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致大鼠咬肌疼痛敏感及其机制的研究

心理应激致大鼠咬肌疼痛敏感及其机制的研究

论文摘要

疼痛是由一定的刺激(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外周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换能后转变成神经冲动(伤害性信息),循相应的感觉传人通路(伤害性传人通路)进人中枢神经系统,经脊髓、脑干、间脑中继后直到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通过各级中枢整合后产生疼痛感觉和疼痛反应,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包括转导(transduction)、传导(transmission)、调控(modulation)和知觉(perception)四个不同的阶段。研究证实外周组织损伤通过外周敏感化(peripheral sensitization)和中枢敏感化(central sensitization)机制来调节神经系统的反应性,外周敏感化和中枢敏感化促使了组织损伤后痛觉过敏状态的形成。头面部疼痛是最常见的疼痛疾病,严重影响到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头面部疼痛的种类很多,包括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心理因素在其发生、反复发作和治疗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目前关于心理因素在头面部疼痛中作用的研究仅限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以及肌电,血流量等微观方面改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充分证实了心理应激与头面部疼痛之间的相关性,但是关于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少,更无实验涉及心理应激对口颌面部局部及中枢疼痛因子代谢影响的研究,以及应激去除后恢复状况的研究。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咬肌和三叉神经节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采用已有交流箱心理应激模型(该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应激作用下人类的抑郁和焦虑状态,同时我们设立应激指标的平行检测来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从应激后行为学改变和疼痛相关神经肽类物质变化等几个方面,初步探讨应激引起口颌面部肌肉疼痛敏感度变化的机制,进一步明确应激导致咀嚼肌功能紊乱以及头面部肌肉疼痛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本研究在第一部分采用交流箱心理应激模型,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 PS)组、心理应激+地西泮注射(Psychological Stress plus Diazepam Injection, PS+DI)组,心理应激+盐水注射(Psychological Stress plus Saline Injection, PS+SI)组和足部电击(Footshock, FS)组,实验时各组大鼠均同处在交流箱内,同条件饲养。参照Ren方法,根据von Frey纤维粗细和动物痛觉反应次数,确定咬肌疼痛分值。从应激前第7天起开始记录大鼠咬肌的机械性疼痛阈值,然后采用下面公式进行计算:第n天的疼痛分值差=第n天疼痛分值-实验前适应第7天的疼痛分值,以疼痛分值差作为指标,比较应激前后疼痛敏感程度。结果表明,应激2-3天后PS组、PS+DI组和PS+SI组大鼠咬肌疼痛阈值出现变化,在6-8天的时候出现最高峰,12-14天的时候达到稳定状态,但疼痛阈值仍低于空白对照组。PS+DI组疼痛阈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心理应激组相同,但疼痛阈值的具体数值要明显高于后者。这提示我们,心理应激可以导致咬肌痛觉敏感,抗抑郁药物可以降低应激导致的疼痛敏感度。通过第一部分研究,发现心理应激可以导致咬肌疼痛敏感度出现变化,因此第二部分中我们继续运用该模型,分别在应激后的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去除应激的第7天和第14天,取大鼠咬肌组织,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作用(RT-PCR)方法,检测咬肌P物质(substance P, SP)mRNA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 CGRP)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应激第1天起,咬肌SP mRNA和CGRP mRNA的表达开始升高,在第7天时达到最高峰,然后逐渐降低,但在第14天时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去除应激后表达逐渐降低,在恢复14天后基本达到正常水平。为进一步了解应激后低级疼痛中枢中SP mRNA和CGRP mRNA水平的变化,探讨应激致咬肌疼痛敏感的机制,我们分别在相同的时间点取三叉神经节组织,使用RT-PCR技术,检测三叉神经节中SP mRNA和CGRP mRNA水平的变化,研究发现,三叉神经节中SP mRNA和CGRP mRNA的表达在应激第1天无显著性差异,随后逐渐升高,在第7天时达到最高峰,又逐渐降低,但在第14天时仍高于对照水平,去除应激后其表达逐渐降低,在恢复14天后基本达到正常水平。实验结论:1.心理应激可以导致咬肌痛觉敏感,抗抑郁药物对抗降低应激导致的疼痛敏感度的升高。2.心理应激可以引起咬肌和三叉神经节中SP mRNA和CGRP mRNA表达发生变化,这可能是心理应激导致咀嚼肌痛觉敏感的致病因素之一。

论文目录

  •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正文
  • 实验一 情绪应激对大鼠咀嚼肌疼痛敏感度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心理应激状态下大鼠咬肌和三叉神经节中SP 和CGRP 表达变化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利肺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大鼠的影响[J]. 中成药 2020(02)
    •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20(02)
    • [3].国内外大鼠和小鼠微生物、寄生虫检测标准的比较[J].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0(02)
    • [4].武夷岩茶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护肝作用[J]. 武夷学院学报 2020(03)
    • [5].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大鼠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0(06)
    • [6].口服蛋氨酸饲料致大鼠心室重塑的研究[J].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0(03)
    • [7].腹部推拿对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的治疗效果[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0(04)
    • [8].基于UHPLC-Q-Exactive MS分析鉴定隐丹参酮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J]. 质谱学报 2020(04)
    • [9].针刺对慢性温和刺激大鼠粪便代谢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 2020(07)
    • [10].两种不同方法制造简易大鼠挤压伤模型的研究[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0(08)
    • [11].酸枣仁水提物对焦虑大鼠症状的改善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J]. 现代食品科技 2019(11)
    • [12].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肺炎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01)
    • [13].右美托咪定后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临床医学工程 2017(02)
    • [14].滨蒿内酯对大鼠实验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机制[J].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7(01)
    • [15].黄连解毒汤对营养性肥胖大鼠的毒性研究[J]. 光明中医 2017(10)
    • [16].三七总皂甙对骨折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扩增及蛋白表达水平影响的研究[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51)
    • [17].小花棘豆中毒对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α-甘露糖苷酶的影响[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18].法舒地尔对百草枯致大鼠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J]. 浙江实用医学 2016(01)
    • [19].富血小板血浆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05)
    • [20].白虎汤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J]. 四川中医 2015(01)
    • [21].长期饮用淡化海水对大鼠血脂影响[J]. 中国公共卫生 2015(07)
    • [22].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作用及其机制[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5(10)
    • [23].猫捉大鼠[J].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20(07)
    • [24].西维来司钠对大鼠脑出血保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J]. 现代养生 2017(10)
    • [25].药对藿香-陈皮配伍前后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初步药效学研究[J]. 健康之路 2017(07)
    • [26].VND3207药物对中子辐照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J].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16(00)
    • [27].韭菜洋葱有助睡眠[J]. 益寿宝典 2017(14)
    • [28].毒瘾也“世袭”?雄性大鼠毒瘾遗传给后代[J]. 创新时代 2017(08)
    • [29].脉冲射频治疗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自噬的影响[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9(12)
    • [30].麝香保心丸对高尿酸血症大鼠内皮功能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23)

    标签:;  ;  ;  ;  ;  ;  ;  

    心理应激致大鼠咬肌疼痛敏感及其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