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言论侵害人格权问题研究

网络言论侵害人格权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人格权,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人格权的内容包括名誉、隐私、姓名、肖像等等诸多具体人格权,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容也在不断扩张。在人格权概念的发展过程中,围绕人格权是否应该法定化,形成了“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使人格利益受到侵害的可能性日益增大,而人类对自我人格的保护意识亦同时增强,从世界范围看,保护人格利益、制订人格权法已经成为各国法律所共同面临的任务。人格权的法定化在理论上有依据,也是时代的要求;通过宪法规范来确认人格权,通过民法规范来保护人格权,从而建立完备的人格权制度,可以更好的保护人格权。互联网的低成本和少限制,使得网络逐步取代传统的报纸、电台和电视,成为人们交流信息的最重要的平台。在网络言论中我们不但能找到正当的见解,同时,由于缺乏法律的拘束,也看到了攻击、谩骂、诋毁、诽谤或侮辱等各种形式的损害他人人格权的行为。网络言论侵害人格权与以传统方式侵害人格权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网络作为一种新科技的产物有其自身的运作特征,使得网络言论侵害人格权呈现出有别与传统侵权的特点。网络言论侵害人格权的侵权主体包括网络用户、也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中的网络内容提供者(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s)和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Internet PresenceProvider)。网络言论侵害人格权行为的归责原则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即如果网络言论发布者、转载者、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在言论的发布、转载或为发布、转载提供平台服务时未象一个合理的、谨慎的人那样尽到了注意义务,那么他就是有过错的,就应承担侵权责任。网络言论侵害人格权行为的受害人因加害人的行为而受到的合法利益的损害不仅有精神上的还有财产上的,而且随着人格权的商品化,财产性损害的范围在扩大。网络言论侵害人格权案件的受害者只要证明其所受的损害与网络言论之间存在联系的可能性就达到了证明的目的,而证明不存在这种联系的责任由发布言论者承担,如其不能证明受害者所受的损害与网络言论之间不存在联系,则因果关系成立。网络言论侵害人格权的侵权主体不但可以一般侵权行为的抗辩理由进行抗辩,还可以言论的真实性、受害人系公众人物及正当评论等特殊抗辩理由进行抗辩。网络言论侵害人格权的主要救济方式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这些方式因案情的不同既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为了给予受害者更完全的救济,在发挥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更好的保护人格权,必须在立法上进一步具体人格权体系,确立一般人格权规定、正确界定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的责任、解决网络侵害人格权的诉讼管辖权问题、平衡人格权与其他权利的冲突、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等,同时辅之以相应的技术手段控制和政策引导。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人格权与网络言论
  • 第一节 人格权的源起与发展
  • 一、人格与人格权概念的产生
  • 二、人格权的发展
  • 第二节 人格权的法定化
  • 一、人格权法定化的理论依据
  • 二、人格权法定化的现实意义
  • 三、人格权法定化的途径
  • 第三节 网络言论对人格权的侵害
  • 一、网络言论的定义
  • 二、网络言论侵害人格权的特点
  • 三、网络言论侵害人格权的表现形式
  • 第二章 网络言论侵害人格权侵权主体界定及归责原则
  • 第一节 网络言论侵害人格权侵权主体的界定
  • 一、网络言论侵害人格权侵权主体的界定依据
  • 二、网络用户
  • 三、网络服务提供者
  • 第三节 归责原则
  • 一、归责原则的一般理论
  • 二、网络言论侵害人格权行为的归责原则
  • 第三章 网络言论侵害人格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 第一节 过错
  • 一、过错的概念
  • 二、网络言论侵害人格权行为中的过错
  • 第二节 损害事实
  • 一、损害的概念及特征
  • 二、网络言论侵害人格权行为中的损害
  • 第三节 因果关系
  • 一、因果关系的一般理论
  • 二、网络言论侵害人格权行为中的因果关系的认定
  • 第四节 违法性
  • 一、违法性的定义及有关学说
  • 二、网络侵害人格权行为中的违法性
  • 第四章 网络言论侵害人格权的抗辩事由
  • 第一节 一般侵权行为的抗辩事由
  • 一、受害人同意的要件
  • 二、受害人过错的判断
  • 第二节 网络言论侵害人格权的特殊抗辩理由
  • 一、真实性抗辩
  • 二、公众人物抗辩
  • 三、正当评论抗辩
  • 第五章 网络言论侵害人格权的救济及立法完善
  • 第一节 网络言论侵害人格权的主要救济方式
  • 一、停止侵害
  • 二、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 三、赔礼道歉
  • 四、赔偿损失
  • 第二节 网络言论侵害人格权救济的立法完善
  • 一、完善人格权体系
  • 二、强化"一般人格权"规定
  • 三、正确界定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的责任
  • 四、平衡人格权与其他权利的冲突
  • 五、解决网络侵害人格权的诉讼管辖权问题
  • 六、健全精神损害赔偿制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的贡献与使命[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商事人格权的法律位置[J]. 社会科学战线 2019(12)
    • [3].人格权立法焦点问题争论与立法建构——兼评《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三审稿)》[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9(06)
    • [4].公私法对自然人人格权的协调保护[J]. 社会科学家 2019(10)
    • [5].论人格权的定义[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6].人格权法定的宪法之维与民法典编纂[J]. 浙江社会科学 2020(02)
    • [7].人格权编草案:让民法典闪耀“人”的光芒[J]. 中国人大 2020(03)
    • [8].人格权立法的进步与局限——评《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三审稿)》[J]. 社会科学文摘 2020(02)
    • [9].大数据时代民法典人格权编对个人信息的定位与保护[J]. 人民论坛 2020(09)
    • [10].民法典人格权编的重要社会价值[J]. 浙江人大 2020(07)
    • [11].民法典人格权编的亮点与创新[J]. 中国法学 2020(04)
    • [12].自然人人格权中财产价值的三个维度[J]. 河北企业 2020(07)
    • [13].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立法的创新发展[J]. 法商研究 2020(04)
    • [14].浅论人格权独立成编的必要性[J]. 法制博览 2020(21)
    • [15].民法典人格权编的亮点与创见[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0(04)
    • [16].《民法典(人格权编)》一般规定的体系构建[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5)
    • [17].民法典中人格权为何被“特别关注”?[J].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20(07)
    • [18].浅析人格与人格权[J]. 法制博览 2018(36)
    • [19].民法典规定人格权法重大争论的理性分析[J]. 科技风 2019(05)
    • [20].论人格权的法定性与开放性[J]. 经贸法律评论 2018(01)
    • [21].抽象人格权的理论解构与立法抉择[J]. 法律适用 2019(03)
    • [22].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的亮点及完善[J]. 中国法律评论 2019(01)
    • [23].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逻辑结构的特点与问题[J]. 东方法学 2019(02)
    • [24].浅议国内外人格权及其保护制度对比[J]. 法制博览 2019(11)
    • [25].法人的人格权研究(上)——法人为何享有人格权[J]. 学术论坛 2019(02)
    • [26].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评议[J]. 社会科学文摘 2019(04)
    • [27].论声音权在人格权编中的确立[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3)
    • [28].论网络人格权的法律保护[J]. 法制与经济 2019(04)
    • [29].论商事人格权的转让[J]. 法制与社会 2019(18)
    • [30].人格权商品化的法律依据[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19(05)

    标签:;  ;  ;  ;  

    网络言论侵害人格权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