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研究

论文摘要

面对当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千变万化,我国货币当局不断地利用货币政策手段来进行经济调控,然而历次货币政策对经济产出的效果却有很大的不同,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影响有时非常显著,有时却很微弱,而并非像预期的那样和经济产出之间呈简单的线性关系,也就是存在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本文根据经济波动形势和货币政策的取向,将我国1992年到2010年划分为两个经济周期,分别实证检验了1992年-2002年和2003年-2010年两个阶段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存在,结果表明,在前一个阶段,我国正向货币冲击对产出的刺激效果并不明显,而负向货币冲击对产出具有一定的影响,正负货币冲击效应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符合绝大多数国家的一般规律和一般的经济理论,但对第二阶段的实证结果却呈现出一种截然相反的非对称性,即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对经济产出的抑制作用不明显,但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却很显著。在接下来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机理分析的部分,本文分别从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和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两个方面着重解释了2003年到2010年期间紧缩政策失效和扩张政策有效的原因,本文认为,在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在经济扩张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直接融资、发行次级债券、引进境外投资者和民营资本的方式扩充资本金,从而部分程度上抵消了中央银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而企业也可以通过股票市场、发行债券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降低了对商业银行的依赖程度,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之间的信贷传导渠道失去了传导的通畅性,从而使得紧缩性货币政策表现不佳。而在经济紧缩时期,中央银行开始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出于对中央政府积极财政政策的配合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积极放贷,而企业由于对国家刺激性政策和自身较强盈利能力的信心也愿意接受银行贷款,用于生产建设。从而使得扩张性货币政策能够通过信贷渠道顺利的传导的实体经济。另外,本文特别提出了我国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也是产生非对称效应的原因之一,一方面现有的政府官员的绩效评价体系和不合理的财税体制成为引发地方政府投资热潮的诱因,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大量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存在又为扩张投资提供了资金条件,心理上的欲望和经济条件的允许成就了我国地方政府一波又一波的投资热潮。使得固定资产投资的长期保持稳定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紧缩性货币政策有效性并放大了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刺激作用,造成了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最后,本文提出了加强与财政政策的配合、增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博弈、推动利率市场化和加强对地方政府投资规模的约束等政策建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关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
  • 1.2.2 关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形成机理的理论评述
  • 1.2.3 国内外相关文献评价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1.4 本文的写作思路
  • 第二章 中国两轮货币政策效果回顾与比较
  • 2.1 1992—2002 年的货币政策调控
  • 2.1.1 1992—1996 年的货币政策调控
  • 2.1.2 1997—2002 年的货币政策调控
  • 2.2 2003—2010 年的货币政策调控
  • 2.2.1 2003—2008 上半年的货币政策调控
  • 2.2.2 2008 年下半年到2010 年的货币政策调控
  • 第三章 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实证检验
  • 3.1 实证检验的总体思路
  • 3.2 模型的构建
  • 3.3 指标及数据选取
  • 3.4 两个阶段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检验
  • 3.4.1 1992 年-2002 年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实证检验
  • 3.4.2 2003 年-2010 年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实证检验
  • 第四章 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形成机理分析
  • 4.1 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分析
  • 4.1.1 紧缩性货币政策下银行和企业行为分析
  • 4.1.2 扩张性货币政策下银行和企业行为分析
  • 4.2 我国地方政府投资冲动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