空肠)是早产儿不经过胃的肠道喂养方式,解决了早产儿胃排空差、返流、误吸等问题[9]。但是McGuire等[10]报道,过幽门喂养可引起十二指肠穿孔或狭窄、腹泻、营养素吸收障碍等。对于肠道喂养有困难的早产儿通常采用静脉输液的方式补充营养,有报道[11],出生6d仅接受静脉输液的高危早产儿,由于肠道内缺乏营养物质的刺激,失去经胃肠道喂养的机会,其血中胃泌素(GAS)和胃动素(MOT)水平明显低下,易发生胃肠黏膜的萎缩和胃肠功能紊乱。

2.2.4疾病与治疗的因素早产儿离开母体后环境突然发生变化,容易发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感染性疾病,且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与胎龄、体重相关。胎龄小、体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高。刘芳报道[4],感染也会引起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而在医源性因素中,气管插管、留置胃管、使用激素均导致早产儿感染性疾病发生率增高[12]。

2.2.5窒息缺氧窒息缺氧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得几率高达35.37%,这与窒息造成肠黏膜缺血缺氧,甚至脑组织缺血缺氧损失有关[4]。杨勇等[13]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胃电活动的监测后,结合临床上常见的中、重度HIE新生儿易出现腹胀、呕吐、拒乳、胃潴留等症状,提示中、重度HIE后,由于胃电节律紊乱造成新生儿胃动力下降,容易发生对喂养不耐受。

2.2.6环境及其他因素早产儿离开母体后,外部环境与母体宫腔内差异明显,外部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声音、光线等)的刺激,均可能导致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如光线的刺激,早产儿处于强光刺激下,造成其生理和行为的改变,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改变、耗氧量增加、哭闹、躁动等,此时交感神经兴奋,不利于胃肠道的消化与吸收,易出现喂养不耐受。

3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

3.1选择合适的乳类早产母乳中的成份与足月母乳不同,其营养价值的生物学功能更适合早产儿的需求,利于消化和加速胃排空[14-15],选用对应母乳可以减轻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其次是早产儿配方奶;如果喂牛奶或奶粉则需要从稀到稠,早期喂养早产儿,可采用2:1或3:1的奶喂养,随着出生的日龄增加,早产儿胃肠道适应后再改为全奶。

3.2合理的开奶时间由于早产儿特殊的生理、解剖特点,消化系统功能不成熟,其喂养方法应视早产儿的情况而定。体重低于1500g、吸吮力差、吞咽反射弱并时有青紫者,可适当延迟喂养时间[16],对一般情况好,无并发症的极低体重儿最好生后4小时开奶,低出生体重儿开奶时间根据个体情况尽早开奶,有宫内窘迫,窒息的早产儿禁食1-3d后开奶,禁食的早产儿生后24h可静脉补充爱米特,72h补充脂肪乳,以保证热卡的提供。开奶的奶液为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开奶量为2-3ml/次,每2h1次。发生喂养不耐受立即停胃[17]。

3.3早期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NNS)早期微量喂养指在早产儿生后24小时内给予较少量的奶水喂养,奶量从0.1-24ml/(kg.d)开始。Terrin等[18]对喂养时胃残余量﹥40%的早产儿分别采用禁食和微量喂养6-12ml/(kg.d),发现微量喂养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住院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均较禁食患儿明显缩短,认为早期微量喂养适宜在早产儿中使用。王金秀等[11]通过对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胃肠发育相关消化道激素的影响研究,也证明了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胃肠功能成熟。早产儿不能经口喂养时,让其吸吮未开孔的橡胶乳头称为非营养性吸吮(NNS),对早产儿的胃肠道分泌有一定促进作用。林名勤等[19]研究表明,胃管分次喂养的同时给予NNS,能促进早产儿胰岛素的胃泌素的分泌,促进胃肠道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成熟,提高胃肠道营养耐受性,在不增加能量摄取的情况下,促进吸收的营养调节物质的贮存,并有助于从胃管喂养过度到完全经口喂养,增强其生存能力。

3.4刺激排便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常伴随排便不畅,排便不畅也是喂养不耐受的表现之一,刺激排便能激发排便反射、促进结肠动力成熟及胃排空、畅通排泄途径。早期温盐水灌肠可促进排便、刺激胃肠迷走神经、刺激胃肠道的G细胞释放GAS。GAS能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早产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总之,刺激排便结合NNS能尽快的诱导胃肠功能成熟,明显缩短胃肠营养的时间,较单纯使用NNS疗效显著,是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措施[20]。

3.5加强环境管理

3.5.1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早产儿容易出现低体温,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早产儿室的温度一般应保持在24~27℃,相对温度在55%~65%。并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保暖措施,使其体温维持在36℃-37℃。

3.5.2减少噪音的刺激噪音对早产儿正在发育中的大脑有很多副作用,可引起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心率、呼吸、血压、血压饱和度的急剧波动。导致早产儿交感神经受影响,不利于胃肠道的消化与吸收。因此,护理人员应尽力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尽量减少走动时碰触物品时的噪声,科室里的仪器设备也应调小音量等。

3.5.3减少关线的刺激光线对早产儿发育有很大影响,持续性照明能致早产儿生物钟节律变化和睡眠剥夺。黑暗环境使早产儿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地位,一些胃肠激素如促胃动素、胃泌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具有促进胃酸、胃蛋白酶分泌,促进肠胃活动和胃肠黏膜生长等作用[21],有助于早产儿消化吸收,从而进奶量增加,呕吐、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情况减少[14]。临床上正大力推广使用暖箱遮光罩和配戴眼罩,减少光线对早产儿的刺激。

3.6预防感染、防治并发症早产儿免疫功能差,抵抗力低,容易合并各种感染,所以在护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若发现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及早隔离,严防交叉感染。对于有合并症的早产儿,如窒息、硬肿症、心肺疾病、使用过呼吸机,更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

4喂养指导

指导患儿母亲在给早产儿喂奶时密切观察有无不耐受喂养情况,早发现早处理,不仅可以防止早产儿营养缺乏症,还可以防止胃肠道的严重并发症,如坏死性小肠炎的发生。嘱母亲喂奶时使早产儿右侧卧喂,头肩部抬高30°,喂养时间≤15~20min,以防止过于疲劳。每次喂食后15~20min轻拍背部,排出胃内空气,也利于胃内奶汁的排空,减少误吸的危险。

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普遍的喂养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早期发现可能导致喂养不耐受的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诱导胃肠功能成熟,加快早产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严格按照护理操作规程,积极处理喂养不耐受问题,使早产儿能尽早地恢复到正常的喂养状态,健康的成长[22]。

参考文献

[1]邓靖怡,周志玉.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M].现代临床护理,2004,3(5).

[2]何桐爱.早期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9):41.

[3]玛莎.为什么早产儿会喂养不耐受[J/OL,].http://www.puhuachina.com/daifumd/bbs/thread55241.0.html,2007-02-25.

[4]刘芳.早产儿喂养不耐受56例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7):765-766.

[5]黄鹂,李昭娣,路中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原因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8,19(2):23.

[6]高妹花,马改翠,刘翠霞,等.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滴服喂养[J].河北医学,2008,36(5):59.

[7]李杏桃,俞义平.早产低体重儿喂养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1994,5(4):145.

[8]王鉴,陈晓霞,金皎,等.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发育的影响[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9):680.

[9]余章斌,韩树萍,郭锡熔,等.早产儿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7,34(4):255.

[10]McGuireW,McEwamP.Systematicreviewoftranspyloricversusgastrictubefeedingforpreterminfants[J].ArchDisChildFetalNeonatalEd,2004,89(3):245-248.

[11]王金秀,蒋曙红,周红,等.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胃肠发育相关消化道激素的影响[J].上海医学,2006,29(12):882.

[12]李秀云,石玉梅,王迪杉.早产儿感染性疾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6,7(13):2291.

[13]杨勇,陈宝芳,姜冬升,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胃电活动的监测[J].临床护理杂志,2004,22(1):54-55.

[14]ClohertyJP,EichenwaldEC,StarkAR.Manualofneonatalcare[M].Sthed.Philadephia:LippincottWilliamsWilkinsCo,2004:115-137.

[15]LauC.Oralfeedinginthepreterminfant[J].Neore-views,2006,7(1):19-27.

[16]杨萍,孙亚梅,陈娟.早产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DL],2008-04-09.

[17]吴育萍,苏绍玉.84例的监护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22):1532.

[18]TerrinG,PassarielloA,DeSantoG,etal.Beneficaleffectsofminimalenteralnutritiononfeedingintolerantverylowbrithweightinfants[J].JPediatrGastroenterolNutr,2005,40(5):660-661.

[19]林名勤,江少虎,邓见玲,等.菲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血清胰岛素和胃泌素的影响[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2):88.

[20]廉伟林.刺激排便与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9):544-566.

[21]姚泉.生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1.

[22]魏林,阎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进展.护士进修杂志,2010,1(25):160-162.

标签:;  ;  ;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