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县退耕还林发展对策研究

新安县退耕还林发展对策研究

论文题目: 新安县退耕还林发展对策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农业推广

作者: 张蜜勤

导师: 赵全志,李友军

关键词: 新安县,退耕还林,发展对策

文献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新安县是国家退耕还林试点县之一,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已执行了近六年,退耕还林工程也由外延型向内涵型发展。本文着重通过回顾新安县林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新安县退耕还林的现状及退耕还林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新安县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通过收集相关数据与历史资料及对新安县农业的现实考察,采取统计分析与典型调查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新安县的气候、土壤、水利、生物等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及林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自1986-2000年,新安县共造林983707亩,其中防护林347412亩,用材林381963亩,经济林254332亩,分别占造林总面积的35.317%,38.829%,25.854%。年份发展不平衡,特别是1995年以前防护林营造很少,只有1992年营造1512亩。2000年最多,共计135000亩。新安县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为:(1)水土流失严重:(2)自然灾害频繁水利设施遭破坏:(3)水资源短缺。2、新安县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有:(1)考核机制单一,督察力度不够;(2)幼树管护不到位;(3)补偿机制不合理;(4)引进树种的成活率低;(5)“四荒”造林成活率低;(6)部门协调不够;(7)植被类型单一,乔、灌、草比例失调。3、新安县退耕还林的发展对策为:推行林下间作,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管护积极性;对“四荒”进行拍卖承包;加强种苗基地建设,搞好苗木供应;加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建立灵活合理的补偿机制;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加强森林防火;加大后续产业开发,保证退耕农户有新的稳定收入来源;推广沼气技术;推广等高固氮植物篱技术。

论文目录:

致谢

摘要

1、文献综述

1.1 退耕还林的概念解释

1.2 国外退耕还林还草概况

1.2.1 美国退耕还林还草概况

1.2.2 欧洲国家的退耕还林概况

1.3 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历史

1.4 国内外退耕还林还草特点比较

1.4.1 国内外退耕还林还草目的不同

1.4.2 国内外退耕还林还草的基础不同

1.4.3 国内外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不同

1.5 新时期实施退耕还林的背景

1.6 新时期退耕还林的建设目标

1.7 国外退耕还草(林)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1.7.1 国家计划引导

1.7.2 政府适当补助

1.7.3 实行个体承包

1.7.4 加强监督管理

1.8 现阶段退耕还林现状及难点问题

1.8.1 大呼隆的做法

1.8.2 把覆盖率当成评估和监测的标准

1.8.3 补助标准和期限问题

1.8.4 管理粗放

1.8.5 经济林比重太大

1.8.6 种苗质量问题

1.8.7 外来物种的引入存在隐患

1.8.8 粮食补贴中恶性循环和资源浪费现象出现

1.8.9 退耕还林多头管理问题

1.8.10 生态移民与劳动力转移存在难度

1.8.11 森林生态结构成分单一

2、引言

3、研究方法

4、新安县资源现状

4.1 地理位置

4.2 自然资源

4.2.1 地形地貌

4.2.2 气候资源

4.2.3 水利资源

4.2.4 土壤条件

4.3 森林资源

4.4 旅游资源

5、新安县林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5.1 林业发展的历史

5.1.1 林业建设五个阶段

5.1.2 不同年份造林树种变化

5.2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主要问题

5.2.1 水土流失严重

5.2.2 自然灾害频繁

5.2.3 水利设施遭破坏,水资源短缺

6、新安县退耕还林的现状

6.1 退耕还林实施概况

6.2 新安县退耕还林的主要模式

6.2.1 林草间作模式

6.2.2 林药间作模式

6.2.3 乔灌混交模式

6.2.4 速生丰产林模式

6.2.5 纯林模式

6.2.6 鲜果经济林与草、药混交模式

6.2.7 植苗直播造林模式

6.3 造林技术措施设计

6.3.1 造林密度

6.3.2 混交方式与混交比例

6.3.3 整地

6.3.4 造林方法和时间

6.3.5 栽植和播种技术要求

6.4 新安县退耕还林的树种调查

6.5 农民对退耕还林的认识

6.5.1 为什么接受退耕还林的政策?

6.5.2 退耕还林政策给家庭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是什么?

6.5.3 退耕还林后劳动时间减少了,多余的时间你都干些什么?

6.5.4 生态林八年补贴结束后你准备干什么?

6.5.5 退耕还林后你准备开始哪些新的事业?

6.5.6 你想如何利用退耕后的造林地?

7、新安县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

7.1 考核机制单一,督察力度不够

7.2 幼树管护不到位

7.3 补偿机制不合理

7.4 引进树种的成活率低

7.5 “四荒”造林成活率低

7.6 部门协调不够

7.7 植被类型单一,乔、灌、草比例失调

8、新安县退耕还林的发展对策

8.1 推行林下间作,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管护积极性

8.2 对“四荒”进行拍卖承包

8.3 加强种苗基地建设,搞好苗木供应

8.4 加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

8.5 建立灵活合理的补偿机制

8.6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

8.7 加强森林防火

8.8 加大后续产业开发,保证退耕农户有新的稳定收入来源

8.9 推广沼气技术

8.10 推广等高固氮植物篱技术

参考文献

ABSTRACT

发布时间: 2008-08-11

参考文献

  • [1].安县塔水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D]. 胡蓉.四川农业大学2014
  • [2].安县地震灾区农业经营方式研究[D]. 江涛.四川农业大学2013
  • [3].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研究[D]. 陈建清.四川师范大学2010
  • [4].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时序与空间分布研究[D]. 张蓓.四川师范大学2011
  • [5].地震灾后安县农业主导产业选择及发展研究[D]. 彭燕.四川农业大学2010
  • [6].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模式研究[D]. 王一舟.四川师范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论地方政府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的作用[D]. 樊涛.四川大学2007
  • [2].退耕还林的政策效力与社会经济意义[D]. 车莉蓉.四川大学2007
  • [3].退耕还林(草)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蒋宏飞.河北农业大学2008
  • [4].西部县域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及保障体系研究[D]. 杨慧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 [5].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有效性及可持续性研究[D]. 韩琼.河北农业大学2007
  • [6].退耕还林政策的可持续性研究[D]. 杨先斌.重庆大学2007
  • [7].中国退耕还林:一种制度体系创新[D]. 李春米.西北大学2007
  • [8].武川县退耕还林还草评价与对策研究[D]. 李力.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 [9].退耕还林工程试点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樊华.吉林大学2004
  • [10].退耕还林试点阶段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评价研究[D]. 吴转颖.北京林业大学2004

标签:;  ;  ;  

新安县退耕还林发展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