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能力研究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能力研究

论文摘要

经济发展是国力发展的核心和基础,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最主要的方面,因此,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是其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显而易见,五个能力中的第一个能力就是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把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当作执政能力的重中之重。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经济工作,在成立之初就表明要消队阶级区分,实现共产主义。显而易见,这是要靠发展生产力才能达到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伟业,5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人均国民收入建国初是二十几美元,不如印度的一半,不如亚洲的平均水平。现在,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不断上升,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排名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为2.17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三位。从建国初到2001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从20几美元到1000美元,进入小康,用了50年时间。到2006年年底,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5年时间增加了1000美元。2007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与建国初期相比,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对于计划经济时期职工人平年收入的几百元,农民人平几十元的水平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增长。本文分十个部分:一、引言;二、恢复战后国民经济;三、探索建立计划经济;四、进一步调整探索国民经济;五、“文革”及两年徘徊期间的经济工作;六、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七、改革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八、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九、从经济发展的历程看党领导经济工作能力的提高;十、结语。文章分别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经济、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几个大的阶段中,领导经济建设的历程进行回顾与总结,特别是针对历次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某些偏差,以及党所采取的宏观调控举措的特点、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阐述了党在领导经济建设方面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加深对经济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对经济建设中风险和困难局面的应对能力,从而不断提高经济工作的领导能力和水平的发展历程。本文以历史为主线,结合运用历史与经济方面的知识,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党在领导经济建设中从经验不多,到逐渐走向成熟并能够较好驾驭市场经济大局能力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粗线条的描述和刻画。特别是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党中央以经济手段为主,主动运用利率、汇率、价格、存款准备金等经济手段,适时运用从紧或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间接调控了经济的运行,保持了经济的适度发展,实现经济“软着陆”;在注重GDP发展的同时,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凸现了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的提高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主要观点
  • 三、创新之处
  • 四、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恢复战后国民经济
  • 第一节 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 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内容
  • 三、打胜新中国经济“三大战役”
  • 第二节 掀起土地改革运动
  • 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制定土改政策
  • 二、土地改革在全国实行
  • 三、土地改革推动经济发展
  • 第三节 经济建设与政治运动、战争并举
  • 一、政治运动与经济建设相结合
  • 二、边支援朝鲜战争边恢复国内经济
  • 第四节 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领导能力的思考
  • 一、确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工作中心
  • 二、建立和发展国营经济
  • 三、正确处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 第二章 探索建立计划经济
  •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 一、选择计划经济模式的背景
  • 二、“三大改造”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 第二节 国家“一五”计划的制定
  • 一、建国初期国家经济状况
  • 二、在苏联的帮助下制定“一五”计划
  • 第三节 党对经济工作的积极探索
  • 一、1953、1955年经济工作的两次冒进
  • 二、周恩来关于在平衡中发展的思想
  • 三、刘少奇的社会调查
  • 四、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 五、陈云“三个为主、三个补充”的思想
  • 六、“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及其基本经验
  • 第四节 急于求成思想和“大跃进”运动
  • 一、“球籍”的忧虑和“超英赶美”口号的提出
  • 二、反“反冒进”和“大跃进”运动
  •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商品生产的否定
  • 第三章 进一步调整探索国民经济
  • 第一节 三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形成
  • 一、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 二、人民生活物资的严重短缺
  •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
  • 一、对人民公社化中问题的局部纠正
  • 二、以农业为基础,大办农业
  • 三、整风整社和纠正“五风”
  • 四、人民公社60条和各行各业条例的制定贯彻
  • 五、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 第三节 主要经验与启示
  • 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二、调整的特点和启示
  • 三、全国三届人大“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 第四章 “文革”及两年徘徊期间的经济工作
  • 第一节 “文革”对经济的破坏
  • 一、“文革”中“抓革命促生产”目标与方法的二律背反
  • 二、1971年前后的经济调整
  • 三、“文革”对经济的破坏
  • 第二节 粉碎“四人帮”后经济的恢复和再度“过热”
  • 一、经济建设上的部分拨乱反正
  • 二、推行“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运动
  • 三、经济过热和“洋冒进”
  • 第三节 对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思考
  •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经济发展缓慢原因初探
  •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宏观调控的特点、作用及局限
  • 第五章 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第一节 改革开放方针的酝酿
  • 一、开展真理标准讨论
  • 二、平反冤假错案
  • 三、国务院务虚会酝酿改革开放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认识的突破
  • 一、中共十二大对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认识
  • 二、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创新意义
  • 三、生产力标准的讨论
  •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讨论
  •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
  • 一、新“八字方针”的制定贯彻
  •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
  • 三、农村包产到户的兴起
  • 四、经济特区的建立
  • 第四节 发展商品经济
  • 一、农村第二步改革
  • 二、发展个体经济
  • 三、生产资料的商品化和计划品种的减少
  • 第五节 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一、宏观调控体制的改革
  • 二、流通体制改革
  • 三、建立多种经济成份的经济结构
  • 四、国营企业改革
  • 五、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教育、科技改革
  • 六、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及存在的问题
  • 第六节 治理整顿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
  • 一、清理整顿公司
  • 二、治理经济环境
  • 三、治理整顿措施创新
  • 第六章 改革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第一节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
  • 一、发展是硬道理
  • 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
  • 一、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和发展
  • 二、各部门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 三、十五大提出企业股份制改革的设想
  • 四、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完善
  • 第三节 运用宏观调控治理经济过热和疲软
  • 一、1993年开始的经济过热现象
  • 二、宏观调控的成功和经济的“软着陆”
  • 三、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的市场疲软和宏观调控措施
  • 四、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决策及其应对方略
  •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 六、新一轮宏观调控的历史比较
  • 第七章 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第一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
  • 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部署
  •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创新意义
  •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 二、科学发展观对经济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
  • 三、和谐社会需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 第八章 从经济发展的历程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能力的提高
  • 一、更加强调经济工作的中心地位
  • 二、更加实事求是,根据国情提出经济发展战略
  • 三、更加锐意改革,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
  • 四、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
  • 五、宏观调控日益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 结语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和实践
  • 二、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09)
    • [2].使命导向:中国共产党昂首奋进的纵深力量[J].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18(01)
    • [3].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三维探析[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9(06)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J]. 思想教育研究 2019(04)
    • [5].中国共产党自信的理由和底气及其价值[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09)
    • [6].试论红船精神与党的初心[J]. 新西部 2019(33)
    • [7].主场外交与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塑造[J]. 党政干部学刊 2018(05)
    • [8].中国共产党自我纠错机制研究述评[J]. 法制与社会 2015(23)
    • [9].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和历史使命[J]. 读天下 2016(24)
    • [10].论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制度整合[J]. 时代人物 2008(08)
    • [1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发展认识的逐步深化[J]. 高校理论战线 2012(02)
    • [12].反思与深化:党的执政规律与改革开放[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9(06)
    • [13].以人为本与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1)
    • [14].中国共产党建设小康社会战略思想的历史演进探析[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S2)
    • [15].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探析[J]. 新西部(理论版) 2016(05)
    • [1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执政环境问题的认识及其启示[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7)
    • [17].浅析中国共产党慈善观的形成[J]. 文教资料 2018(02)
    • [18].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地位[J]. 祖国 2016(12)
    • [19].认识民众:刘少奇群众路线思想的出发点[J].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4(01)
    • [20].中国共产党人现阶段的最高追求与民生幸福[J].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02)
    • [21].新时期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建设研究[J]. 传承 2011(25)
    • [22].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论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的重要性[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08)
    • [23].试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经济建设转向的哲学基础[J]. 现代经济信息 2009(10)
    • [24].走出“团先于党成立”认识的误区[J]. 青年学报 2018(01)
    • [25].健全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机制的有效途径[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5(07)
    • [26].关于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几点思考[J].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5)
    • [27].论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 鄂州大学学报 2011(03)
    • [28].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J]. 探求 2011(04)
    • [29].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开发的阶段和特点[J]. 大连干部学刊 2009(09)
    • [30].浅析党的形象建设的战略地位[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12)

    标签:;  ;  ;  ;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能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