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筑安全与地质灾害的机理与防治

工程建筑安全与地质灾害的机理与防治

夏克志

安徽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安徽蚌埠233000

摘要: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查明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才能做到科学规划的防治地质灾害,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资源,避免和减轻致灾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工程建设的整体数量在不断的加大,岩土工程事业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建设工程活动对地质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某种程度上破环了原有的地址环境,频发地质灾害现象。据统计,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及影响程度正处于逐年递增的趋势,地质灾害不仅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的生命安全,并且给国家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应加大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预防的重视力度,同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1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1.1滑坡

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具体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是土体在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下,沿坡体的软弱面大面积或部分向下滑移的现象。引发滑坡的因素主要包括地震、降雨、积雪融化、地表水系浸泡与冲刷、坡脚开挖、堆填加载以及开山放炮等等。最容易发生滑坡的地带有强降雨地区、地势高差较大的峡谷地区、地震带以及铁路公路的边坡等等。

1.2泥石流

其属于洪流的一种表现形态,主要是由于降水量过大而产生在山坡或沟谷上的混有大量泥砂、碎石、巨砾等固体物质的洪流。引起泥石流的主要原因有不合理开挖、弃土、弃石以及乱垦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等等。

1.3崩塌

这种地质灾害常发生在较陡的坡体上,由于坡上岩体或是土体的根部空虚或局部滑移,从而使得这些岩土体失稳突然由母体上向下翻滚或倾倒,并堆积在坡脚。引起此类灾害的原因主要有矿产采掘、边坡开挖、强烈振动、堆渣填土以及水库渠道渗漏等等。

1.4地表变形

这类地质灾害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地表塌陷、沉降和裂缝等。据有关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截比到目前,我国约有70余个城镇发生不同程度的地表沉降活动,受灾情况较为严重的占四成左右,最大沉降量已经超过3m。在已经发生地表沉降的城市当中,有些是独立存在的,有些是密集成群的。其诱因主要包括地下矿产开采过量、地下水大量抽取以及表面岩溶的自然活动等等。

2地质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

地质灾害的发生,将会给建筑物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其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便是墙体裂缝,即建筑物的墙体部分出现开裂。导致墙体裂缝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筑材料本身的质量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墙体受到强烈外力的影响。从地质灾害方面分析,造成墙体开裂的原因可能是溶蚀作用、地震灾害。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施工区域的地质分析和评估,基岩顶面的起伏变化较大,导致建筑物的覆土层结构非常不均匀,当地下水位由于施工排水而下降之后,土层下的水压会相对减小,有效应力随之增大,最终会导致土体压缩,建筑物出现沉降,在外力作用之下墙体出现裂缝问题。此外,当建筑物所在区域发生地震灾害时,由于建筑物受到强烈的振动影响,建筑物墙体也会在外力的影响下而出现开裂问题。地面塌陷,也是建筑物经常遇到的一种问题,地面坍塌同地质灾害之间也存在着非常重要的联系。造成地面塌陷的原因较为多样,如施工过程中建筑物地基施工不合理、施工材料质量低下等,而地质灾害,则是导致地面塌陷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如果缺乏对该区域内地质环境和水文环境的勘察和评估,施工过程中的排水施工很容易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在土层失去支持的情况下,出现溶洞作用,土颗粒流失,建筑物因此而塌陷,造成岩溶塌陷事故。而在部分地壳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带,如果建筑物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没有采取较为合理的预防措施,没有对墙体和地基进行加固,当地震灾害发生时,很容易因地震灾害的影响而发生地面塌陷,并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

3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3.1加强地质灾害重灾区管理

首先,应注重加大工程治理的力度。在已建工程中,如其与地质灾害诱因存在直接关联,则应集中论证工程治理方案,通过整改地质灾害隐患及工程搬迁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发生几率。其次,对地震多发区及水利工程重点区域地质灾害进行重点治理。地震多发区的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巨大,后续影响较为持久,针对这些区域,一方面要加大监测的力度和强度,另一方面要做好防治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以尽量减少人员及财产损失。第三,制定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对策。例如,在矿山开采、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水库除险、地下水开发等环节都极易诱发地质灾害产生,围绕这些活动,应规范其实施准则及规划,并做好互相之间的有机衔接。

3.2完善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理机制

(1)强化部门及设备的衔接。在地质灾害预警平台建设上,我国的国土部门及气象部门都开展了较为丰富的实践,地方区域应结合自身所处的地理区位,对常见易发的地质灾害加以总结,在此基础上与地方气象及国土部门做好衔接,涉及到人口较多,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区域,应与国土及气象部门加强沟通,提高设备监测密度。(2)丰富地质灾害预警手段。除了专业部门要开展地质灾害监测及预警外,社会其他部门机构,如电视台、网络通信商、电台等也要发挥其自身技术优势,着重做好地质灾害预警及宣传工作,以便配合地质灾害监测部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3)充分调动基层群众,开展群测群防。群测群防是我国在地质灾害防治中较常采用的措施方法,其在地方区域的小型地质灾害预防中作用较为明显。县级及乡级政府应与其下的行政村就地质灾害防治建立起长效的运行机制,通过及时开展群众地质灾害防治技能培训,加大群测群防专项资金投入等措施,普及基本的监测装备,提高基层人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3.3综合采取防治措施

(1)工程防治措施: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工程防治措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适用的环境和方法如下:针对于大中型的滑坡灾害,可以参考工程相关的地质勘探资料来选择适当的工程防治措施;而针对于小型的土体滑坡灾害,也是最易发生的滑坡现象,应该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2)生物防治措施:建设施工的地理区域生态脆弱,植被相对稀疏,难以承受施工带来的巨大破坏,我们通过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地表的植物覆盖,涵养水源,达到从根本改善开发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目的,抑制各类灾害的发生。(3)避让措施:保证施工工期和工程建设的质量,是采取避让措施的前提条件。例如:在雨天,我们尽量减少工程作业;在适当时候,可以开展工程加固工作;当灾害发生的时候,对施工者和涉及到的居民进行及时转移,转移工程中尽量采取就地转移的原则,从而减轻脆弱环境的承载力。目前,搬迁和避让已经成为一种规避这方面地质灾害的主要手段,未来也要不断去完善和发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质灾害的发生形式和比例也会随之变化和上涨,对此我们要不断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保障岩土工程的开展和人们的健康。然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是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岩土工程具体施工过程中,完善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地质灾害重灾区管理、根据是情况综合采取防治措施以确保岩土工程治理和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慧萍.浅谈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2017.

[2]李大斌.浅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质量管理.2016.

[3]杨春雷.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2017.

标签:;  ;  ;  

工程建筑安全与地质灾害的机理与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