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及中药分析中的应用

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及中药分析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

毛细管电泳是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离新技术,它是以高压电场为驱动力,根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淌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样品的分离,具有分离效能高、分析速度快、进样量少、溶剂消耗少、运行成本低和应用面广的特点,已成为药物及中药分析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本文综述了毛细管电泳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介绍了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药物莽草酸及其对映体。探讨了缓冲溶液的种类、浓度、pH值、分离电压、进样时间、添加剂对分离的影响,建立了分离莽草酸及其对映体的方法。结果表明,以30mmol/LTris-30mmol/LH3BO3(pH=8.6)为缓冲体系,在波长为214nm,分离电压为15kV,进样时间为10s的条件下,实现了对莽草酸及其对映体的分离。2、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导法快速测定西米替叮的方法。利用非涂层弹性融硅石英毛细管(50 cm×75μm)为分离通道,优化选择缓冲介质、pH值、浓度、操作电压、进样时间等实验参数。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30 mmol/L Tris+100 mmol/L Cit(pH=8.26)为运行缓冲介质,分离电压为10 kV,西米替叮在9分40秒内能得到较好的检测。标准品溶液浓度在0.5-20m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h=9.0923c+15.83,相关系数r=0.9984,回收率在98%—108%之间。3、采用pH为11的碱性Ca(OH)2溶液,用超声波法提取叶下珠中的黄酮。结果与传统的乙醇提取法进行对比显示,用超声波提取法具有快速、高效等特点。最佳提取工艺为:Ca(OH)2的pH值为11,超声波提取时间为40分钟,料液比为1/50。在该条件下,叶下珠中黄酮的提取率为1.95%。4、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分离叶下珠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对叶下珠中芦丁的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了运行缓冲液的种类、浓度和酸度、电泳电压、进样时间等因素对分离检测的影响。结果表明,以60 mmol/L硼酸盐(PH=9.0)为缓冲液,SDS的浓度为16 mmol/L,检测波长为245nm,分离电压为15 kV,进样时间15s,黄酮类化合物能够得到较好的分离;芦丁在20-500 mg/L线性关系良好(r=0.998),回收率93.2%—105%之间,RSD小于8%,该法操作简单,回收率及重现性良好。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毛细管电泳
  • 1.1.1 概述
  • 1.1.2 毛细管电泳的历史发展过程
  • 1.2 毛细管电泳技术
  • 1.2.1 毛细管电泳的多种分离模式
  • 1.2.2 毛细管电泳的检测技术
  • 1.3 毛细管电泳的特点
  • 1.4 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1.4.1 西药分析
  • 1.4.2 中药材有效成分分析
  • 1.4.3 农药分析
  • 1.4.4 中药物化参数的测定
  • 1.4.5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
  • 1.5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
  • 1.6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莽草酸及其对映体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2.2 缓冲溶液和样品溶液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2.3.2 缓冲体系的选择
  • 2.3.3 pH值的影响
  • 2.3.4 缓冲溶液浓度的选择
  • 2.3.5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影响
  • 2.3.6 运行电压的选择
  • 2.3.7 进样时间的选择
  • 2.4 结论
  • 第三章 高效毛细管电泳电导法快速测定西米替叮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和试剂
  • 3.2.2 样品溶液的配制
  • 3.3 结果和讨论
  • 3.3.1 缓冲溶液的选择
  • 3.3.2 缓冲液酸度和浓度的影响
  • 3.3.3 缓冲溶液浓度的影响
  • 3.3.4 分离电压的影响
  • 3.3.5 进样时间的影响
  • 3.3.6 重现性及线性实验
  • 3.3.7 样品分析
  • 3.3.8 与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比较
  • 3.4 小结
  • 第四章 叶下珠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 4.1 超声波法碱水提取叶下珠中黄酮类化合物
  • 4.1.1 引言
  • 4.1.2 实验部分
  • 4.1.3 结果与讨论
  • 4.1.4 结论
  • 4.2 毛细管电泳法分离叶下珠中黄酮类化合物
  • 4.2.1 引言
  • 4.2.2 实验部分
  • 4.2.3 结果与讨论
  • 4.2.4 芦丁的测定
  • 4.2.5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待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药分析学》实验教学微视频的开发及应用[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03)
    • [2].基于行业应用导向的中药分析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与研究[J]. 中医药导报 2017(22)
    • [3].世界中联中药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暨中药分析国际学术大会(2017·北京)(第一轮通知)[J]. 世界中医药 2017(04)
    • [4].中药分析学的内涵与外延[J]. 中医教育 2016(01)
    • [5].中药分析实验教学研究[J]. 江苏科技信息 2016(08)
    • [6].以应用为导向的《中药分析学》理论教学初探[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06)
    • [7].基于行业应用导向的中药分析学实验课程改革[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03)
    • [8].中药分析实验教学改革[J]. 药学教育 2014(02)
    • [9].现代中药分析新进展[J]. 中国科学:化学 2010(06)
    • [10].互联网技术在中药学中药分析的作用研究[J]. 电子世界 2020(06)
    • [11].气相色谱法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30)
    • [12].以应用性为导向的中药分析学建构式教学模式[J]. 药学教育 2013(04)
    • [13].“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中药分析学教学思路的转变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9(06)
    • [14].中医药思维融入中药分析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8(03)
    • [15].微视频在中药分析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安徽医药 2018(06)
    • [16].中药分析技术领域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01)
    • [17].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中药分析课程考核模式探索[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1)
    • [18].以应用性为导向的中药分析学课程教学改革[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16)
    • [19].面向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需求的中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时珍国医国药 2018(05)
    • [20].高效毛细管电泳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01)
    • [21].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在中药分析领域的应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8(07)
    • [22].以岗位胜任为导向的中药分析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研究[J]. 山西青年 2020(05)
    • [23].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中药分析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 中草药 2018(24)
    • [24].离子色谱法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J]. 海峡药学 2013(12)
    • [25].中药分析新思路及其质量控制[J]. 分析测试学报 2014(02)
    • [26].非水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J]. 医药导报 2010(01)
    • [27].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J].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09(04)
    • [28].色谱及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进展[J]. 食品与药品 2013(02)
    • [29].离子色谱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5(12)
    • [30].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J]. 中国药事 2016(07)

    标签:;  ;  ;  ;  ;  

    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及中药分析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