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框架与思想解读 ——马克思哲学解读状况的反思

概念框架与思想解读 ——马克思哲学解读状况的反思

论文摘要

马克思哲学解读发生了一种僵化、教条的状况,许多思想在几代解读者手中逐渐演变成明细的“原则”和“规律”。然而在接下来的反僵化教条的努力中,马克思哲学解读的状况并非向设想的那样,得到迅速有效的改善。这是由于一方面传统范式并不表现为“逻辑上”地可“证伪”;另一方面,新解读呈多元状态展开,也难以取得新的共识。对此须跳出具体的论争视域,采取一种哲学的“语义上行”的方式进行剖析。哲学创造及哲学解读领域内的“概念”不同于一般的“语词”,它的意义内涵常常在哲学家(解读者)那里发生创造性的“振荡”,进而使其联结而成的概念框架呈现空前的繁复性,如概念框架的任意性、生成性、建构性、整体性及隐蔽性等。马克思哲学解读就处在这种复杂境况之中,以三类典型的概念(群)——“哲学与科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以及“本体论”为例,展示人们在不同的概念及概念框架的理解背景下,表现出对某些命题的不同的认可或拒斥态度。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哲学解读并非在这几类概念框架中平行进行,而且还是一种诸概念框架间穿梭式的解读。包括原解读范式在内的各种解读,均在各自的概念框架内形成自洽,却看不到彼此概念框架的存在与差异性,造成了对话的无效。因此有必要积极呈现解读的概念框架的意识。另外,由于诸多新解读一开始就指向了原解读范式的“本质”因素,而忽略了“时间”这一外部因素,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反僵化行动的误读与误导。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导言
  • 第一章 概念与概念框架
  • 一、概念
  • 1. 语词及语句
  • 2. 概念
  • 二、概念框架
  • 第二章 哲学层面上概念框架的表现特征
  • 一、概念框架的任意性
  • 1. 概念框架的任意性
  • 2. 概念框架的任意性原则的作用及意义
  • 二、概念框架的生成性
  • 1. 历时态的发展性
  • 2. 现时态的创造性
  • 三、概念框架的建构性
  • 1. 概念框架的建构性与准客观性
  • 2. 概念框架的建构性与客观主义、集体主义
  • 四、概念框架的整体性
  • 1. 概念框架的整体性几种表达
  • 2. 哲学思想评判与概念框架的整体性
  • 五、概念框架的隐蔽性
  • 1. 概念框架的结构特有性
  • 2. 概念框架结构得以呈现的条件
  • 3. 概念框架的隐蔽性与建构性
  • 4. 概念框架的隐蔽性与整体性
  • 第三章 “哲学-科学”关系的概念框架考察
  • 一、哲学和科学的概念考察
  • 1. 哲学的概念考察
  • 2. 科学的概念考察
  • 二:哲学和科学关系史的反思
  • 1. 共时态下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 2. 历时态下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 三:科学的革命与反革命
  • 1. 科学的革命
  • 2. 科学的反革命
  • 四:马克思哲学解读的“哲学-科学”划界问题
  • 1. “思存关系问题”作为划界依据何以可能
  • 2. “解释-改变世界”作为划界依据何以可能
  • 3. 马克思哲学的“哲学-科学”性质讨论的实际意义
  • 第四章 唯物主义哲学的概念框架考察
  • 一:物质观念之嬗变的考察
  • 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界
  • 1. 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划界的消解努力
  • 2. 关于消解划界的几点反思
  • 三:唯物主义与各种唯物主义具体形态
  • 1. 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反思
  • 2. 对马克思哲学是“何种唯物主义”的反思
  • 第五章 本体论哲学的概念框架考察
  • 一:本体论的概念问题及本体论的“前现代史”
  • 1. 本体论的概念问题
  • 2. 本体论的“前现代史”
  • 二:“在者之在”对本体论哲学的重构
  • 三:“本体论承诺”对本体论哲学的合理化
  • 四:马克思哲学解读下的本体论话语
  • 第六章 马克思哲学的当下理解——一个在不同概念框架间穿梭的解读
  • 一:概念框架间穿梭的马克思哲学解读
  • 二:马克思哲学传统解读的僵化状况反思
  • 结语 自觉的概念框架意识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作品到行动:当代艺术本体论的冒险[J]. 社会科学战线 2020(03)
    • [2].论卢卡奇对马克思社会本体论的重构[J]. 河西学院学报 2020(04)
    • [3].试析社会本体论多元主义转向[J]. 天津社会科学 2020(04)
    • [4].马克思现实性概念的本体论意蕴——现实的“劳动——经济——实践”结构[J]. 江海学刊 2017(06)
    • [5].集体行动者与能动性——集体本体论的两个核心概念[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7(02)
    • [6].本体论证明与语言的实际性——梅亚苏《有限性之后》的拓展诠释[J]. 南京社会科学 2017(05)
    • [7].休谟道德哲学的本体论失陷[J]. 西部学刊 2017(03)
    • [8].马克思哲学的生命本体论及其当代启示[J]. 江汉论坛 2017(09)
    • [9].浅谈宗炳《画山水序》中的山水画本体论[J]. 信息化建设 2016(01)
    • [10].从《历史与阶级意识》到《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卢卡奇的坚持与放弃[J]. 才智 2016(20)
    • [11].存在论对知识型本体论的超越:基于雅斯贝斯的视角[J]. 甘肃理论学刊 2016(03)
    • [12].存在概念与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J]. 哲学分析 2015(01)
    • [13].论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的理论贡献[J].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5(02)
    • [14].萨特的希望本体论分析[J]. 马克思主义学刊 2020(01)
    • [15].教育叙事研究本体论假设的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17)
    • [16].公共领域、公共性与公共艺术本体论[J]. 北京社会科学 2020(11)
    • [17].解释排斥与事件的本体论[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7(01)
    • [18].浅谈怀特海过程哲学中的本体论原理[J]. 教育观察(上半月) 2017(13)
    • [19].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 马克思社会实在理论中的个性和共同体[J]. 理论建设 2017(03)
    • [20].本体论证明下的意识位置难题分析——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视角[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 [21].从艺术本体论的视角浅析当代数字插画艺术[J]. 艺术科技 2016(09)
    • [22].生存困境与情感救赎——李泽厚“情本体论”探析[J]. 中国文学研究 2015(01)
    • [23].马克思如何理解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J]. 世界宗教研究 2014(02)
    • [24].从朱熹到王阳明:宋明儒学本体论的转向及其基本路径[J]. 哲学研究 2015(02)
    • [25].基于体育本体论的“快乐体育”教学理念反思[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21)
    • [26].论教育研究的本体论特征及其现实意义[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31)
    • [27].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新论[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28].传统本体论批判与艺术本体论追问[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 [29].关于工程本体论的认识[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3(07)
    • [30].技术的本体论解读[J]. 科技成果纵横 2012(06)

    标签:;  ;  ;  

    概念框架与思想解读 ——马克思哲学解读状况的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