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间隔时间推断的新研究

死后间隔时间推断的新研究

论文摘要

死后间隔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或称死亡时间推断(estimation of time since death,ETSD)是法医病理学实际检案及研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长期以来,国内外的学者们已采用多种技术与方法尝试PMI的推断,尤其是早期PMI的推断,如利用死后各种尸体现象、肌肉超生反应、玻璃体液钾离子浓度、死后血液的生化变化等,但其准确性常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误差较大。至目前为止,尚无公认的简易实用、准确可靠的推断方法,尤其是中晚期PMI的推断方法更不尽人意。因此,本课题研究大鼠死后皮下肌肉组织电阻抗幅值和相位角的变化规律,以探讨生物电阻抗推断中晚期PMI的价值,试图发展一种简单方便、准确可靠的推断中晚期PMI的新方法;选择前期研究尚未用过的分析指标——headDNA%,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大鼠死后脑、骨髓细胞核DNA降解随PMI的变化规律,以探索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推断早期PMI的新参数。第一部分大鼠死后皮下肌肉组织电阻抗幅值和相位角变化推断死后间隔时间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大鼠死后皮下肌肉组织电阻抗幅值和相位角的变化规律,探讨生物电阻抗技术推断中晚期PMI的价值,试图发展一种简单方便、准确可靠的推断中晚期PMI的新方法。同时从肌肉组织形态学的角度初步分析了电阻抗幅值变化趋势产生的机制。【方法】取Wistar健康成年大鼠20只,分成4个实验组,每组5只,分别对应于四个不同的测量温度(9±1℃、14±1℃、16±1℃、19±1℃)。用颈椎脱臼的方式处死动物,将电极插入大腿部肌肉并固定。迅速将动物置于设定温度的恒温培养箱或冰箱中,利用四电极阻抗测量系统测量大鼠死后皮下肌肉组织电阻抗幅值和相位角。自死后0h开始,每隔3h记录一次电阻抗数据(夜间关机时除外)和环境温度。当实验时间足够长时(阻抗下降到原始阻抗的70%左右或15天以上)便可停止实验。再用Excel对所得的离散阻抗数据进行简单的均值、方差分析,用MATLAB对阻抗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直线拟合并作图、计算相关系数。取前述4只实验大鼠(1只为死前对照组,3只为死后实验组),分别于死后12h、24h和72h在大鼠电阻抗测量部位皮下肌肉组织取材、常规制片、H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并与其电阻抗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所有死亡大鼠皮下肌肉组织的电阻抗幅值都呈现出相似的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中、长期的下降部分有一定的线性变化趋势。死亡初期(PMI=1~4天)电阻抗幅值迅速上升,达峰值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线性下降趋势(PMI=4~15天),最终趋于平坦。2.所有死亡大鼠皮下肌肉组织的电阻抗相位角没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其变化杂乱无章。3.相对电阻抗可以一定程度上消去不同大鼠由于初值的差异造成的特异性,而且同一温度组不同大鼠之间的离散性较绝对电阻抗小。4.温度越高绝对电阻抗或相对电阻抗上升得越快,下降得亦更快;温度越低绝对电阻抗或相对电阻抗上升得越缓慢,下降得更缓慢。绝对电阻抗或相对电阻抗下降段斜率亦与温度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5.各温度组下降段斜率与PMI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7,表明各温度组下降段与PMI之间的相关性很高,因此,有可能利用这一线性关系推断中、晚期PMI。6.大鼠死前核未见改变,肌束横纹清晰;死后12h,表层少数肌束肿胀,肌丝多数呈细颗粒状或匀质状,横纹消失;死后72h,较多见肌纤维肿胀、颗粒样变、横纹消失。随着PMI推移逐步产生细胞膜自溶裂解过程,组织的导电性增加,因而表现为电阻抗不断下降的结果。【结论】1.大鼠死后皮下肌肉组织电阻抗幅值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并且下降部分的电阻抗幅值变化和PMI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在测量环境相似的条件下,电阻抗变化也相似。2.环境温度是影响电阻抗幅值最主要的参数,且环境温度越高其变化速度越快。因此,电阻抗的测量还要注意其适用的温度范围,温度过高和过低都不适合使用。3.测量电阻抗幅值时,将绝对电阻抗转换成相对电阻抗,更能反映电阻抗变化的客观规律。4.电阻抗下降段斜率与温度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且在不同环境温度时,下降段斜率与PMI的相关性都较高。如果找出下降段起点、峰值、斜率这三者之间的确定关系,就可利用下降段的线性关系为推断中晚期PMI提供一定的判断依据。5.由于电阻抗相位角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目前还不能用于PMI的推断。6.通过对电阻抗变化趋势产生的机制从组织形态变化方面进行的初步探讨,得出了和细胞生物学理论解释相一致的结果。7.相对于其它PMI推断技术而言,电阻抗法具有测量简单方便、准确可靠的优点,但是鉴于目前的检测水平和环境因素的限制,能否应用于实际情况,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PMI推断技术,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第二部分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大鼠死后脑、骨髓细胞核DNA降解推断死后间隔时间的研究【目的】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ingle-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直接检测大鼠死后不同温度下脑、骨髓细胞核DNA降解的情况,选择既往研究尚未用过的参数headDNA%分析不同温度下DNA降解的程度随PMI变化的规律,建立两者的回归方程,并与标准指标尾长(TL)、Oliver尾距(TM)进行对比,以期为该方法推断早期PMI探索新的参数。【方法】以颈髓离断法处死大鼠,保存在温度分别控制在10℃±1℃或20℃±1℃的实验环境下,在大鼠死后0~40h内,每隔4h,分别对脑组织和骨髓取材,并制作单细胞悬液;然后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所摄图像用CASP0.22彗星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检测,选择既往研究尚未用过的参数headDNA%分析不同温度下DNA降解的程度随PMI变化的规律,用SAS8.0和SPSS12.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建立两者的回归方程,并与标准指标尾长(TL)、Oliver尾距(TM)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同时,依据建立的方程和headDNA%估计值95%可信区间计算公式反推PMI范围的计算公式。【结果】1.大鼠死后,脑细胞、骨髓细胞在电泳图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彗星形拖尾;2.大鼠死后早期PMI内,不论在10℃还是20℃下,脑、骨髓细胞核HeadDNA%的下降与PMI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建立了四个线性回归方程,其确定系数均较高,可用于早期PMI推断;3.死后细胞核HeadDNA%的下降受环境温度、组织种类的影响;4.建立了由已知HeadDNA%值反推PMI范围的计算公式:如脑组织在20℃下,据某已知HeadDNA%值反推PMI范围的计算公式:timel=(86.83-DNA已知)/1.9634time2=(99.27-DNA已知)/1.96345.选用的参数HeadDNA%较前期研究惯用的标准指标TL、TM与PMI的线性回归方程拟合较理想;6.脑组织、骨髓组织分别用三种参数与PMI拟合的线性回归分析,前者的确定系数较后者高。【结论】1.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可应用与早期PMI的推断;2.环境温度和组织差异明显影响死后核DNA的降解;3.新参数HeadDNA%较前期研究惯用的标准指标TL、TM推断PMI的价值更高,但其可靠性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人体材料研究的验证;4.由已知HeadDNA%值可反推PMI的范围;5.脑组织是较骨髓组织更为理想的备选检材。

论文目录

  • 一、主要缩略语英汉对照
  • 二、中文摘要
  • 三、英文摘要
  • 四、正文
  • 第一部分 大鼠死后皮下肌肉组织电阻抗幅值和相位角变化推断死后间隔时间的实验研究
  • 第二部分 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大鼠死后脑、骨髓细胞核DNA降解推断死后间隔时间的研究
  • 五、课题主要创新点
  • 六、综述
  • 综述一
  • 综述二
  • 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文章
  • 八、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二胎间隔时间对子宫腺肌病的影响[J].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20(03)
    • [2].温度对大黄鱼受精卵卵裂间隔时间的影响[J].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本) 2010(03)
    • [3].探讨气垫床不同充气程度配合不同翻身间隔时间预防压疮的效果[J]. 哈尔滨医药 2017(04)
    • [4].脑卒中患者再住院间隔时间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当代医学 2017(25)
    • [5].气垫床不同充气程度及不同翻身间隔时间预防压疮的效果观察[J]. 护士进修杂志 2015(12)
    • [6].冷藏浸酸种出库至浸酸的间隔时间对实用孵化率的影响[J]. 中国蚕业 2009(02)
    • [7].公交驾驶员违规间隔时间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9(06)
    • [8].病原型别对手足口病患儿发病至确诊间隔时间的影响分析[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5(04)
    • [9].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折返间隔时间研究[J].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15(09)
    • [10].逐步延长压迫间隔时间更换体位法预防压疮效果观察[J]. 全科护理 2013(14)
    • [11].关于微差爆破合理间隔时间的实践研究[J]. 云南冶金 2010(02)
    • [12].品管圈活动在缩短连台手术间隔时间中的效果评价[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6(01)
    • [13].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的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4(12)
    • [14].基于最大熵理论的洪水间隔时间分析[J]. 水力发电学报 2013(01)
    • [15].压电式喷油器两次喷射间隔时间分析及影响[J]. 兵工学报 2011(08)
    • [16].无间隔时间的2次血压测量结果分析[J]. 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0(05)
    • [17].城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中的绿灯间隔时间问题[J]. 城市交通 2010(05)
    • [18].不同换药间隔时间对清创缝合术后患者伤口愈合的影响[J].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06)
    • [19].手术室上班至首台手术开始间隔时间与连台间隔时间的调查分析[J]. 中国护理管理 2013(08)
    • [20].血清和腹水采集间隔时间对腹水鉴别诊断的影响[J]. 实用医技杂志 2008(30)
    • [21].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停机间隔时间分析[J]. 科技视界 2018(03)
    • [22].平面信号交叉口绿灯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研究[J]. 交通科技 2013(06)
    • [23].基于闭塞时间模型的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研究[J]. 机车电传动 2016(05)
    • [24].拐点有三种,间隔时间可能十多年[J]. 环境经济 2015(09)
    • [25].分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间隔时间对老年患者肾功能的影响[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7(07)
    • [26].集装箱班轮发船间隔时间动态博弈模型及其应用——以应对“天天马士基”为例[J].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12(04)
    • [27].信号控制交叉口绿灯间隔时间计算方法[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1(03)
    • [28].老年不同年龄段每次鼻饲量及间隔时间的探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0(09)
    • [29].业余少儿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J]. 尚舞 2009(03)
    • [30].喉癌切除术后不同鼻饲量和间隔时间的比较[J]. 科技风 2014(21)

    标签:;  ;  ;  ;  ;  ;  ;  ;  

    死后间隔时间推断的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