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柜在机械类专业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展示柜在机械类专业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一、陈列展柜在机械类专业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贵媛[1](2021)在《儿童博物馆对提升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及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世纪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不再仅以收藏和研究展品作为主要目的,社会教育职能地位逐步提升的同时,儿童博物馆应运而生。美国博物馆协会将其定义为“引发儿童好奇心、学习能动性,通过展览展示和教育活动来满足儿童的兴趣和要求,并完全以儿童为中心的体验式博物馆。”在我国,虽然儿童博物馆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但仍然在瓶颈期徘徊。在儿童博物馆中,艺术教育虽作为主要教育科目,也仅得到较少的关注。研究表明,在我国多种类型的艺术教育方式中,儿童博物馆中的艺术教育相比其他教育形式更符合儿童年龄与心理活动的发展。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儿童博物馆中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问题,以我国儿童博物馆中3—12岁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状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展开调查。其一,针对儿童博物馆在儿童艺术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行多角度分析,进而发现问题;其二,将儿童博物馆作为研究教育发展的媒介和载体,对国内艺术教育部分提出改进优化策略。本文目的在于完善及推广更适合我国儿童的艺术教育,发挥儿童博物馆的重要积极作用。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绪论部分阐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现状、思路及方法;第一章,对儿童艺术教育和儿童博物馆进行概念界定与发展状况分析,为后续研究做出理论铺垫;第二章,归纳儿童博物馆中艺术教育部分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做出总结;第三章,对国内儿童博物馆艺术教育的问题进行分类探讨,展开策略研究,提出相应改善之策;第四章,将前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升华,提炼出儿童博物馆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六大作用,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就本研究做出前瞻性思考和趋势预判。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最终针对儿童博物馆中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做出以下归纳总结:一、提供开放的艺术空间;二、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三、全面发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美育方式;四、提升自主“问题学习法”;五、培养独立人格意识;六、改善家庭教育观念及环境。现阶段,就我国儿童艺术教育发展而言,优质全面的艺术教育更符合国家发展与儿童心理的需求。儿童博物馆将逐步融合各类型科技手段,为儿童建立艺术与科技的共同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杨昆昆[2](2021)在《产出导向下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研究 ——以D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师范类专业认证明确提出产出导向理念作为其三大理念之一,落实到教师培养中指的是培养目标的产出、毕业要求的产出和课程目标的产出,课程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支撑着毕业要求的实现,而毕业要求又支撑着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目标支撑着学生发展,需定期对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以检验课程设计及实施是否合理。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基于产出导向理念改革传统高师院校课程评价势在必行。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选取D大学的教师教育必修课为例,教师教育必修课是所有师范生的必修课,为各专业的认证提供材料支撑,并在专业认证标准颁布之后依据产出导向理念进行了改革。通过对收集到的个案类文本资料进行分析和访谈教育管理者、教师教育者和学生,分析D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动因,探讨D大学教师教育课程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上是如何依据产出导向理念进行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以及存在哪些问题,并对其成效与问题进行因素分析,最后,从观念层面、行动层面和条件保障层面为D大学以及其它高师院校课程评价的进一步改革提出建议。研究发现:以往D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存在着主体不全、内容欠缺、方法单一,结果被“搁置”等问题;产出导向理念要求对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涵盖课程评价的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产出导向下D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在主体上增加了学生,内容上增加了课程设计合理性和课程目标达成度,方法上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结果上要求教师撰写并分析课程目标达成度报告。产出导向下D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改革取得了成效,如评价主体多元化、内容全面化、方法多样化以及结果用于持续改进,最大的成效是课程大纲的重新制定和课程目标达成度报告的撰写;但也存在着评价主体参与不均衡、内容选择不全面、方法使用不明确、结果未完全用于持续改进的问题。高师院校领导者的支持、教师教育者的努力、学生的参与和外部促进与保障机制促进了D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评价的改革;而教师教育者的意愿与能力、学生的参与途径与能力、产出导向理念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评价工具与机制存在问题阻碍了改革的进程。因此,要推动教师教育课程评价的进一步改革,在观念层面,教育管理者、教师教育者和学生要基于产出导向理念重构新观念;在行动层面,要基于产出导向落实行动改革;在条件保障层面,高师院校要提供内部保障机制,认证标准和产出导向理念要提供外部保障机制,内部和外部双重保障推动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评价的进一步改革。

李永湘,何晓芬,丁学凤,范晓杰[3](2021)在《机械原理课程实验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适应新工科建设和OBE教学改革要求,对机械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完善教学内容,改革了机构认知实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和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测定实验,用机构创新设计实验代替了原来的回转构件的动平衡实验。将手工操作与软件建模仿真相结合,引入学科竞赛作品创作模式,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实验室和工程实训中心教学条件和设备能力,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机构设计、画图建模和加工制造等能力,教学实践证明所做实验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志明[5](2020)在《工科类高职院校实训楼一体化设计平面布局研究 ——以东海学院实训楼项目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工科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迅速发展,发展重心已经由规模的扩张转向教育内涵的发展。新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育模式由于其打破传统教育模式长期以来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壁垒,为越来越多的工科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所接受。实训楼作为工科类高职院校最主要的实训教学场所,教育模式的更新必然会对实训楼建筑的平面布局和功能组织产生相应的影响,相较于丰富的针对新型教育模式的研究,针对在新型教育模式下实训楼的一体化设计的研究就显得尤为不足。鉴于此背景下,本文以“理论-实践一体化”教育模式为切入点,以工科类高职院校实训楼为研究对象,从一体化实训空间的平面布局和实训楼内部功能空间组合两个方面来研究实训楼的一体化设计的功能布局方式。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分析实训建筑的类型、工科类涉及的专业以及在应对“理论-实践一体化”教育模式下实训楼建筑内部的功能空间特性以及一体化实训空间的功能组成要素。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和归纳分析方法,根据所涉及实训门类的不同,将实训空间分为大中小三类,以每一类实训空间涉及到的设备尺寸为依据,来分析实训空间的空间尺度以及实训空间中组成单元要素的布局方式,并根据不同的单元布局形式将实训空间内部功能要素进行重组,得出每一类实训空间的一体化平面布局方式。同时,通过前文对一体化实训楼内部功能空间特性的分析,得出实训楼内部功能空间组合存在空间尺寸多样化和功能空间环境要求多样化这两个问题,并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相应的功能空间组合策略。基于以上的研究,将工科类实训楼一体化设计策略应用到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楼的一体化设计中,并加以说明。全文约8.4万字,图114幅,表43个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6](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赵君香[7](2019)在《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视觉信息的有效传播在博物馆中的重要性日趋凸显。近些年,随着我国博物馆建设数量不断增加,博物馆传播能力的提升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博物馆如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新媒体应用拓展传播途径,博物馆如何通过视觉信息的传播提高传播效率,取得传播效果,博物馆如何通过有效策略提高受众的视觉素养和审美能力等等问题都有待于深入研究。本研究以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为研究对象,汲取近年来视觉信息传播和文化研究理论成果,主要基于马莱兹克传播场模式和受众中心论,试图建构博物馆视觉场,探索视觉信息的传播规律。基本路径是以视觉元素组成、特征、编码解码方式、视觉信息传播模式为突破口,概括博物馆视觉场的实体与虚拟、现象与表征、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性,考察视觉场的影响因素,提出如何通过建构视觉场提升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效果。视觉场是文化结构、视觉主体与受众发生互渗、互动的场域,由物质、活动和虚拟三种形态组成。社会环境以及受众心理空间同样构成博物馆视觉场的一部分,受众心理空间的表达依赖于空间视觉力场的构造。本研究通过博物馆实地考察,对受众留言分析,对国内外博物馆馆长、策展人、管理人员、志愿者、受众的访谈,从博物馆的视觉环境、视觉信息呈现与视觉叙事、媒介社会环境,结合受众视觉感知综合分析获得当前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现实图景。在媒介融合时代和“以受众为中心”的新博物馆学理念下,以理论与实践结合方式探索了博物馆视觉场的构建、视觉信息传播的策略和内外场域的媒介构成,探究博物馆传播者如何使受众更好进行意义建构。本研究围绕博物馆的视觉场构建、受众行为的演进以及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影响的两条逻辑脉络展开。研究发现,“受众中心论”将受众整合到博物馆自身已有的结构框架中,新博物馆学的兴起,将博物馆重心由“物”转向了“人”。博物馆实践创新侧重于应对当前的受众需求,建立博物馆内部与外部、物质场域的相关性。博物馆要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就要与受众形成交融互动、同生共在、内化发展的关系。参观博物馆的受众行为从凝视到交互,再到沉浸,体现出更深层的“参与性”“体验性”“分享性”特征。博物馆的发展更加注重观众在整个传播活动中的参与,传播形态更加虚拟化、科技化和场景化。博物馆视觉场转变为场景丰富大众体验的多维场域。三种传播形态是并行存在的关系,受到社会环境、受众需求和媒介技术的影响,博物馆传播发展每个阶段的重点不同,呈现出某一种形态更为突出的状态,并不会互相取代。受众对视觉场建构的影响表现在:博物馆视觉场传播形态的演进和受众行为的演进过程密切相关,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由绪论、结论与展望,以及主体部分六章内容组成。第一章是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理论探究。论述了博物馆视觉信息的构成要素和重要性,分析了博物馆作为大众媒介,其媒介特征表现为:具有持续不断的内容生产、文化信息的交换体系、针对受众的意义阐述、情感共鸣的艺术语境和建构公共活动的集体空间。分析了传播过程的编码方式和解码途径,并参照大众传播理论中的马来兹克模式构建出视觉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第二章基于受众中心论,分析了博物馆受众的社会环境,以及博物馆针对受众个体和受众群体的传播目的。构建出博物馆受众“认知-情感-技能三维度素养培养”模式图;将受众视为意义的积极建构者;不同受众个体的文化素养、视觉素养和媒介技能影响传播效果,因此应成为培养的着力点。对于受众群体,通过创设文化信息交换体系、多元文化环境有助于其提升文化自信并加强价值认同。第三章主要从分析视觉场的物质形态场构建、视觉信息呈现与阐释方式入手,聚焦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建筑空间、展品案例,对博物馆的视觉场域建构、视觉秩序形成、受众多感官体验策略、艺术通感、交互式视觉传播、志愿者人际传播等内部传播环境进行阐述,引导受众进行视觉体验和意义解读。良好的视觉秩序可以使得观者视线的序列、起伏和转移都能够因其空间设计而形成连贯多样的视觉线路;各视觉要素在形式上都具有程序化的特点,体现于受众的视知觉在建构过程中对视觉经验和审美心理的感知、选择和同构。第四章以博物馆中最常见的展览活动形态,即视觉场的传播内容地域文化展览和国际展览,探索展览视觉表现和内容的视觉修辞、传播过程中的视觉隐喻、视觉叙事来阐述如何实现精神层面的展览主题有效传播,通过多元文化叙事的展览增进文明的互鉴互赏。展览经过策展人员诠释、说明,由点到线,充分关注展品之间、媒介之间关联性以形成视觉叙事和视觉隐喻呈现展品价值。第五章从博物馆展示的虚拟环境、媒介方式、博物馆数字化形态对视觉信息传播功能的影响、电视媒介对信息的重构来研究博物馆视觉艺术及文化呈现,探求博物馆虚拟视觉场的构建。场域的迁移体现在:由内到外、由真实到虚拟,突破博物馆实体边界传播。各媒介平台、社会机构与博物馆协同合作,共同构建跨媒体的博物馆文化叙事,实现视觉信息的多样化传播。结合可视化技术运用,媒介融合传播效果优于比传统的展示方式;但博物馆对视觉信息的传播不能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和社会渠道,仍需要发挥传播主体功能深入传播文物本体的价值内涵。第六章主要对山东博物馆、山东美术馆个案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归纳了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从媒介社会学角度,博物馆应被看作一个社会系统,受众进入其中,从而建立起新的社会体系,形成一种新的社会身份,并与博物馆的其他要素构成新的社会关系。基于此,本研究将田野调查获得的质性材料运用扎根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效果问题并综合分析原因。主要影响因素有:传播环境与视觉秩序;展品呈现与信息阐释;展览的多样化叙事;媒介应用与拓展。本章也是对视觉场建构的案例补充和实践验证。在最后的“结论与展望”部分,研究发现了视觉场三种形态下博物馆与受众的关系;构建了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的视觉场整合模式,提出博物馆馆内外视觉信息的传播策略;并以对中外博物馆在视觉信息、艺术思想、多元文化、城市形象传播基础上内在发展规律获得启示,进行研究展望。传统博物馆的功能多以收藏保护文物珍品、研究和展示为主,而城市化发展、文化艺术生态繁荣的环境下博物馆具有复合功能,大众传播与公共文化服务性增强。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定位为文化生产、阐释、传播和体验的公共中心,并嵌入城市文化系统和大众社交网络之中;受互联网思维与科技发展影响,将会出现更多的实体与虚拟博物馆结合的传播形态;大众传播为博物馆拓展更宽广的传播路径和范围,融合媒介为博物馆提供更多藏品阐释与展示的新方式。创新内容、重组资源、跨界融合,视觉信息传播将助力博物馆文化传承与传播。

扈若愚[8](2019)在《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高职教育担负着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双重重任,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支柱,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的全面发展,是关系着我国制造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我国高职院校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21世纪信息的飞速交流时刻都在改变着社会需求与产业结构,进而影响着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招生工作。一成不变的建筑空间已经不能完成新时代交给它们的任务。但与院校规模和招生数量等日益增高的指标相比,高职院校相关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相对匮乏。现实中建成的高职院校内存在大量空间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高职院校实训空间的各个方面,从实践操作空间布局的不合理到实训楼内相关功能区域的缺失,制约着高职院校在新时代走向新高度。本文站在建筑设计的角度上,选取制造类专业这一高职院校内最为主要的大类专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调研、对比研究、归纳分类等手段,结合高职院校与制造业的特点,寻找我国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适应性设计的可能与途径。本文试图打破过去以专业实训项目为主要导向的空间划分原则,从实训设备的尺寸大小、实训室空间共同特征以及实训操作行为模式等角度入手,重新将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分成了五个大类。进一步分析影响空间设计的各项要素,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新要求,设计五大类实训空间的优化方案,计算其平面、层高以及设备布局等重要设计要素信息。提供能够适应现状要求以及未来发展可能的实训基地空间组合方式。用以为实际高职院校的建设设计提供依据。

汪妍泽[9](2019)在《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是中国建筑学科现代转型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其历史真源、思想脉络,探索其发展规律可以为当今中国建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供重要参考。中国高等建筑教育承袭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思想,并与中国高等建筑教育制度相结合形成了系统、高效的建筑教育模式。但是随着社会变革及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冲击,源自古典美学的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和时代发展愈显脱节,逐渐显露出认知落后、步伐蹒跚的疲态,一度被认为是保守思想的代名词,学界也曾因此而“一边倒”地认为其阻碍了中国建筑教育的现代转型。为了摒除观念偏见、还原史实的客观性,本文采用层次化的方法剖析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的本质,揭示这一经典教育模式的积极意义。研究的首要层次是全面、客观地重审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及其延续,打破中西壁垒以大历史观的视野重识其教学内涵,以时空交织的纵横网络从教育制度与知识体系两方面入手系统探讨“学院式建筑教育”这一命题;研究的更深层次在于梳理高等建筑教育发展脉络中的连贯线索,分析其中可以适应变革、历久弥新的内在因素,而中国建筑教育由移植到创新的发展历程也揭示了学院式建筑教育在中国建筑学科现代转型中的生命力。就以上问题,绪论部分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回顾提出研究的具体内容、创新点及框架。正文六个章节分两部分,就建筑教育制度与知识体系的建立、发展,分别论述自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西方建筑教育的历史渊源,以及以东南大学建筑教育为典型的中国建筑教育的演进。第一部分包含第一、二章。第一章从西方建筑教育组织方式梳理高等院校中建筑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从中透析教育制度步步变革的影响因素。第二章从西方建筑教育知识结构演变展示高等建筑教育在多种思想源头的影响下呈现出的开放性知识体系,以此预示中国建筑教育思想现代转型的可能性。第二部分包含第三至六章。第三章通过各时期典型教学计划对比分析中国高等建筑教育制度的建立、发展及变革阶段的动态因素;第四、五章分别从知识体系的两个方面:设计方法和设计思想,论述中国建筑教育从吸收西方建筑思想到自主建立“中国建筑”的意识觉醒;第六章通过回顾文革及改革开放后东南大学教学改革成果,提出学院式建筑教育在中国建筑教育现代转型中的积极意义。结语部分回应绪论中提出的问题,总结中国建筑教育的多重源头以及中西建筑教育的谱系关系,揭示当代从事建筑教育发展研究的价值,并对可能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全文约25.7万字,图片263幅,表格55幅。

刘义鹏[10](2019)在《高职院校典型实训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高职院校飞速发展了40余年,现已成为社会重要的技术型人才培养平台。伴随各类技术的转型升级,企业对于人才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培养机制由“量”的成长导向“质”的飞跃。实训楼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建设之一,是校园配套的重中之重,实训空间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实训教学的效率。目前,我国尚无独立的实训空间设计规范,也没有完整的实训空间设计资料集,学术界对实训空间的研究也相对滞后。本文选择装备制造类、电子信息类、财经商贸类与艺术设计类专业等典型专业,以各专业实训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职院校实训空间的调研与师生们的访谈,以及对新实训设备信息的收集与梳理,研究各专业实训教学的流程,明确各类实训设备的尺寸与实训空间的规模,提出各专业实训室的基本平面布置与人均面积指标;同时,结合非正式学习方式的研究,探讨实训空间的现代组织方式;进一步从建筑形态角度分析实训建筑楼的组合方式;探索实训建筑空间的基本组织方式。希望本研究能为高职院校实训空间设计提供参考,同时也能弥补目前《建筑设计资料集》等权威参考资料中实训建筑空间设计专篇的缺失。

二、陈列展柜在机械类专业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陈列展柜在机械类专业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博物馆对提升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儿童艺术教育及儿童博物馆概况
    (一)儿童艺术教育概况
        1.儿童教育学、心理学与艺术心理
        2.儿童艺术教育理念分析
        3.国内外儿童艺术教育模式对比
    (二)国内儿童艺术教育现状
        1.校内艺术教育较刻板化
        2.校外培训机构较市场化
        3.新型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
    (三)儿童博物馆概况
        1.儿童博物馆的起源与发展
        2.儿童博物馆的馆藏与展陈
        3.儿童博物馆的教育理念及相关政策
        4.国内儿童博物馆发展现状
二、儿童博物馆中的艺术教育
    (一)儿童博物馆中艺术教育的独特性
        1.沉浸体验式的艺术教育
        2.亲子游戏式的艺术教育
        3.开发创造性的艺术教育
    (二)直接性的艺术教育
        1.儿童艺术课堂
        2.艺术体验区域
        3.儿童艺术展览
    (三)间接性的艺术教育
        1.空间设计中的艺术教育
        2.游戏与玩具中的艺术教育
        3.科技知识中的艺术教育
三、国内儿童博物馆中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展项与教育活动中的问题及对策
        1.儿童艺术展区项目类型
        2.艺术空间设计
        3.艺术类工作人员及志愿者
    (二)整体规划运营中的问题及对策
        1.网络平台及文创推广
        2.馆校结合
四、儿童博物馆对提升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及展望
    (一)儿童博物馆对提升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1.提供开放的艺术空间
        2.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
        3.全面发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美育方式
        4.提升自主“问题学习法”
        5.培养独立人格意识
        6.改善家庭教育观念及环境
    (二)儿童艺术教育对儿童博物馆的反推动作用
        1.加强儿童博物馆宣传推广
        2.有效综合学科差异
        3.增强展览流动性
    (三)当代儿童博物馆与艺术教育展望
        1.当代儿童艺术思维的创新
        2.传统艺术文化的再创造
        3.人工智能教育平台的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产出导向下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研究 ——以D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设计
    (五)研究意义
一、产出导向及其对课程评价的要求
    (一)产出导向理念
        1.产出导向的来源
        2.产出导向的结构框架
        3.产出导向的意义与价值
    (二)产出导向下的课程评价
        1.评价主体
        2.评价内容
        3.评价方法
        4.评价结果
二、产出导向下D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现状
    (一)D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动因
        1.内部动因:原有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存在问题
        2.外部动因:专业认证标准对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二)产出导向下D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措施
        1.评价主体:教师和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
        2.评价内容:课程设计合理性与课程目标达成度
        3.评价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4.评价结果:呈现与应用持续改进
    (三)小结
三、产出导向下D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成效、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产出导向下D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成效
        1.评价主体多元化
        2.评价内容全面化
        3.评价方法多样化
        4.评价结果用于持续改进
    (二)产出导向下D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问题
        1.评价主体的参与不均衡
        2.评价内容的选择不全面
        3.评价方法的使用不明确
        4.评价结果未完全用于持续改进
    (三)产出导向下D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影响因素分析
        1.产出导向下D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促进因素
        2.产出导向下D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阻碍因素
    (四)小结
四、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优化策略
    (一)观念层面:基于产出导向的新观念重建
        1.教育管理者更新观念
        2.教师教育者更新观念
        3.学生更新观念
    (二)行动层面:基于产出导向理念的行动落实
        1.评价主体的建设
        2.评价内容的确定
        3.评价方法的选择
        4.评价结果的处理
    (三)条件保障层面:内部机制和外部制度的双重保障
        1.内部层面:高师院校提供的内部保障机制
        2.外部层面:认证标准和理念的外部保障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机械原理课程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机械类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2 机械原理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2.1 机构认知实验的改进
    2.2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的改进
    2.3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测定实验的改进
    2.4 机构创新设计实验的设置
3 总结

(5)工科类高职院校实训楼一体化设计平面布局研究 ——以东海学院实训楼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研究对象界定
        1.2.1 实训建筑
        1.2.2 工科类实训楼
        1.2.3 一体化设计
        1.2.4 平面布局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5.3 相关研究总结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育模式下实训楼相关概况
    2.1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及其发展历程
        2.1.1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1.2 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2.1.3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特点
    2.2 工科类实训建筑概况
        2.2.1 实训建筑的分类
        2.2.2 工科类实训楼涉及的专业
    2.3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2.3.1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2.3.2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流程
        2.3.3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优势
    2.4 基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育模式工科类实训楼功能配置
        2.4.1 一体化实训室
        2.4.2 普通教室空间
        2.4.3 阅览空间
        2.4.4 交流讨论空间
        2.4.5 教学辅助空间
        2.4.6 交通空间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体化实训空间设计研究
    3.1 小型实训空间一体化设计
        3.1.1 空间尺度分析
        3.1.2 一体化组织形式
    3.2 中型实训空间一体化设计
        3.2.1 空间尺度分析
        3.2.2 组成单元布局形式
        3.2.3 一体化布局形式
    3.3 大型实训空间一体化设计
        3.3.1 空间尺度分析
        3.3.2 组成单元布局形式
        3.3.3 一体化布局形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体化实训楼功能空间组合设计研究
    4.1 功能组合设计原则
        4.1.1 适应性原则
        4.1.2 相似同区原则
        4.1.3 经济性原则
    4.2 实训空间组合设计
        4.2.1 中小型实训室组合设计
        4.2.2 中小型实训室与大型实训室组合设计
    4.3 实训楼功能分区组合设计
        4.3.1 分层分区
        4.3.2 同层分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海学院实训楼建筑设计
    5.1 项目概况
    5.2 方案难点分析
        5.2.1 功能空间的分区及组合
        5.2.2 实训空间的一体化设计
        5.2.3 交通流线的组织
    5.3 实训楼一体化设计
        5.3.1 功能分区设计
        5.3.2 功能分层设计
        5.3.3 实训空间组合设计
        5.3.4 实训空间一体化设计
        5.3.5 流线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校实训楼建筑设计方案图纸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7)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
    五、创新点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探究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博物馆
        二、视觉信息
        三、视觉场
    第二节 视觉信息传播述略
        一、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溯源
        二、视觉思维理论及研究启示
    第三节 从大众传播模式到视觉场建构
        一、博物馆媒介特征和传播模式
        二、博物馆视觉场的建构及形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受众分析
    第一节 博物馆受众的视觉感知
        一、接受理论和积极受众观
        二、分众化传播与学术引领
        三、博物馆视觉优先性体现
    第二节 博物馆受众的视觉素养培养
        一、博物馆受众素养的维度
        二、提升受众视觉素养的路径
    第三节 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价值
        一、创设文化信息交换体系
        二、受众群体的文化认同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物质形态
    第一节 建筑空间场域引发受众想象体验
        一、奠定视觉艺术的发展基础
        二、塑造受众的多元文化环境
        三、创设受众感知的视觉场域
        四、营造视听感知的想象空间
    第二节 视觉信息的物质内容呈现与阐释
        一、学术支撑: 策展定位与知识信息权威性
        二、历史意义: 文物类展品视觉信息的传播
        三、情感符号: 绘画类展品视觉信息的传播
    第三节 从隐喻到意义的艺术展视觉传播
        一、当代艺术的视觉信息传播
        二、视觉艺术隐喻转换与触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活动形态
    第一节 地域文化展览的视觉场活动
        一、地域文化展览视觉信息特点
        二、地域文化展览视觉叙事策略
        三、地域传统文化意蕴呈现方式
    第二节 国际跨文化展览的视觉场活动
        一、柔性视觉传播中国故事
        二、异域文化激发文明创想
        三、展览视觉文化叙事模式
    第三节 视觉场的人际传播和创意活动
        一、创建对话: 受众接受与意义协商
        二、创意活动: 交互传播与意义建构
        三、诠释讲解: 交互过程的人际传播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虚拟形态
    第一节 博物馆视觉场的媒介形态演变
        一、博物馆视觉信息典藏与传播的新场域
        二、融合媒介下视觉信息的传播方式转向
    第二节 大众文化构建博物馆视觉场的主要方式
        一、电视节目构筑博物馆虚拟叙事新空间
        二、自媒体对博物馆受众的影响
    第三节 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发展前瞻
        一、科学技术带来视觉信息的人文传播
        二、物质场与虚拟场传播形态融合转换
        三、辩证运用虚拟场进行视觉信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视觉信息的传播场元素
        一、视觉场的内容分析
        二、视觉场的受众分析
        三、视觉场的媒介分析
        四、受众与博物馆关系分析
    第二节 视觉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
        一、建筑空间建立主体认知
        二、视觉信息环境的秩序性
        三、展品展览的文化多样性
        四、运用媒介阐释的重要性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启示思考
    三、局限性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
        1.2.1 高职院校的发展
        1.2.2 制造业的发展
        1.2.3 高职院校的现存问题
    1.3 研究对象
        1.3.1 高职院校
        1.3.2 制造业
        1.3.3 实训空间
        1.3.4 适应性设计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框架
2 高职制造业类实训空间特征简介
    2.1 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范畴
    2.2 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的工艺流程
    2.3 实训教学班次划分
    2.4 高职院校制造类实训基地的主要构成
        2.4.1 实训室
        2.4.2 普通教室
        2.4.3 教学辅助空间
        2.4.4 公共服务空间
    2.5 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的影响因素
        2.5.1 实训设备
        2.5.2 使用人数
        2.5.3 教学模式
        2.5.4 行为模式
3 适应性设计概念的引入与解析
    3.1 适应性设计理论
        3.1.1 适应性的概念
        3.1.2 建筑适应性设计
    3.2 适应性设计应用于高职院校实训空间的背景
        3.2.1 高职院校的教学培养方式
        3.2.2 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的现状问题
    3.3 适应性设计的目标
4 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现状调研及分析
    4.1 SXJT职业技术学院
    4.2 SXGY职业技术学院
    4.3 SXGFGY职业技术学院
    4.4 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的结构组合模式
        4.4.1 厂房式
        4.4.2 内廊式柱网
        4.4.3 大进深柱网
    4.5 调研院校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现存问题
5 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适应性设计影响要素分析
    5.1 制造类专业全新教学模式的要求
        5.1.1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5.1.2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实训空间设计的新要求
        5.1.3 制造类专业学生行为规律
    5.2 制造类专业实训室的重新分类
        5.2.1 制造类专业大型实训空间
        5.2.2 制造类专业中型实训室
        5.2.3 制造类专业小型实训空间
    5.3 制造类专业实训室的特殊物理环境要求
        5.3.1 影响空间环境的物理要素及其来源
        5.3.2 不同功能空间环境要求的分类
6 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
    6.1 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的优化布局设计要点
        6.1.1 设备排列摆放
        6.1.2 物理干扰信息
        6.1.3 完善功能空间
        6.1.4 制造类专业理实一体化的特殊要求
    6.2 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的优化布局方案
        6.2.1 厂房式大型实训室空间优化方案
        6.2.2 站立操作加工类大型实训空间优化布局方案
        6.2.3 坐立操作加工类理实一体化中型实训空间优化布局方案
        6.2.4 站立操作类理实一体化中型实训空间优化布局方案
    6.3 适应多样化空间类型的组合方式
        6.3.1 空间平面布局
        6.3.2 空间竖向组合
7 结论及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现实: 问题提出
        0.1.1 建筑师的多重身份
        0.1.2 建筑教育的单一源头
    0.2 研究:内容及范畴
        0.2.1 研究对象
        0.2.2 论述要点
        0.2.3 案例选择
        0.2.4 时间限定
    0.3 前期:国内外研究现状
        0.3.1 国外研究现状
        0.3.2 国内研究现状
    0.4 预期:目标及创新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创新
        0.4.3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大学样本:教育制度的移植与演化
    1.1 建筑教育制度的基本结构
        1.1.1 机构与职责
        1.1.2 课程与评价
    1.2 美国建筑教育的社会性
        1.2.1 美国建筑教育的兴起
        1.2.2 美国建筑师学会及建筑院校联盟
        1.2.3 布扎设计研究会
        1.2.4 民间画室
    1.3 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1.3.1 课程基本架构
        1.3.2 课程构架扩展
        1.3.3 教学研究结合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本源重溯:教学思想的修正与再现
    2.1 巴黎美术学院教育思想要点
        2.1.1 设计
        2.1.2 表现
    2.2 古典思想的起伏
        2.2.1 推陈出新:崇古与尚新之辩
        2.2.2 另立门户:对美院办学宗旨的挑战
        2.2.3 分道扬镳:对古典文化根基的批判
    2.3 现代思想的冲击
        2.3.1 古典美学余温
        2.3.2 现代主义萌芽
        2.3.3 现代主义盛期
    2.4 终结及后续
        2.4.1 终结背后
        2.4.2 思想回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度异化:工学院中的美院教育
    3.1 大学建筑教育的建立
        3.1.1 行业背景
        3.1.2 工学根基
        3.1.3 美术缘起
    3.2 制度初成:三十年传统
        3.2.1 工学预设
        3.2.2 美术居上
        3.2.3 建国前后
    3.3 制度建立:十七年改革之
        3.3.1 院系调整
        3.3.2 教学机构的重组
        3.3.3 课程系统的再造
    3.4 制度创新:十七年改革之二
        3.4.1 实践意识的上升
        3.4.2 自主修正与探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思维渐进:设计方法的纠偏与探索
    4.1 教学思想传播
        4.1.1 分解构图作为基础设计训练
        4.1.2 构图作为建筑设计训练
        4.1.3 初识与误读
    4.2 基础设计训练
        4.2.1 西方古典建筑分解构图
        4.2.2 中国传统建筑分解构图
        4.2.3 中西分解构图交替演化
    4.3 建筑设计训练
        4.3.1 设计命题的继承
        4.3.2 设计方法的变革
        4.3.3 设计理论的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踌躇:中国建筑的自觉与重建
    5.1 对传统形式的自觉
        5.1.1 对民族内容的定位
        5.1.2 对混合风格的辨析
    5.2 对现代建筑的认知
        5.2.1 “中国现代建筑
        5.2.2 技术为手段
        5.2.3 建造为目的
    5.3 对地域文化的重建
        5.3.1 地域建筑理念的建立
        5.3.2 地域建筑理念的发展
        5.3.3 建筑思潮的综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性介入:中国教育的退守与新生
    6.1 十年断续
        6.1.1 工农兵学员
        6.1.2 新三届
        6.1.3 研究生
    6.2 改革前奏
        6.2.1 外界输入
        6.2.2 自发改革
    6.3 理性思想
        6.3.1 国际交流
        6.3.2 理性教改
    6.4 本章小结
结语
    7.1 学院式建筑教育作为历史线索
    7.2 学院式建筑教育作为体系范式
    7.3 学院式建筑教育的学科价值
    7.4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学术成果
致谢

(10)高职院校典型实训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
        1.2.1 高等职业院校
        1.2.2 实训空间
        1.2.3 研究专业范围
    1.3 高职院校研究现状
        1.3.1 实训教育研究
        1.3.2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研究
        1.3.3 高职院校文科专业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高职教育概况与研究基础
    2.1 高职教育概况
        2.1.1 高职教育的概念
        2.1.2 高职教育的特征
    2.2 各类专业概况
        2.2.1 装备制造类专业概况
        2.2.2 电子信息类专业概况
        2.2.3 财经商贸类专业概况
        2.2.4 艺术设计类专业概况
    2.3 实训教学研究概况
        2.3.1 高职实训教学模式
        2.3.2 高职实训空间分类
    2.4 教学类空间设计趋势
        2.4.1 交往性学习
        2.4.2 非正式学习
        2.4.3 展示性学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职院校实训空间现状调查
    3.1 调查概况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成果组织方法
        3.1.3 调查院校基本情况
    3.2 装备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调查
        3.2.1 概述
        3.2.2 空间组织
        3.2.3 平面布置
        3.2.4 小结
    3.3 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训空间调查
        3.3.1 概述
        3.3.2 空间组织
        3.3.3 平面布置
        3.3.4 小结
    3.4 财经商贸类专业实训空间调查
        3.4.1 概述
        3.4.2 空间组织
        3.4.3 平面布置
        3.4.4 小结
    3.5 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训空间调查
        3.5.1 概述
        3.5.2 平面布置
        3.5.3 小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院校实训空间设计组成要素
    4.1 实训流程
        4.1.1 装备制造大类
        4.1.2 电子信息大类
        4.1.3 财经商贸大类
        4.1.4 艺术设计类
    4.2 功能布置要素
        4.2.1 实训教学人机尺度
        4.2.2 设备尺寸
    4.3 空间布置要素
        4.3.1 实训空间组织方式
        4.3.2 竖向组织方式
        4.3.3 教学空间布置方式
        4.3.4 流线组织方式
    4.4 建筑形体要素
        4.4.1 独栋式
        4.4.2 庭院式
        4.4.3 车间式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实训空间设计策略探索
    5.1 设计依据
        5.1.1 布局方式与人数
        5.1.2 实训设备平面图样
    5.2 实训室平面布置
        5.2.1 基本平面布置
        5.2.2 实训室人均面积
    5.3 实训空间设计探索
        5.3.1 高职院校实训空间组织模式
        5.3.2 新实训空间探索构思
        5.3.3 实训空间组织探索
        5.3.4 实训空间平面布置
        5.3.5 数据统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高职院校实训空间布置人均面积
        6.1.2 高职院校实训空间布置探索
    6.2 感悟与展望
        6.2.1 研究感悟
        6.2.2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陈列展柜在机械类专业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博物馆对提升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及策略研究[D]. 李贵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产出导向下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研究 ——以D大学为例[D]. 杨昆昆.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机械原理课程实验教学研究[J]. 李永湘,何晓芬,丁学凤,范晓杰. 内燃机与配件, 2021(04)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工科类高职院校实训楼一体化设计平面布局研究 ——以东海学院实训楼项目为例[D]. 李志明. 南京工业大学, 2020(11)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7]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D]. 赵君香. 山东大学, 2019(02)
  • [8]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实训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D]. 扈若愚.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9]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D]. 汪妍泽. 东南大学, 2019(05)
  • [10]高职院校典型实训空间设计研究[D]. 刘义鹏.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展示柜在机械类专业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