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去”非述人用法研究

“来、去”非述人用法研究

论文摘要

汉语动词可以区分为“述人动词”和“非述人动词”两大类。迄今为止,动词研究的一系列重要成果主要体现在“述人动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关于“非述人动词”尚缺乏全面深入的专门考察,对具体动词非述人用法的特点及其与述人用法的同异也还没有见到比较充分的详细分析。“来”和“去”是汉语中最常用的两个动词,使用频率高,用法复杂,前人对其句法、语义、语用特征及所构成的相关格式等方面多有关注,但对其非述人用法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本文综合运用配价理论、标记理论、认知语法等理论、方法,对现代汉语动词“来、去”非述人用法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绪论部分,主要对目前关于“来、去”用法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说明本文研究的问题及意义。第一章针对“非述人动词”尚无专门阐释的情况,就什么是“非述人动词”做出界定,说明“非述人动词”包括哪些特征。而后在考察大量语料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非述人“来、去”的意义特征,从词典释义和具体、抽象两个方面进行概括举例。第二章对非述人“来、去”的句法特征进行分析。动词根据是否可由动作发出者主观决定、自由支配,区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分析表明非述人“来、去”多是属于非自主范畴。由于汉语动词从及物和不及物的角度划分,是界限不清楚的分类,本文跳出及物不及物的角度,从配价理论出发,将非述人“来、去”分别划分为一价动词和二价动词。二价动词后可带宾语,进而对非述人“来、去”带宾能力进行了考察。“来、去”一直是现代汉语中重要的趋向动词,我们将其非述人用法做趋向补语加以分类,并分析祈使功能中肯定祈使和否定祈使的运用。第三章阐释“来、去”非述人用法的对称、不对称性。对称性体现在非述人“来、去”带宾类型对称、后接补语语义类型的对称及形式、意义特征的对称三个方面。不对称性体现在适应句型的不对称和句法功能的不对称两个方面。第四章主要从能否构成连动结构、是否能做趋向补语和自主性强弱等角度对非述人“来、去”和述人“来、去”用法做比较描写。本文的研究采取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致力于论述常用动词“来、去”非述人用法的语义、句法、语用方面有哪些特点,与述人“来、去”用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为今后更全面地研究“非述人动词”及兼用动词的非述人用法打下一定的基础。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课题
  • (一) 研究对象
  • (二) 选题缘起
  • (三) 研究意义
  • 二、 相关研究现状
  • (一) 关于述人动词与非述人动词的研究
  • (二) 关于“来、去”用法的研究现状
  • 三、 语料说明
  • 第一章 非述人“来、去”的意义特征
  • 一、 关于“来、去”的语义
  • 二、 “来、去”非述人用法的意义特征
  • (一) 关于非述人用法的界定
  • (二) “来”非述人用法的意义特征
  • (三) “去”非述人用法的意义特征
  • 第二章 非述人“来、去”的句法特征
  • 一、 非述人“来、去”的自主非自主范畴
  • 二、 非述人“来、去”的配价分析
  • (一) 关于非述人“来”的配价分析
  • (二) 关于非述人“去”的配价分析
  • 三、 非述人“来、去”带宾能力的考察
  • (一) 非述人“来”带宾能力的考察
  • (二) 非述人“去”带宾能力的考察
  • 四、 非述人“来、去”做趋向补语的用法
  • (一) 趋向补语的分类
  • (二) 祈使功能的运用
  • 第三章 非述人“来、去”的对称与不对称性
  • 一、 非述人“来、去”的对称性
  • (一) 带宾语类型的对称
  • (二) 后接补语语义类型的对称
  • (三) 形式、意义特征的对称
  • 二、 非述人“来、去”的不对称性
  • (一) 适应句型的不对称
  • (二) 句法功能的不对称
  • 第四章 非述人“来、去”与述人“来、去”用法的比较
  • 一、 能否构成连动结构
  • (一) “来、去”构成的连动结构
  • (二) 非述人“来、去”构成的连动结构
  • 二、 做趋向补语差异
  • 三、 自主性强弱比较
  • 总结及余论
  • 一、 总结
  • 二、 余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泛义动词“弄”的用法分析[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0(02)
    • [2].英汉存现动词事件类型、语法体和存现构式互动关系的比较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0(01)
    • [3].动词语义与论元结构的二语习得[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0(01)
    • [4].武汉,春天里的一枚动词[J]. 金融博览 2020(03)
    • [5].跨语言视角下动词复制结构的句法推导[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0(03)
    • [6].从致使动词到目的连词——海外华语中“俾”字句的来源及演变[J]. 语言科学 2020(03)
    • [7].类型学视野下的朝鲜语多动词结构研究[J]. 民族语文 2020(03)
    • [8].白山方言动词特殊小类探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0(09)
    • [9].从动词的角度分析“V+了”中“了”的语法意义[J]. 才智 2019(02)
    • [10].藏语动词形态变化的还原研究与实现[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28)
    • [11].试论形式动词、代动词和泛义动词[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11)
    • [12].俄语反身动词的语义特征及结构阐释[J].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6(04)
    • [13].探析补助动词“しまう”的用法转变——以江户时代到明治末期为主[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12)
    • [14].试论形式动词“造成”及其词汇化[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06)
    • [15].东北方言中泛义动词探析[J].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04)
    • [16].位置变化动词与结果副词共起条件及动因分析[J].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7(01)
    • [17].转述动词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交际 2017(02)
    • [18].论“通顺”为感官动词翻译的主导策略[J]. 外文研究 2016(03)
    • [19].英语提升动词与控制动词的句法差异[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20].动词隐喻的多学科研究前沿[J]. 现代外语 2017(05)
    • [21].形式动词的共性特征与个体差异[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 [22].瞬间动作动词的确定和语义语法特征[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 [23].动词“给”对“与”的替换[J]. 殷都学刊 2016(02)
    • [24].汉译日中复合动词常见偏误分析[J].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5(01)
    • [25].与“自己”搭配动词的分类及语义指向[J]. 大众文艺 2015(03)
    • [26].转述动词研究[J]. 科技资讯 2015(04)
    • [27].概念框架下毁灭类动词的变式分析[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03)
    • [28].自他对应动词“テイル”表示“结果状态”的习得研究[J]. 商洛学院学报 2015(03)
    • [29].春天是一个动词[J]. 兴趣阅读 2019(Z6)
    • [30].关于上古汉语给予动词的探讨[J]. 中华辞赋 2019(10)

    标签:;  ;  ;  

    “来、去”非述人用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