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华通设计顾问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市100035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应梳理整合现有的自然、历史、文化、乡村自身特色等资源,充分结合自然资源、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特有的乡村文化等乡村潜力,构建特色美丽乡村,将项目地打造成湖北孝感“大健康+大农业”的孝感健康田园。

关键词:大健康;大农业;农民就业;乡村旅游;田园

一、孝感健康田园要素分析

1.1孝感健康田园概况

孝感健康田园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南部,距离孝感市区16公里,距离高铁站12公里。现有孝汉大道途径东沿,西侧有京港澳高速,未来还规划有多条城市道路与环湖路穿越地块。项目首期启动区可以借助汉孝大道与城际铁路闵集站的交通优势;二期可以借助城际铁路王母湖站、规划的107国道、硚孝高速的交通优势发展。

1.2政策背景

1.2.1政策利好

二十一世纪以来,2004-2017年,中央又连续发布了14个关于“三农”的1号文件,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做了重要部署。[1]

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准确把握发展规律、特点和趋势,因地制宜提出战略定位、建设目标、路径选择、工作重点、具体举措、保障措施、动力机制、项目支撑等,既突出地域特色。[2]

1.2.2区域发展态势

首先,项目地处于大武汉“1+8都市圈”核心圈层的核心地带、中三角的核心区内,距离武汉天河机场17公里、孝感市中心16公里、距武汉市区39公里。其次,项目地处于孝感主城与武汉都市区、木兰景区,借势发展。再次,项目地处于汉孝一体化发展轴上的重要载体孝感城市绿核与生态旅游开发区内,生态文化旅游区是孝感城市东扩过程中城市发展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产业融合发展平台。最后,项目地紧临孝感临空经济区,未来可充分利用临空经济区的资源优势以及武汉天河机场的航空便捷,打造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也可服务于空港经济区的商务休闲与度假居住。

1.2.3城市诉求

孝感聚焦生态文化建设,将城乡统筹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孝感市委将“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和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十三五”期间的重要发展方向。重点将绿色生态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文化传承作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城乡统筹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三个主要方面作为孝感市新发展的抓手。

1.3区域市场分析

1.3.1市场概况

湖北旅游市场整体向好,旅游产业的位势在不断提高,旅游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数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湖北省旅游市场形成长江旅游带串联互动,武汉宜昌双极驱动的格局;武汉都市圈作为最具竞争力的旅游板块,是本项目的核心依托市场。

1.3.2市场需求聚焦

武汉居民出游以商务客群和核心家庭为主要类型,客源稳定且居民出游率高。客群需求集中于观光度假、游乐体验、养生度假和商务会晤等方面。

1.3.3市场机会初步研判

以客群需求为导向,以本项目潜在开发方向为市场研判基础,项目地的市场需求分为以下七类:农业休闲、湖泊休闲、文化体验、主题娱乐、健康养生、商务与科教、旅游地产。

⑴农业休闲市场

武汉都市圈农业休闲项目竞争激烈,观光休闲产品市场瓶颈明显,产品更新换代势在必行,复合型重资产农业休闲综合体已经出现。

⑵湖泊休闲市场

武汉都市圈湖多山少,滨湖项目即是项目开发的亮点也是难点,产品开发良莠不齐,产品方向差异化和独特化是项目的唯一出路。

⑶文化体验

武汉都市圈文化体验产品以文化性村落民居为主,展示性较强,体验性和产业转化严重不足,亟待进行地域文化创新发展。

⑷主题娱乐市场

武汉都市圈主题娱乐项目以主题农业公园类项目为主,偏类主题公园,规模大投资相对较少,针对核心家庭的城市旅游型产品开始出现。

⑸健康养生市场

健康养生市场是新兴方向,以温泉型项目和养老项目为主,主打大健康概念的市场处于起步阶段。

⑹企业市场/高教、科研市场

第一,企业市场为商务接待、休闲度假产品提供巨大的需求空间。武汉作为一个传统工业城市正处于向都市型省会城市的转型时期,而大中型企业外向型的需求:商务接待、休闲度假、员工福利、定向食品供应等,与这一城市转型相吻合,为本项目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并呈增长趋势。第二,高教、科研市场为创新农业、科普教育、成果展示提供巨大的需求空间。湖北有85所大学,而武汉是全国三大高校聚集区之一,仅武汉就拥有在校大中专生70万人,这类消费群体年轻,富有活力,追逐时尚,对新奇事物有着比较强烈的渴望。这部分群体在创意渔业体验、科普教育、成果展示、修学旅游等方面的需求较大。武汉都市圈拥有国家级的科研机构78家,与湿地相关的科研机构如农科院、大专院校的农业学院等,未来都可能会在本项目中设立科研基地、实践基地,市场潜力较大。

⑺旅游地产

武汉旅游地产市场以滨湖依托型项目和温泉度假项目为主,主要面向中高端休闲度假客群。武汉市周边旅游地产项目较多,分布也较为集中,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武汉市东湖与梁子湖、咸宁、鄂州等城市区域,咸宁主要以温泉为核心资源,而鄂州及武汉等区域主要以湖景及高尔夫为资源引擎。市场发展方向判断主要为以下三方面:第一,以独栋别墅为主力产品,可兼配置部分叠拼产品。第二,以单套200平米以下的中小面积产品为主。第三,可配置少量单套350平米以上的中大户型,面向高端客户,并形成产品标杆。单价建议参考区域中心城市中高端别墅类产品单价的80%定价,如在产品设计上发力可在此基础上再适当提高溢价;总价建议单套150万以内,标杆产品单套300万左右。

1.4小结

从国家政策优势看,休闲农业是发展机遇;从市场角度看,区域市场潜力巨大,武汉都市圈内的旅游休闲产品升级需求旺盛,孝感目前同类资源发展势头强。

建议项目地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农业资源主题公园化;第二,农业与生态、文化、健康养生养老、旅游等多产业的融合发展;第三,高端化、国际化旅游项目打造,复合化、多元产品体构建。

二、项目地要素分析

2.1区域交通研究

2.1.1铁路交通

武汉进入“高铁时代”,中国铁路“两纵两横”的交汇点,全国路网系统主枢纽和客运中心;从武汉到周边1000公里范围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只要4-5小时直达三大经济圈。

孝感市京广铁路、京广高铁、汉宜高铁东西南北联系周边客源市场。

2.1.2城际铁路与快速路交通

汉孝城际铁路加速汉孝的“同城效应”。武汉至黄石、黄冈、咸宁和孝感四条城际铁路的开通,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半小时生活圈,汉孝城际铁路开启了武汉和孝感两地的“同城生活”。随着汉十城际铁路的规划,进一步突显孝感在联系湖北两大经济圈(武汉都市圈与鄂西生态圈)的重要作用。

道路交通便捷,有麻竹高速、福银高速路、沪蓉高速、汉孝大道等主要交通到达项目地。

2.1.3项目地周边交通

基地现有孝汉大道途径东沿,西侧有京港澳高速,未来还规划有多条城市道路与环湖路穿越地块。

2.2资源条件

2.2.1自然资源

孝感古属云梦泽,云梦泽塑造了孝感的自然山水云梦泽,又称云梦大泽,中国湖北省江汉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总称,南以长江为界。先秦时这一湖群的范围周长约450公里。

孝感市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光照充足。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年均气温在15.5-16.5°C之间,常年日照时数2020小时~2190小时。年降雨量1040毫米~1230毫米,70%降水集中在4月~9月。

孝感市处于湖网边缘地事,河湖交错,水利资源丰富。孝感市大小河流总长度为4812.6公里。境内流长在10公里以上的河流86条,有湖泊17个,大中小型水库376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

湖北素称“千湖之省”,众多的湖泊大都是古代云梦泽淤塞分割而成,集中分布于长江与江汉之间。孝感9大湖泊,景色各有千秋。

2.2.2人文资源

孝感有历史有“三台八景”的自然人文景观,在清光绪八年的《孝感县志》中,记载有明朝孝感知县罗勉为描述孝感澴川八景作七律一首:峻岭横屏晓雾开,双峰瀑布自天来;北泾渔歌仙人调,西湖酒馆帝子怀;槐荫琴台忘六月,荷香泮沼步三阶;董墓春云神女迹,夜月犹存照凤台。

主要自然资源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董永公园;4A景区,孝感第一的双峰山;县级重点保护文物楚王城”遗址;全国最大内陆封闭湖泊汉川汈汊湖;4A综合旅游度假景区汤池温泉;国家林业局批准试点朱湖湿地等。

2.2.3农业资源

根据湖北省农业“十三五”规划和孝感农业“十三五”规划综合分析项目未来农业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八大农业生产板块基地建设(《孝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孝感的农业资源主要有: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优质油料生产基地;汉江流域水生、速生蔬菜绿色产业带;京港澳百里绿色茶产业带;大别山绿色优质林果产业带;生态健康水产养殖基地;畜禽养殖基地;中药材生产基地。项目地地处农业大市,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市场,项目地本身具备良好的农业本底,适宜开发多种高效农业。

2.3现状分析

2.3.1基地规划范围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1589.06公顷(约23859.7亩),一期用地范围面积:724.08公顷(约10872.1亩),二期用地范围面积:864.98公顷(约12987.6亩)。

2.3.2基础设施现状与规划分析

高压线走廊对项目地的影响比较大,割裂地块、视线景观影响。

规划道路对地块分割的影响。

2.3.3现状形态

一期用地范围内包含五个自然村落,人口约4040人;二期用地范围内也分布有村庄,人口约3000人。现有村庄的风貌特色非常一般。

野猪湖湖泊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水质清新,溶氧充赼,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污染,可生产鲢鱼、鳙鱼、鲤鱼、螃蟹等。水生植物有菹草、轮右黑藻、苦草等,是发展水产的天然宝地。另有渔业养殖、农业观光。

林是零散分布有些经济果林,田有旱地和水田。

2.3.4地形分析

一期规划用地地势略起伏,整体由东向西呈阶梯下降,最高点海拔41米,最低海拔20米,相对高差达20米左右。整体坡度较为平缓,多为丘陵、缓坡、池塘、农田。二期规划用地地势较平坦。

2.3.5水文条件

野猪湖是孝南区最大湖泊,集水面积320平方公里,正常水位22.0米,控制水位23.0米,湖面面积25平方公里,蓄水量5760万方,湖底高程18.7米,历史最高水位达23.88米,蓄水量为1080万方。由于地势低洼,自然形成调蓄洪区,汛期对城区及周边地区洪涝灾害有一定的调蓄作用。干旱时期又是周边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的水源。

2.4SWOT分析

2.4.1优势

交通优势为可达性强(高铁、城际铁路、城市快速路便捷)

市场潜力大,地理位置优越,两城一景金三角区域内,紧临武汉大客源市场。

资源组合优势主要为农田资源、湖泊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的最大特色在于生态,田园和亲水性。人文资源的最大特色在于孝文化的衍生放大。

土地规模近2万,易形成规模聚集效应,现有农用地多样化。

2.4.2机遇

⑴大武汉发展机遇;⑵汉孝同城化趋势;⑶武汉雄厚的科技力量;⑷孝汉一体化发展轴,孝感城市绿核生态开发区;⑸借势武汉“中国中部地区最大商务会展及都市休闲型旅游城市”。

2.4.3劣势

野猪湖保护的要求;高压线穿越地块内部;现状村庄风貌一般;村庄的搬迁。

2.4.4威胁

⑴本项目与周边项目(卓尔桃花驿小镇、金卉庄园、汈汊湖等)同质竞争;⑵在地各类资源丰富,难以作为自身独特亮点;⑶水体污染;⑷现有规划道路和土地政策的限制。

三、战略定位

3.1项目定位

以打造孝感国际旅游门户与休闲度假目的地,孝感文化传承与平台塑造,通过大农业+大健康的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以美乡村建设政策为引导,打造孝感健康田园新市镇。

3.2市场定位

以武汉1+8都市圈为市场核心区域,以2小时交通圈作为辐射范围为核心,实现目标客群锁定为商务客群、家庭客群及科教客群为主体的服务对象。

3.3功能定位

大健康+大农业双重发展依托,打造“2+4”功能体系构建“双轮驱动”模式。

3.4产业定位

大农业产业:以农业检测与示范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标签,农业休闲作为特色,田园度假作为卖点,形成田园社区的特色大农业发展模式。

大健康产业:以康复疗养结合为核心,构建要素共享、链条延伸的大健康产业生态系统,同时与周边功能板块关联互动,形成引领区域服务转型升级的特色引擎。

3.5产品业态

3.5.1大农业产品线

⑴农业体验类。包括农业展示、农业主题体验、农业主题乐园、见习营地、观星营地、高科技展示、湿地体验、婚礼婚庆等。

⑵农业种植+CSA支持农业类。包括综合农业示范园;有机农业种植;种植技术指导;物流配送等。

⑶城乡统筹类。包括田园公社;乡村创意手工坊;民俗客栈;晨曦市集等。

3.5.2大健康产品线

⑴旅游度假类。包括酒店、民宿、营地、社区养老等。

⑵生态运动类。包括湿地运动、水上运动、田间运动等。

⑶生态宜居类。包括庄园、共享田地、游乐休闲等。

四、总体规划

4.1布局理念

打造以核心组团引领,主要是围绕内湖植入功能,提高腹地价值。以环片圈层发展,主要是结合野猪湖保护退线要求利用项目地天成的自然景观创造三个圈层空间氛围,包括内-滨湖生态休闲带,中-泛农业生态公园,外-田园度假体验区。

4.2交通规划

步行交通:采用低碳的交通方式,增加人群对自然的接触及体验,并同时保护生态自然环境。

智能交通:通过多种交通方式构建交通便捷换乘,方式多样,增强了交通的便捷性。主要交通方式有电瓶车、自行车、游船和步行等。

机动交通:项目外与多种交通通方式对接,形成交通便捷、加强基地的可达性。

内部公共交通:湖面打造多条游船路线,与陆地的电瓶车线路站点实现无缝换乘,形成高效,绿色,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

4.3绿地结构

打造蓝绿融合的网络状生态系统,形成内部一条主要轴线串联各个片区,多个节点与公共服务中心形成生态绿色公共服务核心,多带绿化廊道与湖之间形成多个绿色通廊。整体构建完整的点、轴、网的生态绿化格局。

4.4光伏发电布点

拟在本项目中采用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项目。规划设计拟在酒庄项目、农庄项目中采用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试点。

4.5农业策略

大力促进农业三产化,统筹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构建“中国美丽乡村”。并打造农业各个环节与旅游产品的无缝融合,形成密切关联的农旅产业链。

4.6农乡统筹

4.6.1村庄安置建议

保留提升型-原有村落,村民原地不动;拆迁合并型-选择合并地点,拆迁村民就近搬迁到合并点;就地改造型-建设提升后向外经营或出租,开发成名俗民宿,民俗区需要临近商业核心区。

4.6.2村民就业安置规划

通过产业引入,实现农民新的基业机会,实现劳动生产率整体提升,就业者收入随之增加;服务部门新增就业岗位,弥补因为规模化生产而造成的就业岗位减少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抓住中央1号文件机遇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王艳红.农业工程.2017,7(2)

[2]美丽乡村建设应注重“五生”实现“五美”.关锐捷.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4)

标签:;  ;  ;  

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