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淮玩灯人—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花鼓灯演艺群体

沿淮玩灯人—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花鼓灯演艺群体

论文摘要

花鼓灯是播衍在沿淮地区具有多彩样态、灵活形式的民间歌舞类型,花鼓灯承传群体因其代代传承及其创新的行为,为花鼓灯艺术刻画出了历史流变之轨迹。以往我们对它的研究,往往仅局限于花鼓灯的某时、某地及其某种样态之局部倾向,缺少整体、系统、理性地从民族音乐学的主体观念出发,对其进行比较全面的田野考察和综合研究,这对于花鼓灯的相关传承、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本文运用民族音乐学方法论中的“主体观”理念,借鉴历史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生态学相关方法,从历史和现实的多个视角进行综合性的考察研究,对沿淮玩灯人的历史生存、群体现状、歌舞音乐生活以及与民俗事象之关系进行深入探讨,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发现其玩灯人主体群落在沿淮地区呈现大众化趋势之全貌和形成这一趋势全貌的原因和规律。由此,笔者认为,沿淮花鼓灯大众化承传态势是在主体群落、歌舞体系建立与多象民俗的共融生发和相依滋养的过程中而形成,花鼓灯艺术主体和艺术本体皆呈现出群落结构化的生态特征,各个层面的玩灯人群体成就了所操持的多种样态花鼓灯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民间歌舞主体群落的强势形成,应当是决定民间歌舞艺术繁荣的根本条件和决定因素。在相关花鼓灯歌舞艺术的演艺实践中,花鼓灯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依然与花鼓灯艺术主体的良性生态稳固息息相关。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相关领域研究成果述论
  • 二、 相关研究的“主体观”把握
  • 三、 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 第一章 沿淮花鼓灯的历史生存
  • 第一节 生存环境的历时考察
  • 一、 “沿淮文化”与“花鼓灯”
  • 二、 花鼓灯起源诸说
  • 第二节 玩灯人历史生存状态
  • 一、 文献材料显现
  • 二、 口碑材料整理
  • 第二章 沿淮玩灯人群体田野寻踪
  • 第一节 玩灯人原生态叙事
  • 一、 玩灯人
  • 二、 灯窝子
  • 三、 灯班子
  • 四、 灯苗子
  • 第二节 玩灯人价值作用评估
  • 一、 个体艺人的引领价值
  • 二、“灯窝子”群体滋养意义
  • 三、灯社和团体的推波助澜
  • 四、 基地与艺校的承继意义
  • 第三章 玩灯人歌舞音乐构成
  • 第一节 玩灯人构建的舞蹈体系
  • 一、 典型特色和动作流派
  • 二、 程式化的场式类型
  • 三、 歌-舞-戏同链构成
  • 四、 灯饰舞饰及灯具文化
  • 第二节 玩灯人构建的音乐系统
  • 一、 灯歌曲目的分类与演唱
  • 二、 灯戏音乐的曲目与构成
  • 三、 锣鼓管弦的运用和强调
  • 第三节 玩灯人的音乐技艺传承
  • 一、 基本内容和对象
  • 二、 基本类型和特征
  • 三、 基本程序与方法
  • 第四章 玩灯人歌舞文化生活
  • 第一节 民俗事象中的玩灯人
  • 一、 岁时节日
  • 二、 信仰仪式
  • 第二节 娱乐审美中的玩灯人
  • 一、 城乡娱乐
  • 二、 校团至美
  • 第三节 休闲健身中的玩灯人
  • 一、 大众健身
  • 二、 业余休闲
  • 第五章 玩灯人群落大众化态势探讨
  • 第一节 大众化趋势的区域布局特征
  • 一、 沿淮花鼓灯区域性布局
  • 二、 区域性布局态势规律与特征
  • 第二节 大众化趋势的歌舞歌舞本体特征
  • 一、 受众群体的多层次适应性
  • 二、 形式内容演绎的亲民性色彩
  • 三、 本体文化构成的草根文化本质
  • 第三节 花鼓灯大众化趋势形成的生态机制
  • 一、 玩灯人普及现象的自动机制
  • 二、 花鼓灯传承培养的推动机制
  • 三、 相关领域策略助势
  • 结论: 民间歌舞艺术群落生态景观
  • 一、 共融生发相依滋养
  • 二、 立体建构持续发展
  • 三、 万家灯火因“人”而“通”185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 调查个案全录选例
  • 二、 沿淮花鼓灯大事年谱
  • 三、 花鼓灯田野考察文本素材选录
  • 作者简介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花鼓灯艺术渊源及表现形式初探[J]. 蚌埠党校学报 2010(02)
    • [2].舞红花鼓灯[J]. 蚌埠党校 2016(04)
    • [3].非遗花鼓灯符号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J]. 西部皮革 2019(24)
    • [4].舞蹈生态学视野下安徽花鼓灯初探[J]. 艺术评鉴 2019(24)
    • [5].花鼓灯生涯六十春——安徽省凤台花鼓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士根访谈录[J]. 文化遗产 2020(01)
    • [6].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以原创剧目《小和尚》为例[J]. 当代音乐 2020(03)
    • [7].浅析松溪花鼓灯进校园的探索与实践[J]. 艺苑 2020(01)
    • [8].花鼓灯文化生态村与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06)
    • [9].安徽花鼓灯的审美特征——由田野采风谈起[J]. 戏剧之家 2020(16)
    • [10].安徽花鼓灯舞服饰呈现的审美特征[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 [11].好一个花鼓灯[J]. 美术教育研究 2019(14)
    • [12].刍议陈派花鼓灯的动作构成[J].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7(04)
    • [13].论花鼓灯锣鼓[J]. 艺术研究 2017(01)
    • [14].动画剧本中融入地方艺术素材的方法试探——以花鼓灯舞蹈元素为例[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8(02)
    • [15].高等院校艺术专业花鼓灯舞蹈特色课程构建研究[J]. 绥化学院学报 2018(03)
    • [16].花鼓灯舞蹈审美与传承分析[J]. 包装世界 2018(01)
    • [17].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花鼓灯舞蹈生存现状及发展对策[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03)
    • [18].新媒体背景下安徽花鼓灯的传承路径研究[J]. 黑河学院学报 2018(08)
    • [19].豫南花鼓灯在当地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设性构想[J]. 北方音乐 2017(01)
    • [20].安徽花鼓灯的艺术构成及其审美文化特征[J]. 北方音乐 2017(14)
    • [21].安徽花鼓灯“兰花”流派特征及现代价值探讨[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18(03)
    • [22].新时期花鼓灯艺术兴盛的标志及原因[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23].“舞动花鼓灯 唱响新蚌埠” 2016中国·蚌埠花鼓灯艺术交流展演周召开花鼓灯学术研讨会[J]. 舞蹈 2016(12)
    • [24].简析安徽花鼓灯舞蹈形式的变化[J]. 戏剧之家 2017(01)
    • [25].新媒体环境下蚌埠花鼓灯艺术的传播与发展[J]. 长沙大学学报 2016(06)
    • [26].安徽花鼓灯传承人娄楼口述资料整理与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27].安徽花鼓灯运行形态及现象初探[J]. 艺术科技 2017(03)
    • [28].基于花鼓灯艺术元素的文化衍生品设计应用研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29].高校文化校园建设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若干思考——以花鼓灯健身舞为例[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06)
    • [30].皮尔斯符号学视域下的安徽花鼓灯研究[J]. 戏剧之家 2017(14)

    标签:;  ;  ;  ;  ;  ;  

    沿淮玩灯人—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花鼓灯演艺群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