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

科学中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

浙江省义乌市稠州中学朱永胜

一、背景

1.人类在开发和利用大自然的过程中,由于愚昧和野蛮而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排放废物,导致环境恶化,生态失去平衡,人类为自己的生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水质恶化,浓烟蔽日,酸雨频繁,气候反常等一系列自然灾害频频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危机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历史潮流。

2.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国家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污染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劳动生产率却是世界的几十分之一。我国目前的资源能源状况是不可持续的,可居住的土地50年内水土流失了一半,现存45种主要矿藏15年之后将只剩下6种,5年后60%的石油需要进口;我们的环境不可持续,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清洁空气。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费的经济模式使中国成为了世界耗水第一、污水排放第一、二氧化碳排放第二的大国,还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因此,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3.我国于1983年确定环境保护作为今后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刻不容缓。为了进一步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普及人们的环保知识,转变人们的环境观念,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1992年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就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1996年颁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的纲要》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青少年对环境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培养青少年学生对环境和人类共同的遗产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意义

在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学处于掌握环境知识、养成良好环境习惯的重要时期,如果今天还不重视解决中小学环境教育这类事关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问题,抓不住青少年最佳教育时机,明天必将产生大批新一代不知环境保护重要性的“环境盲”,那将是现代教育的重大失误。我国现有中小学生2.2亿人,通过学生带动家庭,通过家庭带动社区,通过社区带动社会,必将产生巨大的环境教育的效益,因此,在中小学大力推进环境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社会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更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途径

在目前中学还没有专门开设环境课的情况下,我认为以现行中学科学教材为基础,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科学学科教学中,并通过课内外有机结合,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两全其美的举措,而需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把握好以下两方面:

1.主动驾驭教材,渗透环境意识

主动驾驭教材,就是一方面对教材中各章节的有关生态环境知识给予充分重视,从内涵到外延两个方面分析基本概念,指导训练学生说概念、比较概念和运用概念;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科学教材内容虽十分丰富,但受学时及篇幅限制,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叙述往往十分简约,教学中如果“照本宣科”,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我们应该注意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关环境内容,找出与环境教育的结合渗透点,适当补充教学内容并应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有机地将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根据渗透和结合的程度把环境教育分为典型课、渗透拓展课及乡土认识课。

(1)环境教育典型课

这类课涉及环境教育内容比较多,集中突出地反映了环境和环境问题某方面内容,一节课就是一个具体的环境内容。如在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调查当地水资源状况”等课时,通过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或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生态平衡破坏、环境污染加剧、自然灾害频繁等生动图片或录像资料,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具体事例,深切感受到当人们的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就会破坏大自然,甚至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使学生从小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2)教育渗透拓展课

这类课涉及环境及环境问题内容不多,在找到与环境教育结合点后,可适当补充,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认识更深刻。如在讲述开发新能源、控制人口问题时,可引入地球上的食物充其量只能养活800亿人,我国科学家通过对我国国土资源、人口增长、生活资料和就业问题分析,认为我国适度人口总数为6.5亿~7亿,按照这个目标,我国现有人口已远远超过7亿,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实行计划生育。又如,在讲富营养化污染时,可引入1998年深圳、大连运用经济和法制杠杆限制含磷洗衣粉的生产和使用;太湖已于1999年1月1日起实施“环太湖流域的禁磷运动”等,这样引入适当的实例,可对教材的知识进行补充和丰富。

(3)乡土认识课

科学课的学习离不开观察,如上《调查本地区的资源、环境情况》一节内容时,结合义乌外来人口迅速增加,水资源相对短缺及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组织学生到工厂企业、环保局、污水处理厂等实地调查,寻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策略。如义乌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了解到义乌政府采取的是一次性出资2亿元购买东阳市横锦水库,每年可获4999.9万立方米的水的使用权,这是全国率先进行的水权交易。实行“跨区域调水”的举措,增强了学生的资源危机忧患意识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2.课外有机配合,增强环境意识

培养环境意识,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环境的科普知识。如指导阅读《寂静的春天》、《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等科普知识,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帮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环境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问题,使学生更多地关注我们周围的环境问题。

(2)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调查。如组织学生调查城镇居民区的环境状况;观察一些小型化工厂、工艺品厂等企业污水的排放量及注入河流后引起河段水质和生态平衡的变化;观察生活垃圾等随处堆放对水质、周围空气的污染及蚊蝇的可怕孳生情况;同时还组织学生参观义乌污水处理厂、华川垃圾焚烧厂。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走出校门、走进社区、与社区合作,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同时还增强了教育效果。

(3)以大自然为课堂,让学生从环境中了解环境。如教师利用春游、秋游、兴趣小组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让学生感受大自然,认识环境,懂得责任,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与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用真心去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在大自然的熏陶下增长科学知识,探索环境保护知识。

总之,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环境污染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责任感、使命感,才能为学生良好环境素质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签:;  ;  ;  

科学中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