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应用预见性护理的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应用预见性护理的分析

长沙市第四医院湖南长沙410001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预见性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舒张压和收缩压情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在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PR间期、QRS波时限情况,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较理想,可有效的加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预见性护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种类之一,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冠动脉出现粥样硬化,通过其他原因导致冠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液中血小板在斑块的表面集聚,导致血栓的形成,进而使心肌严重缺血而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就是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之一,该病具有发病快,病情重等特点,严重的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往往在几分钟之内病情就能达到高峰期[1]。针对于该疾病临床中主要的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为了研究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治疗急性心肌梗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特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42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45.2±7.3)岁,病程(0.65~4.31)年,平均病程(3.2±0.7)年。对照组42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35~74岁,平均年龄(43±6.2)岁,病程(0.53~3.22)年,平均病程(4.1±0.6)年。经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及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本组患者予以常规的护理干预,包括在患者日常生活、用药、治疗等方面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2.1成立护理小组,本小组由护士长、专科护士以及实习护士组成,根据患者的并且制定一对一的护理措施,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并辅助患者实施检查。

1.2.2心理护理,由于该疾病发病较为突然,其临床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疼痛感,导致患者出现焦躁、轻生等不良心理,所以,在实施抢救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也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告知患者治疗的优点,给患者鼓励的语气,让患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分析患者出现不良心理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疏导,并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以提升其对自身疾病的正确认识,耐心回答患者的各种疑问,让其疑惑得到及时、正确的解释,进而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1.2.3预防性药物护理,为防止患者出现病情上的意外,护理人员应谨遵医嘱予以患者药物治疗。中药可用复方丹参、速效救心丸、冠心苏合丸等。抗心律失常首选利多卡因50~100mg缓慢静脉注射,每5~10min重复1次,病情好转后以1~3mg/min静脉滴注维持,也可使用胺碘酮。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也应密切的关注患者心律变化、生命体征,并做好急救措施。

1.2.4病情观察,患者应给予早期、持续的心电监护,密切监测其心律、心率,尤其应留意S~T段、Q~T间期的变化,持续的心电监护可及时发现心窒颤动先兆的任何心律失常。运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护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等重要生命信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有异常应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作相应处理。

1.2.5环境护理,良好的环境是保障患者治疗顺利的条件之一,护理人员应保证病房的舒适感,做好消毒工作,同时定期通风,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并做好防寒处理,对患者的日常用品应及时的清洗和消毒,防止患者发生感染情况[3]。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舒张压和收缩压情况以及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PR间期、QRS波时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舒张压和收缩压情况,(p<0.05),详情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PR间期、QRS波时限情况,研究组患者的PR间期、QRS波时限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见表2.

表1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舒张压和收缩压情况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会给患者的心理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积极的治疗外,还应对患者做好相应的护理干预[4]。预见性护理干预就是一种新型护理理念,是指在事情发生前就做好的相应措施,使事情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其通过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有效的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护理人员在环境、病情、心理等方面实施护理干预,并定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测,可以让护理人员及时的掌握患者的情况,及早的发现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而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5]。

我院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成立护理小组可确保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够快速、准确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评估;心理护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正确认识病情,进而提高依从性;药物护理能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预防病情进一步恶化;病情观察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对异常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环境护理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舒适感,预防感染。

通过本文研究结果得出,研究组患者护理后舒张压和收缩压情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在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PR间期、QRS波时限情况,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较理想,可有效的加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宋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4,14(21):155-157.

[2]王霞,李小红.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8(1):121,123

[3]辛旭超.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7(12):35

[4]熊秀云.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2(5):87-89

[5]田庄,田然,刘震宇,等.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4,22(5):295-299.

标签:;  ;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应用预见性护理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