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患者化疗效果的综合评估 ——临床、影像、病理对照研究

骨肉瘤患者化疗效果的综合评估 ——临床、影像、病理对照研究

论文摘要

背景:骨肉瘤是来源于间叶组织最常见的儿童及青少年原发恶性骨肿瘤。30年前,骨肉瘤采用单纯手术治疗,大部分病人在1年内死亡,5年生存率不足20%。采用联合化疗以及手术的综合治疗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60-70%。化疗成为提高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但是在联合化疗的引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骨肉瘤患者的生存率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就诊时没有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在60-70%,即仍有30-40%的患者对目前的化疗不敏感,就诊时就存在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仅有20%左右。如何早期区分出这些高危患者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焦点。目的:通过分析骨肉瘤患者临床、影像、病理等特点,找出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从而早期区分出高危患者,给予特殊的治疗。方法:研究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间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的72例原发初治无转移的四肢成骨肉瘤患者。对他们进行了术前化疗+手术切除+术后化疗的标准治疗。所有切除标本进行坏死率分析。术后继续对患者进行化疗并进行随访。对临床、影像、病理三方面的多个因素进行观测。观察的临床项目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型、疾病部位、就诊时关节活动度、是否存在骨折、化疗前后的碱性磷酸酶水平、乳酸脱氢酶的水平、血沉、化疗后疼痛是否减轻、关节活动是否改善、皮温是否降低、顺铂的注入方式共16项指标。观察的影像学项目包括:X线判断:病变成溶骨改变,化疗后边界是否清晰,骨外钙化是否增加。MRI判断:瘤周水肿是否减少,骨内T1、T2信号变化,骨外T1、T2信号变化,肿瘤化疗前的体积,化疗前后肿瘤的体积变化。共10项影像学指标。观察的病理学项目包括:肿瘤亚型和肿瘤坏死率。将上述临床、影像、病理因素与肿瘤坏死率和患者预后相比较。通过统计学方法找出相关的预后因素。先应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得出各因素与肿瘤坏死率的关系,再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各因素与肿瘤坏死率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并应用log-rank检验判断各个因素与患者生存率的关系;再应用cox多因素生存分析筛选出与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男性患者、化疗后肿瘤体积变小、肿瘤边界变清晰、骨外T2信号增强提示肿瘤坏死率高(P<0.05);多因素分析:化疗后体积变小,提示肿瘤坏死率高(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化疗后碱性磷酸酶水平正常,骨外T2信号增高,肿瘤坏死率高,提示患者的生存率较高(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肿瘤坏死率高的患者生存率高(P<0.05)。结论:肿瘤坏死率高则患者的预后较好,通过临床、影像等多项指标综合判断,可以间接预测肿瘤坏死率,推测患者的预后。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综述 骨肉瘤的诊断治疗进展与治疗策略
  • 背景
  • 一、骨肉瘤诊断治疗的历史和现状
  • 二、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 三、 高危骨肉瘤患者的治疗进展
  • 论文正文
  • 研究对象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主要英文缩略语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骨肉瘤患者化疗效果的综合评估 ——临床、影像、病理对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