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对抗乳腺癌载药纳米粒给药系统疗效的影响研究

运动对抗乳腺癌载药纳米粒给药系统疗效的影响研究

论文摘要

乳腺恶性肿瘤是目前严重危害女性健康与生命的头号杀手之一,对于乳腺癌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医学界以及学术界的一项重要课题。随着人们对乳腺癌发病机制和生物学特性认识的深入、乳腺癌早期诊断和辅助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乳腺癌的全身性综合治疗日益受到重视。治疗手段上除了采用手术治疗、放疗、全身化疗、内分泌治疗以外,还加强了康复运动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逐步开展了康复运动在乳腺癌治疗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发现运动能提高术后、放化疗期间乳腺癌患者的心肺功能,身体机能,改善患者癌因性疲劳,纠正不良的心理状态,提高总体生存质量。为探讨运动辅助治疗乳腺癌的机制,本文通过综述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运动对乳腺癌影响的临床和科研文献资料,总结了运动对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作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运动辅助治疗乳腺癌的部分可能机制。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药物结合运动对荷人乳腺癌裸鼠动物模型进行实验,来研究药物结合运动对乳腺癌的影响,并探讨运动辅助乳腺癌药物治疗的部分机制,为运动在辅助治疗乳腺癌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实验方法:通过对荷乳腺癌Bcap-37裸鼠模型施以药物结合运动的综合疗法,观察了运动对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实验药物是通过用高分子靶向材料PLA-PLL-RGD包裹抗癌药米托蒽醌而制备的抗肿瘤靶向纳米粒。实验中结合30min低强度被动转笼运动,观察荷瘤裸鼠在实验过程中肿瘤的生长情况,以及各项血液指标间的差异,分析运动对抗肿瘤靶向纳米粒疗效的影响。实验结果:抗肿瘤靶向纳米粒与30min低强度被动转笼运动相结合可显著地抑制荷瘤裸鼠肿瘤的生长。与肿瘤模型组平均肿瘤体积相比,药物+运动组的差异非常显著(p=0.007) ,药物组差异显著(p=0.048),运动组未见显著性差异(p=0.369)。结果表明30min低强度被动转笼运动能有效促进抗肿瘤靶向纳米粒的疗效,提示运动在乳腺癌治疗中具有辅助治疗的作用。血液指标检测结果发现,因为副作用药物组血液测试各项指标均有负性变化趋势,主要表现在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显著下降,而单独的运动和运动+药物组没有显著下降,证明运动能够减轻药物治疗引起的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的副作用,证明运动可通过抑制因化疗引起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降低这一途径来增加化疗药物的疗效。本研究结合多学科的知识和科研方法,探索了低强度有氧运动对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作用。在国内外临床研究所积累的运动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促进乳腺癌康复这一结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利用乳腺癌动物模型说明了运动促进乳腺癌康复的部分机制,迈开了探索运动与乳腺癌康复关系的重要一步。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前言
  • 1.2 乳腺癌治疗历史与现状
  • 1.3 抗肿瘤药物制剂
  • 1.3.1 抗肿瘤纳米制剂
  • 1.3.2 靶向肿瘤新生血管制剂
  • 1.4 运动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
  • 1.4.1 生存质量(QOL)
  • 1.4.1.1 生存质量概念
  • 1.4.1.2 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 1.4.2 运动对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 1.4.2.1 运动改善癌因性疲乏
  • 1.4.2.2 运动促进身体功能恢复
  • 1.4.2.2.1 恢复患肢功能
  • 1.4.2.2.2 增强心肺功能
  • 1.4.2.3 运动促进心理健康
  • 1.5 运动辅助治疗乳腺癌的可能机制
  • 1.5.1 抑制血液指标的恶性转变
  • 1.5.2 降低炎症反应
  • 1.5.2.1 肿瘤炎症与C 反应蛋白(CRP)
  • 1.5.2.2 运动与CRP
  • 1.5.3 改善机体代谢和内环境
  • 1.5.3.1 清除肿瘤代谢产物
  • 1.5.3.2 清除自身代谢产物
  • 1.5.4 刺激免疫系统反应
  • 1.5.5 调节内分泌系统
  • 1.5.6 运动与肿瘤缺氧
  • 1.6 总结和展望
  • 2. 实验设计
  • 3. 实验1:载盐酸米托蒽醌PLA-PLL-RGD 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及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PLA-PLL-RGD 空白纳米粒的制备
  • 3.2.4 载盐酸米托蒽醌PLA-PLL-RGD 纳米粒的制备
  • 3.2.4.1 盐酸米托蒽醌标准曲线绘制
  • 3.2.4.2 制备纳米粒单因素优选
  • 3.2.4.3 正交设计工艺优选
  • 3.2.4.3.1 空白纳米粒正交设计优选工艺分析
  • 3.2.4.3.2 载药纳米粒正交设计优选工艺分析
  • 3.2.5 载盐酸米托蒽醌PLA-PLL-RGD 纳米粒的质量评价
  • 3.2.5.1 纳米粒形态
  • 3.2.5.2 纳米粒粒径及分布
  • 3.2.5.3 纳米粒包封率
  • 3.2.5.4 纳米溶液稳定性考察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空白纳米粒的制备
  • 3.3.2 空白纳米粒正交实验设计
  • 3.3.3 盐酸米托蒽醌标准曲线
  • 3.3.4 单因素考察
  • 3.3.4.1 有机相与水相的体积比
  • 3.3.4.2 PLA-PLL-RGD 浓度
  • 3.3.4.3 超声频率与时间
  • 3.3.5 载药纳米粒正交设计试验
  • 3.4 载盐酸米托蒽醌PLA-PLL-RGD 纳米粒的表征
  • 3.4.1 纳米粒形态
  • 3.4.2 纳米粒粒径及分布
  • 3.4.3 纳米粒包封率
  • 3.4.4 纳米粒稳定性考察
  • 3.5 小结
  • 4. 实验2:运动对载盐酸米托蒽醌PLA-PLL-RGD 纳米粒疗效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受试药、仪器与动物
  • 4.2.1.1 受试药及试剂
  • 4.2.1.2 实验仪器
  • 4.2.1.3 动物及瘤株
  • 4.2.2 实验分组
  • 4.2.3 治疗方案
  • 4.2.3.1 运动方案
  • 4.2.3.2 注射药物
  • 4.2.4 指标检测
  • 4.2.4.1 取材及处理
  • 4.2.4.2 血液指标检测
  • 4.2.4.3 统计处理
  • 4.3 结果
  • 4.3.1 肿瘤体积与生长曲线
  • 4.3.2 抑瘤率
  • 4.3.3 血液指标检测结果
  • 4.4 讨论
  • 4.4.1 运动和药物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 4.4.1.1 运动和药物与肿瘤生长
  • 4.4.1.2 运动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 4.4.1.2.1 促靶区药物循环
  • 4.4.1.2.2 促靶区氧供,化疗增敏
  • 4.4.2 运动和药物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 4.4.2.1 白细胞
  • 4.4.2.2 血红蛋白
  • 4.4.2.2.1 化疗与血红蛋白
  • 4.4.2.2.2 血红蛋白与化疗疗效
  • 4.4.2.2.3 血红蛋白与癌因性疲乏
  • 4.5 结论
  • 4.6 小结与展望
  • 5. 主要参考文献
  • 6. 致谢
  • 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运动对抗乳腺癌载药纳米粒给药系统疗效的影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