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损伤后大鼠骨骼肌和血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运动性损伤后大鼠骨骼肌和血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论文摘要

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下坡跑运动致骨骼肌损伤后,观察大鼠损伤修复不同阶段骨骼肌、血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情况,从中发现骨骼肌损伤和修复过程中氨基酸变化的规律,为如何合理补充氨基酸,加快骨骼肌损伤修复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72只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 n=8)和运动组(E, n=64),运动组又分别分为运动后0h组、6h组、12h组、1d组、2d组、3d组、1w组和2w组(n=8)。采用一次性持续下坡跑运动,速度为16m/min,坡度为-16°,总运动时间90min。运动结束后,分别在0h、6h、12h、1d、2d、3d、1w、2w后处死。下腔静脉取血离心分离血清。取大鼠右侧腓肠肌,采用HE染色完成组织学测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试血清与骨骼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通过光学显微镜Olympus DX70和Image-Pro Plus 4.1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图像采集和分析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 HE染色结果显示:C组为正常的骨骼肌细胞,运动后6h发现圆形肌纤维,提示有肿胀的发生,持续到1d肿胀逐渐加重。2d发现炎性细胞浸润,3d炎性细胞最多,损伤程度最为严重,1w偶见炎性细胞,2w观察到再生的肌纤维。(2)血清游离氨基酸的变化表现为大多数氨基酸在0h出现下降,之后谷氨酸和苯丙氨酸持续下降至6h达到最低、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持续下降至12h达到最低,其余氨基酸含量上升,峰值出现的时间点和次数各异。其中,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在2d出现一次峰值;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赖氨酸和脯氨酸在1d出现峰值;组氨酸和色氨酸在12h出现峰值,且色氨酸在2d再次达到峰值。血清大多数氨基酸在3d左右出现上升。到2w时所有氨基酸都略低于运动前,其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均显著低于运动前(P<0.05)。(3)骨骼肌中氨基酸的变化表现为运动后0h除了苏氨酸和精氨酸,其余氨基酸的含量都出现上升。苏氨酸和精氨酸在1d、色氨酸在12h出现上升,其余氨基酸均在2d达到峰值。到2w时大多数氨基酸都恢复到运动前水平或稍高于运动前水平,但苏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则低于运动前水平。结论:(1)血清游离氨基酸在即刻下降,可能与进入骨骼肌参加代谢有关。血清在3d左右出现上升,骨骼肌游离氨基酸含量在2d上升,可能与骨骼肌损伤加剧,蛋白质降解增加有关。(2)骨骼肌和血清中氨基酸的变化以条件必需氨基酸变化最为明显,精氨酸、苏氨酸的含量2w仍未恢复,提示补充这些氨基酸对骨骼肌的损伤修复可能起到促进作用。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机制
  • 2 骨骼肌修复的过程
  • 3 营养补充与肌肉损伤修复
  • 4 氨基酸的生物学特点
  • 5 氨基酸与肌肉损伤修复
  • 总结
  • 实验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实验对象
  • 1.2 运动损伤模型建立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1.5 技术路线图
  • 1.6 样本采集
  • 1.7 实验方法
  • 1.8 数据处理
  • 2 研究结果
  • 2.1 大鼠腓肠肌形态学变化
  • 2.2 大鼠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 2.2.1 氨基酸标准图谱
  • 2.2.2 血清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 2.2.3 骨骼肌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 3 讨论
  • 3.1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形态变化特点
  • 3.2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 3.2.1 血清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 3.2.2 骨骼肌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 3.2.3 血清和骨骼肌游离氨基酸的变化关联
  • 3.3 个别氨基酸功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运动性损伤后大鼠骨骼肌和血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