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家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的实验研究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家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的实验研究

论文题目: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家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的实验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神经外科

作者: 梁春阳

导师: 周定标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切除术,再狭窄

文献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早已得到证实,但术后由新生内膜形成可能导致的再狭窄,仍成为影响CEA疗效的重要因素。因此,探讨新生内膜形成的机理,如何有效防治再狭窄,始终是神经外科和血管外科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到目前为止仍然缺乏相关研究的实质性突破。CEA手术中血管重建的传统方法是缝合法,缝合法的缺点是血管阻断时间较长。为了克服该缺点,我们提出粘合法,目前正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研究目的:采用血管内膜气体损伤结合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建立新西兰兔CASS动物模型并行CEA,应用传统线缝合和胶粘合的方法进行血管重建,观察比较CEA术后内膜的愈合过程,从分子、蛋白水平探讨CE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机制,观察抗氧化剂普罗布考(probucol)是否能够抑制CEA术后再狭窄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研究方法:1.采用血管内膜气体干燥损伤的方法(气体流量120ml/min,持续充气15min)结合高脂饲料喂养2月的方法,在新西兰兔颈总动脉上复制粥样硬化性狭窄(CASS)的动物模型,成模后运用超声、血管造影、病理等方法从影像学和组织学的角度对动脉粥样斑块进行评估。2.在CASS动物模型上行CEA,应用传统线缝合和胶粘合的方法进行血管重建,观察比较CEA术后4h、1d、3d、7d、30d、90d等6个时间点内膜的愈合过程,从分子、蛋白水平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凋亡基因(Bax、Bcl-2)和原癌基因c-myc在CEA术后再狭窄过程中的作用。3.实验组(普罗布考组)在术前14d开始用普罗布考(0.6g/Kg,1/日/只)胃管灌入,连续用药,运用超声、病理等方法从影像学和组织学的角

论文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家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机制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普罗布考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家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抑制作用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细胞因子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

综述二 普罗布考(probucol)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15

参考文献

  • [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防治静脉血管桥再狭窄的实验研究[D]. 陶登顺.第四军医大学2005
  • [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防治的实验研究[D]. 何维来.浙江大学2006
  • [3].扩张压力对兔静脉移植物再狭窄的影响[D]. 吴永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
  • [4].下肢动脉硬化症术后再狭窄早期检测手段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D]. 赵克强.北京大学2008
  • [5].家兔CASS模型CEA术后的早期再狭窄时程及中药复方红景天对其的抑制作用[D]. 佟怀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
  • [6].HMGB1在大鼠颈动脉球囊扩张后再狭窄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杨彬.山东大学2017
  • [7].血管移植后再狭窄的生物性防止及其物理性血管生成的治疗策略[D]. 钟林.复旦大学2003
  • [8].雷帕霉素预防大鼠静脉移植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D]. 吴峻.复旦大学2013
  • [9].雷帕霉素纳米粒防治移植静脉再狭窄的实验研究[D]. 曹广庆.山东大学2008
  • [10].混合型布加综合征人工血管转流术后移植物—静脉吻合口再狭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陈鸿强.山东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颈动脉内膜切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斑块稳定性的分子病理研究[D]. 陈利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
  • [2].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家兔劲动脉内膜切除前后局部动脉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基因表达的研究[D]. 徐永革.军医进修学院2001
  • [3].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子病理学研究[D]. 门保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
  • [4].颈动脉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之对策[D]. 李永秋.吉林大学2004
  • [5].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像学研究[D]. 王家祥.第二军医大学2004
  • [6].颈内动脉狭窄的侧支循环代偿影像学及血流重建技术研究[D]. 王海东.吉林大学2005
  • [7].颈动脉狭窄伴发情况分析及影像学诊断[D]. 刘加立.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
  • [8].ABCA1及COX-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机制研究[D]. 刘恒方.中南大学2006
  • [9].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林爱龙.第一军医大学2007
  • [10].症状性头颈部动脉狭窄老年患者的临床干预与相关实验研究[D]. 王大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

标签:;  ;  ;  ;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家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