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子萌发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玉米种子萌发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论文摘要

种子萌发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早期阶段,是其个体发育中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一发育过程是一系列基因表达的综合体现,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代谢反应和诸多信号分子的传导。对这一过程的分子机制的探讨,一直是现代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蛋白质组学的出现和发展,为研究种子萌发机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目前种子萌发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拟南芥、水稻等少数测序的模式植物上,作为重要的遗传学模式植物的玉米在此方面的研究还缺少相关报道。开展玉米(Zea Mays)种子萌发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工作,不仅对探讨玉米(Zea Mays)萌发的机理,完善种子生物学研究,解决林木种子萌发难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深入理解复杂基因组植物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及指导其育种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另外,为没有完成或根本未进行基因组测序的重要生物进行前瞻性蛋白质组研究,进而推动其基因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经验。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采取基于2-DE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质谱鉴定的经典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胚和胚乳的蛋白质变化分别进行分析。在胚中鉴定到96个萌发中发生变化的蛋白质点,胚乳中鉴定到33个。对此分析,得到的结论是:胚的吸水对于种子的萌发是第一事件,静态的玉米种子在众多细胞发生吸胀作用后,其蛋白质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同功能蛋白质的变化模式,可以反映玉米种子不同组织在萌发过程中的生化反应和代谢过程的特点;玉米种子萌发,蛋白质水平上的变化先于转录水平上的变化,而且胚的蛋白质变化模式与胚乳中存储产物的分解没有关系;胚中贮藏蛋白的降解和胚乳中的贮藏蛋白的降解具有不同的变化模式,胚中的蛋白质组的变化可能早于胚乳中的蛋白质组变化;0h到24h的快速吸水期、24h到42h的种子萌发期、48h到60h的胚根伸长后期,这3个阶段是种子萌发的关键时期。我们推测了,LEA(胚胎发生晚期丰富)蛋白在萌发前期的降解对激活干种子的新陈代谢具有重要的作用,消除种子中的ABA(脱落酸)影响是萌发中的重要事件。通过此项研究,使我们了解了玉米种子的不同组织细胞在萌发过程中的蛋白变化情况,揭示了它们在萌发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和相互间作用的分子机制。2.基于第一方面的研究结果,我们采用经典蛋白质组学的方法,探讨了在萌发过程中不同程度的NaCl胁迫对玉米种子胚和胚乳蛋白质变化的影响。根据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对玉米种子萌发抑制程度,确定玉米种子萌发NaCl的伤害阈值和存活阈值分别为0.1 mol/L、0.2 mol/L,分别用此浓度处理玉米种子。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NaCl胁迫下种子贮存物质活化的延迟和能量代谢的紊乱是抑制种子萌发的主要原因;NaCl胁迫引起的生理干旱和离子毒害,导致许多保护蛋白和相关蛋白的表达,并参与大规模的防御代谢途径,但这些途径只在低盐浓度下(NaCl伤害阈值以下)起作用,在高盐浓度(NaCl存活阈值)这些途径也受到伤害;NaCl对种胚的蛋白质影响比胚乳大。此项研究使我们从时空变化的角度,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盐胁迫的对玉米种子萌发伤害机制及其对盐胁迫的适应机制。3.为了更好的理解可逆蛋白磷酸化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我们研究了萌发的玉米种子胚的磷酸化蛋白质组。通过强阳离子柱结合鸟枪法共鉴定了776个蛋白质,其中包括39个磷酸激酶,16个磷酸酯酶以及含有36个体内磷酸化位点的33个磷酸化蛋白质。除了先前报道的HSP22磷酸化位点外,本试验所鉴定的其它磷酸化位点均未见文献报道。通过QRT-PCR测定,发现在种子萌发期间15个激酶基因的转录是明显上调的,萌发后4个磷酸酶基因转录是上调的。这些结果表明在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可逆蛋白质磷酸化及其所调控的复杂网络系统被激活。而且在所鉴定的磷酸化蛋白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作为重要的生物学元件在此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例如DNA修复、基因转录、RNA剪接、蛋白质翻译等。这充分说明蛋白质磷酸化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我们所知,本试验是首次在单子叶植物中进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为进一步揭示种子萌发及苗期发育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蛋白质组学及其研究方法
  • 1.1.1 蛋白质组学产生的背景及相关概念
  • 1.1.2 目前国内外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策略与范畴
  • 1.1.3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技术
  • 1.1.4 蛋白质组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及其在植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 1.2.1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的概念
  • 1.2.2 磷酸化蛋白质的检测
  • 1.2.3 蛋白质磷酸化位点的分析
  • 1.2.4 蛋白质磷酸化的定量分析
  • 1.2.5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在植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 1.3 植物种子萌发的分子生物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
  • 1.3.1 植物种子萌发的概念及过程
  • 1.3.2 植物种子萌发的因素
  • 1.3.3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种子萌发研究中的应用
  • 1.3.4 植物种子萌发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展望
  • 1.4 植物耐盐性分子生物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
  • 1.4.1 植物耐盐性分子生物学研究
  • 1.4.2 植物耐盐性蛋白质组学研究
  • 1.5 蛋白质组学在玉米研究中的应用
  • 1.5.1 玉米不同组织或细胞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1.5.2 玉米逆境胁迫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
  • 1.5.3 展望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胚和胚乳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 引言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萌发过程中玉米种子胚、胚乳蛋白质变化的2-DE分析
  • 2.2.2 变化点的蛋白质鉴定
  • 2.2.3 玉米种子不同组织中蛋白质变化分析
  • 2.2.4 种子贮藏物质的动员
  • 2.2.5 参与逆境保护和调节蛋白
  • 2.2.6 参与蛋白质合成、折叠和稳定的蛋白质
  • 2.2.7 光合固碳作用相关的蛋白
  • 2.2.8 氨基酸代谢、核酸代谢及其它蛋白
  • 2.3 讨论
  • 2.3.1 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不同组织的蛋白质组比较
  • 2.3.2 玉米种子萌发不同阶段的蛋白质组比较
  • 2.3.3 保护相关的蛋白质的变化
  • 2.3.4 萌发后幼苗生长的筹备
  • 2.4 本章小结
  • 3 NaCl胁迫下玉米胚和胚乳萌发过程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 引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NaCl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2 NaCl胁迫下萌发玉米种子胚、胚乳蛋白质变化的2-DE的分析
  • 3.2.3 NaCl胁迫对所鉴定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NaCl胁迫对贮藏产物动员的影响
  • 3.3.2 盐胁迫下的保护蛋白及其防御路径的分析
  • 3.3.3 参与蛋白质合成、折叠和稳定的蛋白质
  • 3.3.4 光合固碳作用相关的蛋白
  • 3.4 本章小结
  • 4 萌发玉米种子胚磷酸化蛋白质组分析
  • 引言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分析
  • 4.2.1 鸟枪法MS鉴定的数据
  • 4.2.2 种子萌发期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4.2.3 磷酸化蛋白质鉴定
  • 4.2.4 所鉴定蛋白质的功能分析
  • 4.3 讨论
  • 4.3.1 参与DNA修复和整合途径的蛋白质
  • 4.3.2 转录相关蛋白
  • 4.3.3 RNA剪接相关蛋白
  • 4.3.4 与蛋白质翻译相关的蛋白
  • 4.3.5 蛋白质分子伴侣
  • 4.3.6 在种子萌发中钙调级联的重要作用
  • 4.3.7 细胞分裂相关激酶
  • 4.3.8 代谢途径有关的蛋白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玉米种子萌发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