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创新选择 ——以江西省铅山县为例

1949年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创新选择 ——以江西省铅山县为例

论文摘要

农地制度历来是农村变革的关键,其要义在于产权。本文以铅山县农地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经济学、历史学以及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考察了解放前铅山县的土地产权关系;解放后土地改革与土地产权关系的变化;集体化与土地集体所有权的确立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以及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发展的历史方向。主要研究结论是:1.封建土地产权清晰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土地产权界定不清晰,权利面临着来自众多方面或明或暗的冲击和侵削,正是这种对权利的冲击和侵削,使农民的收益权受到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根除了铅山县千年来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土改的制度变迁产生了巨大的绩效。2.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发展的社会主义合作经济,通过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运动所建立的人民公社体制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私有土地制度,农地产权关系变得紊乱不清,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因其低效率而陷入困境,土地也重新回归“队为基础”的传统村社。然而作为“基础”的生产队,其土地等产权实质上也是残缺模糊、低效的。3.集体经济的低效导致了农村长期的贫困,面对生存危机,农民自发地开始包产单干,农地集体所有、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新体制也因此而确立。家庭承包责任制制度在改革的初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制度创新绩效。然而自1982年铅山县在农村普遍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起,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弊端就不断显现。由于“集体经济组织”的名存实亡,集体土地所有权因权利主体的缺失而难以有效行使,集体土地所有权也因此而常常受乡村行政组织的控制,农民集体的利益受到了损害。这说明在家庭承包责任制下,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目前这种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不能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建立一种明确土地产权主体和内容的土地产权制度。4.比较学界对农村土地产权改革提出的方案和建议,目前理论界的各种主张各有其优点,也各有局限。基于这种认识,本文提出,尊重地方制度创新,学界对农地产权改革提出的方案和建议都可以尝试的创新思路。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现有观点的简要评述
  • 1.3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地点选择的理由
  • 1.4 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1.6 有关产权的理论概述
  • 1.6.1 产权的定义及其与所有权的关系
  • 1.6.2 产权的具体内容及其结构
  • 1.6.3 产权的类型
  • 1.6.4 产权的功能和产权的基本特征
  • 1.6.5 农地概念的解释、农村土地产权及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内涵
  • 第2章 1949年以前铅山县农地产权的基本状况
  • 2.1 封建社会时期农地产权产权制度与绩效
  • 2.1.1 土地占有状况
  • 2.1.2 农地产权制度的主要形式——租佃经营的基本情况及产权特征
  • 2.1.3 自耕农所有制下的"产权合一"
  • 2.1.4 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交易
  • 2.2 根据地的土地改革及其绩效
  • 第3章 土地改革阶段的农地产权私有化
  • 3.1 土地改革运动过程
  • 3.1.1 土改运动的准备
  • 3.1.2 铅山县的土改分田:永平区鲤鱼洲乡的分田情况
  • 3.1.3 土改复查,颁发土地证、确定产权
  • 3.2 土地改革对农地产权的影响
  • 3.3 土地改革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绩效
  • 第4章 合作化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绩效
  • 4.1 互助组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绩效
  • 4.1.1 互助组的产生和发展
  • 4.1.2 互助组时的农地产权特点
  • 4.1.3 互助组的绩效分析
  • 4.2 初级社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绩效
  • 4.2.1 初级社的形成和发展
  • 4.2.2 初级社的产权分析
  • 4.2.3 永平区八都乡先锋农业社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及初级社产权的绩效分析
  • 4.3 高级社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绩效
  • 4.3.1 高级农业合作社的产生
  • 4.3.2 高级社产权的基本特征
  • 4.3.3 高级合作社的产权绩效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5章 人民公社制度下的农地产权
  • 5.1 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及其演变过程
  • 5.1.1 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
  • 5.1.2 以生产大队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的建立
  • 5.1.3 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的建立
  • 5.2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地产权分析
  • 5.3 人民公社农地产权产生的问题
  • 5.3.1 "一平二调"的兴起
  • 5.3.2 "五风"即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命令风和特殊化作风盛行
  • 5.3.3 农业生产的大幅度下降
  • 5.3.4 农民以多种方式对人民公社制度的抵制
  • 第6章 家庭责任制时期的农地产权特征及其绩效
  • 6.1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确立
  • 6.1.1 联产到组责任制的推行
  • 6.1.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及迅速发展
  • 6.1.3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及
  • 6.2 家庭承包制下的农地产权制度特征
  • 6.3 家庭承包制下的农地产权绩效
  • 第7章 土地家庭承包制存在的缺陷
  • 7.1 从铅山县的农地流转看土地家庭承包制存在的缺陷
  • 7.1.1 土地承包者自耕及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 7.1.2 土地使用权流转制的创设及其对铅山县的影响
  • 7.1.3 80年代中后期铅山县的土地流转
  • 7.2 从铅山县的农民负担看土地家庭承包制存在的缺陷
  • 7.2.1 1984年陈坊、福惠两乡五个村的农民负担情况
  • 7.2.2 80年代中后期至2002年税费改革前的农民负担情况
  • 7.2.3 2002年税费改革后的农民负担情况
  • 7.2.4 农民负担问题原因分析
  • 7.3 从铅山县二轮承包中的土地调整看土地家庭承包制存在的缺陷
  • 7.3.1 "第一轮土地承包"时的土地调整
  • 7.3.2 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中的农民心态调查
  • 7.3.3 土地频繁调整的原因
  • 7.4 从铅山县的土地征用看土地家庭承包制存在的缺陷
  • 7.4.1 铅山县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
  • 7.4.2 大规模的"圈地运动"造成耕地锐减和资源闲置
  • 7.4.3 征地实际操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8章 多元化与农民意愿的尊重:铅山县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与选择
  • 8.1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缺陷
  • 8.1.1.农地所有权主体模糊和行政权力的介入
  • 8.1.2.土地所有权效力不完全,产权权能缺失
  • 8.1.3.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社区性和土地承包权的非排他性
  • 8.2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观点的比较与选择
  • 8.2.1 有关农地所有权制度的改革观点的比较与选择
  • 8.2.2 有关土地经营权改革思路的比较与选择
  • 8.3 多元化与农民意愿的尊重:铅山县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与选择
  • 8.3.1 铅山县农村实施土地产权制度创新面临的外部环境
  • 8.3.2 铅山县农村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土地功能差异分析
  • 8.3.3 多元化与农民意愿的尊重:铅山县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与选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1949年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创新选择 ——以江西省铅山县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