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晶型羟基氧化铁(FeOOH)的形成及其吸附去除Cr(VI)的作用

不同晶型羟基氧化铁(FeOOH)的形成及其吸附去除Cr(VI)的作用

论文摘要

重金属铬污染主要来源于采矿、电镀、颜料、皮革等工业废水和垃圾渗滤液等,含Cr(Ⅲ)和Cr(Ⅵ)的排泄废水易引起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铬污染。其中,Cr(Ⅵ)毒性极强,对人体有致畸致癌作用。目前,利用生物和矿物材料(铝硅酸盐矿物、碳酸盐矿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等)去除重金属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羟基氧化铁(FeOOH)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沉积物和矿山废水等自然环境中,通常以针铁矿(α-FeOOH)、纤铁矿(γ-FeOOH)和四方纤铁矿(β-FeOOH)等多种同质多像体形式存在,它们可通过沉淀、离子交换和吸附等作用,有效去除环境介质中的污染金属。羟基氧化铁因具有较稳定的化学性质,较高的比表面积和细微的颗粒结构,作为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吸附材料倍受关注。但不同因素作用下形成的FeOOH产物矿相、结构性质的差异,及其对环境功能的影响,却少有报道。为此,本论文系统研究了不同合成途径(水解中和、化学氧化、生物氧化和凝胶网格作用)和不同影响因素(反应铁盐、pH、温度、离子、生物氧化和有机大分子固定等)作用下羟基氧化铁的制备,并对其结构性质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它们对水中重金属Cr(Ⅵ)的吸附去除效果,重点探讨了四方纤铁矿的生物合成及其对Cr(Ⅵ)的去除效能与作用机理,为环境材料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化学水解中和合成FeOOH时,pH8条件下,所有Fe(Ⅲ)溶液水解产物均为二线水铁矿(Fe5HOB·4H2O);随着pH升高,Fe5HO8·4H2O会向α-FeOOH相转化;Cl-、NO3-离子的存在分别有利于β-FeOOH、α-FeOOH的形成;SO42-会阻碍Fe5·HO8·4H2O向a-FeOOH相转化。在Fe2+作用下,会促进Fe5HO8·4H2O向α-FeOOH相转化。加热陈化可促进Fe5HO8·4H2O转化为α-FeOOH,且有利于良好结晶α-FeOOH的形成;但pH<5,富含Cl-的铁盐溶液加热水解有利于β-FeOOH的生成。四方纤铁矿A1、A2和针铁矿Gl、G4的合成条件和产物颗粒形貌结构,使其表现出更为优越的吸附Cr(Ⅵ)的界面特性,对Cr(Ⅵ)的最大吸附量可达到24-27mg g-1,是一种较好的环境吸附材料。亚铁空气氧化合成FeOOH时,不同反应pH下,形成的铁矿物产物分别为γ-FeOOH(pH6.7)、γ-FeOOH和α-FeOOH的混合相(pH为6.7和7.0)、α-FeOOH(pH为8.5、11和12),它们均由“短棒”状细小颗粒组成。(NH4)2Fe(SO4)2反应溶液(pH6.7-4.0)中形成的沉淀物以纤铁矿为主要矿相,H2PO<sup>-的加入会抑制纤铁矿的形成,而获得水铁矿产物,不同矿相铁矿物的颗粒形貌极相似,皆由直径约为20nm球形颗粒组成,且颗粒间易团聚。FeSO4反应溶液(pH4.0)中形成的沉淀物以针铁矿为主要矿相,A.ferrooxidans细胞的加入可促进Fe2+氧化,但对产物矿相和形貌不会产生影响,皆由易团聚的球形颗粒(直径约为20nm)组成。于室温下静置70天,γ-FeOOH样品Lep(~pH6.7)未发生矿相转化,只是其结晶度在静置70天后较30天明显要好。同样条件下,负载Cr(Ⅵ)的铁矿物样品Lep(pH6.7)和Gth(pH8.5)溶液中Cr(Ⅵ)的释放量间的关系为γ-FeOOH(pH7.0)<γ-FeOOH(pH5.5)<α-FeOOH(pH7.O)<α-FeOOH(pH5.5),对应值分别为7.2、8.2、8.7和9.6 mg g-1;70天后,溶液中Cr()的释放率依次为17.9、15.7、31.1和15.3%,α-FeOOH(pH7.0)溶中的Cr(Ⅵ)释放率约是另三者的2倍。显然,针铁矿样品Gth(pH8.5)在溶液pH7.0条件下,与Cr(Ⅵ)的结合能力较其在pH5.5时和纤铁矿样品Lep(pH6.7)要差得多。室温下,FeCl2溶液在Cl-驯化A.ferrooxidans氧化作用下可形成表面粗糙的“纺锤形"四方纤铁矿颗粒,长约200nm、长宽比5;化学结构式为Fe8O8(OH)7.1(Cl)0.9,其中Fe/Cl的摩尔比为8.93;比表面积为100 m2g-1。不同Cl-/SO42-摩尔比对形成铁矿物的影响为:很少量SO42-就会抑制四方纤铁矿形成,即使溶液中含约10%的SO42-时,铁矿物仍以施氏矿物为主要矿相;但较高Cl-浓度对所生成施氏矿物颗粒形貌及大小会产生明显影响。所有含SO42-反应中形成的沉淀物中施氏矿物相的理论化学计量表达式均可表示为Fe8O8(OH)8-2x(SO4)x,其中1.09≤x≤1.79,其对应Fe/S摩尔比范围为4.3-8。FeCl2溶液经Cl-驯化A.ferrooxidans氧化形成铁沉淀物过程中,在反应1-10d内,产物均为四方纤铁矿,反应产物3d后的结晶度明显比1d时要好。生物β-FeOOH样品BiO-Aka用于去除污染水体中的Cr(Ⅵ),比化学方法所制备FeOOH的去除效果有明显优势。该生物四方纤铁矿在pH3-12条件下均不会发生溶解现象,且在较宽的pH范围(pH3-8)内对Cr(Ⅵ)的去除效果较好。生物四方纤铁矿对Cr(Ⅵ)的吸附容量在pH5.5和pH7.0条件下分别约为58.5 mg g-1和42.2 mg g-1,约是化学法合成FeOOH中吸附效果(吸附容量约为26 mg g-1)较好的四方纤铁矿A1和针铁矿G4的2倍或1.5倍。该矿物与Cr(Ⅵ)的作用机理主要为配位络合作用,随时间变化,反应符合Lagergren二级速度方程。用凝胶网格沉淀法,即明胶含量为12%,且铁盐浓度为0.6M时,可制备颗粒分散、大小均一的纳米结晶针铁矿微粒,其为短棒状形,轴长约110nm,直径平均约35nm。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不同晶型羟基氧化铁(FeOOH)的形成及其对重金属Cr(Ⅵ)的吸附作用(文献综述)
  • 摘要
  • 1 羟基氧化铁的特性
  • 2 羟基氧化铁的化学制备及影响因素
  • 2.1 反应铁盐和沉淀剂的种类
  • 2.2 反应物浓度和反应条件
  • 2.3 阴离子和阳离子调节剂
  • 2.4 小分子无机盐和大分子有机聚合物
  • 3 生物矿化作用与羟基氧化铁环境矿物材料的形成
  • 4 凝胶网格沉淀法与羟基氧化铁纳米微粒的合成
  • 5 羟基氧化铁对重金属铬的吸附作用研究
  • 5.1 水体重金属铬污染危害及治理技术
  • 5.2 羟基氧化铁与重金属间的相互作用模式
  • 5.3 不同晶型羟基氧化铁对重金属铬的吸附作用研究
  • 6 研究目的、技术路线和内容
  • 6.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6.2 技术路线
  • 6.3 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Fe(Ⅲ)水解中和形成羟基氧化铁及其吸附去除Cr(Ⅵ)的作用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化学试剂
  • 1.2 羟基氧化铁的制备
  • 1.3 样品的表征与分析方法
  • 1.4 针铁矿和四方纤铁矿对Cr(Ⅵ)的吸附试验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不同因素作用下制备羟基氧化铁的结构表征
  • 2.2 不同条件下制备针铁矿和四方纤铁矿的结构性质
  • 2.3 针铁矿和四方纤铁矿对Cr(Ⅵ)的吸附效果
  • 2.4 针铁矿和四方纤铁矿对Cr(Ⅵ)的等温吸附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Fe(Ⅱ)化学氧化形成羟基氧化铁及其对Cr(Ⅵ)固持的稳定性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化学试剂与材料
  • 1.2 羟基氧化铁的制备
  • 1.2.1 不同反应pH条件下羟基氧化铁的制备
  • 2PO4-作用下羟基氧化铁的制备'>1.2.2 H2PO4-作用下羟基氧化铁的制备
  • 1.2.3 A.ferrooxidans 细胞作用下羟基氧化铁的制备
  • 1.3 样品的表征与分析方法
  • 1.4 纤铁矿的矿相稳定性试验
  • 1.5 铁矿和针铁矿对Cr(Ⅵ)固持的稳定性试验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不同反应pH条件下形成羟基氧化铁的结构表征与分析
  • 2PO4-作用下铁沉淀的形成及结构表征'>2.2 H2PO4-作用下铁沉淀的形成及结构表征
  • 2.2.1 沉淀形成过程中反应溶液pH变化
  • 2.2.2 沉淀产物的结构表征
  • 2.3 A.ferrooxidans细胞作用下铁沉淀的形成与结构表征
  • 2+变化'>2.3.1 沉淀形成过程中反应溶液Fe2+变化
  • 2.3.2 沉淀产物的结构表征
  • 2.4 纤铁矿在静置过程中的矿相稳定性
  • 2.4.1 溶液pH值变化
  • 2.4.2 矿相变化
  • 2.5 纤铁矿和针铁矿对Cr(Ⅵ)固持的稳定性
  • 2.5.1 Cr(Ⅵ)释放过程中溶液pH值的变化
  • 2.5.2 Cr(Ⅵ)释放量和释放率随时间的变化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Fe(Ⅱ)生物氧化形成羟基氧化铁及成因分析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微生物与接种物
  • -浓度对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影响试验'>1.2 不同Cl-浓度对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影响试验
  • 1.3 氯离子驯化前、后氧化亚铁硫杆菌的活性与TEM形貌比较试验
  • 1.4 氧化亚铁硫杆菌细胞的制备
  • 1.5 羟基氧化铁四方纤铁矿的形成试验
  • -/SO42-摩尔比对四方纤铁矿和施氏矿物形成的影响试验'>1.6 不同Cl-/SO42-摩尔比对四方纤铁矿和施氏矿物形成的影响试验
  • 1.7 四方纤铁矿形成过程中产物矿相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试验
  • 1.8 形成沉淀物的结构表征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氧化亚铁硫杆菌培养过程中氯离子对其活性的影响
  • 2.2 氯离子驯化前、后氧化亚铁硫杆菌的活性和TEM形貌
  • 2.3 四方纤铁矿的形成与表征
  • 2+浓度和Fe2+氧化率的变化'>2.3.1 矿物形成过程中溶液pH、ORP、Fe2+浓度和Fe2+氧化率的变化
  • 2.3.2 矿物沉淀的结构表征与分析
  • -/SO42-摩尔比下四方纤铁矿和施氏矿物的形成与表征'>2.4 不同Cl-/SO42-摩尔比下四方纤铁矿和施氏矿物的形成与表征
  • 2+氧化率的变化'>2.4.1 矿物形成过程中溶液pH、ORP及Fe2+氧化率的变化
  • 2.4.2 矿物沉淀的结构表征与分析
  • 2.5 四方纤铁矿形成过程中产物矿相随反应时间的变化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生物形成四方纤铁矿对Cr(Ⅵ)的吸附作用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羟基氧化铁对Cr(Ⅵ)的去除效果比较试验
  • 1.2 不同pH下生物四方纤铁的溶解性试验
  • 1.3 不同pH对生物四方纤铁矿吸附Cr(Ⅵ)的影响试验
  • 1.4 生物四方纤铁矿对Cr(Ⅵ)的等温吸附试验
  • 1.5 生物四方纤铁矿对Cr(Ⅵ)的动力学吸附试验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羟基氧化铁对水体中Cr(Ⅵ)去除效果
  • 2.2 pH对生物四方纤铁矿吸附Cr(Ⅵ)的影响
  • 2.3 生物四方纤铁矿对Cr(Ⅵ)的等温吸附
  • 2.4 生物四方纤铁矿对Cr(Ⅵ)的动力学吸附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凝胶网格沉淀法制备针铁矿纳米微粒及其反应条件分析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化学试剂
  • 1.2 样品的制备
  • 1.3 样品的表征与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铁离子浓度与明胶含量的选择
  • 2.2 不同明胶含量与不同铁盐浓度对产物结晶度的影响
  • 2.3 样品的IR谱图及表面官能团
  • 2.4 样品颗粒的FE-SEM形貌及凝胶网格作用机理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发表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不同晶型羟基氧化铁(FeOOH)的形成及其吸附去除Cr(VI)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