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地面运动论文-朱伟

强地面运动论文-朱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强地面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面运动预测方程(GMPE),超临界反射SmS,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强地面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朱伟[1](2019)在《超临界反射SmS对强地面运动衰减关系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研究表明超临界反射SmS震相会导致地面运动在一定震中距内增强,从而会改变GMPE(地面运动预测方程)模型在该震中距范围内的形态。鉴于此,本文首先回顾了地面运动衰减关系的发展过程,并且介绍了考虑SmS对GMPE影响的研究现状。而目前在国内,基于2008年汶川Mw7.9级地震的一些强地面运动研究表明,在震中距100到300 km范围内,水平分量峰值地面加速度(PGA)值显着增强。为了解释这一观测现象,本文通过观测汶川余震单个地震多个台站及单个台站多个地震的记录波形图,确认了该地区临界震中距内(约100~300 km)有大振幅SmS震相的存在,其振幅是直达S波的3~5倍。根据余震的地面运动衰减关系,本文发现相同震中距范围内水平分量平均峰值地面速度(PGV)和PGA值也有明显增大的趋势。为了进一步确认该地区大振幅SmS震相的存在及其对地面运动衰减关系的影响,本文利用当地的地壳速度模型进行理论测试,结果发现,在相同震中距范围内仍然可以观测到大振幅SmS,并且会使得地面运动幅值增大,这也说明了汶川主震在临界震中距内PGA值增大的原因。同时,根据盆地台与山区台的观测特征,本文发现SmS不一定会对地面运动产生显着影响。因此,本文还测试了SmS强弱的影响因素(地壳结构、震源参数和频率范围)。结果表明,地壳结构越简单越有利于SmS的发育;震源深度会改变SmS发生超临界反射的震中距范围,震源深度越大,SmS发生全反射的临界震中距越小;而震源机制解对SmS的影响较为复杂,没有明显规律,这可能与地震的辐射花样有关;SmS(1~2 Hz)是比直达S(约1 Hz)更加高频的震相。此外,本文还以龙门山地区为例,定量分析了SmS对地面运动的影响,结合汪素云的模型,采用线性拟合的方法,提出了符合汶川主震PGA衰减趋势的叁段式衰减模型。综上所述,本文认为SmS对地面运动的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对于地壳结构相对简单的地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26)

孟庆筱,吕健,景鹏旭[2](2019)在《基于二维有限单元法的芦山M7.0地震近场强地面运动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3年芦山M7.0地震近场区域深反射剖面和P波、S波层析成像资料,使用接触单元模拟断层非线性破裂过程,利用二维有限元法模拟芦山地震强地面运动。在信度检验的基础上研究震源应力降和粘聚力参数对于水平向基岩地震动参数的影响。研究发现,芦山地震上盘场址处水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明显大于下盘场址处结果,且衰减速度更慢,呈现上下盘效应特征;应力降和粘聚力对地表水平向基岩地震动均具较为明显的正向影响作用,其中应力降对0.05~1.00s短周期成分作用明显,粘聚力则对1.00~6.00s中长周期成分具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02期)

王卫民,王洵,赵连锋,姚振兴[3](2018)在《龙门山及周边地区强地面运动振幅谱衰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汇聚,造成青藏高原隆升与扩张,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界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地区构造运动频繁、剧烈,是我国主要的地震活动带。汶川地震对该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财产损失,但同时积累了丰富的主震和余震观测资料为我们研究认识地震以及防震减灾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基础。汶川地震震前和震后布设的强震动地震台网记录了大量余震强地面运动数据,这些记录数据量大、震级丰富、覆盖范围广(震中距15~400km),可以很好的用于评估地震动预测(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27: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专题28: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与地震灾害评估、专题29:大地震预测技术与方法》期刊2018-10-21)

余厚云,张振国,陈晓非,Kazuya,Ishikawa,Tatsuro,Arai[4](2018)在《2016年日本熊本地震动力学破裂和强地面运动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日本熊本地震序列主要包括一个Mw 6.2的前震和一个Mw 7.1的主震。前震事件发生于日本标准时间(Japan Standard Time)4月14日21:26分,而主震事件则发生在前震事件的28个小时之后。该次地震的前震和主震的最大烈度均为7度,都达到了日本气象厅(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所标定的最大烈度值,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熊本地震是一个板块内部(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27: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专题28: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与地震灾害评估、专题29:大地震预测技术与方法》期刊2018-10-21)

丁阳,王国新,杨福剑[5](2018)在《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的强地面运动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8月8日发生的九寨沟M_S 7.0地震,是中国近10年来发生的强震之一,造成了大量建筑破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强震台网记录到的最大峰值加速度为0.19g。本文采用Wang等(2015)提出的改进有限断层法模拟了这次地震中部分台站的加速度时程。首先,选取合适的震源模型和输入参数,通过对比模拟结果和地震记录,估计这次地震的应力降大约为4.0MPa,与王宏伟等(2017)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与EXSIM(Motazedian等,2005)方法相比,Wang等(2015)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在频域上与实际地震记录更相符。同时,合成了强震台站以及断层附近网格点的加速度时程,模拟结果的时程和反应谱与实际记录整体上较为符合,震中附近的PGA分布与震中烈度区基本一致,验证了本文结果的有效性。本文合成的地震动可以为该地区的灾后抗震设计提供一定依据。(本文来源于《震灾防御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冯蔚,刘杰,罗佳宏,侯建盛[6](2018)在《运用理论格林函数模拟新疆阿克陶6.7级地震强地面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QSGRN/QSCMP理论地震图计算与合成方法,根据震源机制解设定断层几何参数,模拟了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6.7级地震周边区域加速度记录,经场地条件校正绘制了地震峰值加速度分布图。通过对2个强震台观测波形数据与模拟加速度波形数据在时间域和频率域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两者振幅数量级相当、频谱特征一致性较强。同时,提取了实际调查点坐标所对应的模拟峰值加速度,并与实际调查点烈度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文中尝试提供1种震后快速产出峰值加速度分布情况的方法,为监测台站稀少、地形复杂、难以快速开展现场地震灾害调查的地区提供地震影响场范围估计,为地震灾害快速评估与应急决策等工作提供辅助资料。(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8年04期)

赵由佳[7](2018)在《汶川地震自发破裂与强地面运动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5月12日龙门山地区发生Ms 8.0汶川地震,震中位置103.4°E,31.06°N,造成了以汶川、映秀为中心及其周边地域的严重破坏和人员的重大伤亡。龙门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的交汇处,地震发生后,大量地质考察、地球物理探测与地表形变观测在此展开,为探讨汶川地震的破裂机制,及验证多种青藏高原形变模型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汶川地震发生已近10年,地震动力学模拟为认识汶川地震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已有研究一般只涉及映秀-北川主断层的模拟,并未考虑龙门山多断层系统断层相互作用关系,因而限制了我们对汶川地震复杂的破裂过程,多断层作用机制以及龙门山地区地震危险性等问题的认识。且龙门山地区地形复杂、海拔变化大,是青藏高原边缘最剧烈的地形梯度带;因此震害难测,增加了抢险救灾的艰巨性,为及时救援造成很大干扰。为解决上述问题,论文以汶川地震为研究对象,基于龙门山构造带断裂几何学及地震破裂模型等资料,利用连续-非连续力学理论及多时空尺度数值模拟方法,对汶川地震育孕特征、成核机理、破裂扩展等关键问题开展了研究。首先,论文基于连续-非连续耦合求解方法,构建了叁个包含不同主断层的地震全周期自发破裂的二维模型,从震间应力积累到同震应力释放,对汶川地震的孕育与发生进行了全周期的模拟再现;进而探讨龙门山断裂带叁条主断层的相互作用关系,断层倾角的发震影响,汶川地震的发震机理与震后的危险性。经过大量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认为汶川地震成核在灌县-江油断层与它几何形态的应力积累效应有关;灌县-江油断层与映秀-北川断层的破裂导致系统整体应力水平降低,使汶川-茂汶断层不再具备破裂的应力条件;对比震前震后断层应力积累与释放情况,汶川-茂汶断层的应力积累在震后有所减弱,但仍具有较高残余应力,因此它可能是震后的下一个危险区;另外,高角度铲型逆冲断层的贯通性破裂与断层深部的破裂扰动有关,使得逆冲地震发震断层的倾角上限比传统的认识要大。同时本文基于代表性震源破裂过程运动学反演结果,建立包含障碍体破裂过程的震源滑动叁维模型,实现断层分段、空间倾角以及滑移角的动态设定,利用高性能计算技术,开展了地形对强地面运动影响的大规模数值模拟计算。为更好理解地形因素对于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本文选用区域复杂地形数据并建立了包含地形起伏影响及去除地形影响的两类模型,通过模拟两类模型同震破裂过程,计算强地面震动波形模拟结果、地表峰值速度分布图谱,来阐明大震作用下复杂地形因素对于强地面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一般地,地形在地震动传播过程中具有显着放大作用;而在地形起伏变化不大的区域,地形放大效应减弱甚至抑制。同样,强震动台站的断层距对地形效应具有放大或抑制作用。因为地形高差与障碍体的影响,地震造成的峰值可能出现在震中区域之外;包含地形起伏影响模型的地表峰值速度(PGV)区域位于汶川与北川附近;而未考虑地形影响模型的PGV区域除映秀-北川断层外还位于灌县-江油断层的北东段,处清平、安县附近;前者结果同震后灾害调查以及烈度分布结果大致相符,因此地形影响在模拟中至关重要。上述结果对汶川地震近实时强地面运动波场的模拟、峰值图谱的圈定及未来大地震强地面运动特征的预测都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期刊2018-06-01)

赵由佳,张国宏,单新建,尹昊,屈春燕[8](2018)在《考虑地形起伏和障碍体破裂的汶川地震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MW7.9地震,震中位置103.4°E,31.06°N.这次地震造成了以汶川、映秀为中心及其周边地域建筑物的严重破坏和人员的重大伤亡,且因为高山等地形复杂区域抢险救灾的艰巨性,为及时救援造成很大干扰.为更好理解地形因素对于强地面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建立了包含地形起伏影响及去除地形影响的两类模型.同时,依据震源破裂过程运动学反演结果,建立了包含障碍体破裂过程的震源滑动模型,实现断层分段、空间倾角以及滑移角的动态设定.基于动力学的地震动模拟方法,通过对地震波传播过程的数值计算和后处理分析,模拟由地震激发的区域强地面运动过程.结果显示:(1)强震动台站的断层距对地形效应具有放大或抑制作用,距离断层破裂带越近,地形效应越明显,反之,距离越远,则地形效应越微弱;(2)因为地形高差与障碍体的影响,地震造成的峰值可能出现在震中区域之外;(3)考虑地形影响模型的地表峰值速度(PGV)区域位于汶川与北川附近;而未考虑地形影响模型的PGV区域位于灌县—江油断层的后半段,处清平、安县附近;对汶川地震近实时强地面运动波场的模拟、峰值图谱的圈定及未来大地震强地面运动特征的预测都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孟国杰,苏小宁,王振,廖华[9](2018)在《利用近场高频GPS、强地面运动和远场地震波形数据联合反演2008年汶川M_S8.0地震的震源时空破裂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联合近场GPS测站1-Hz运动学位移、强震仪加速度波形和全球台站P震相波形作为约束,以时空滑动分布约束条件和ABIC模型参数选择方法,结合先验的滑动方向变化范围,反演2008年汶川MS8.0地震的震源时空破裂过程,给出了能够综合反映震源破裂过程的统一模型。结果表明,汶川地震总体上存在4个主要的破裂区,最主要的一个破裂区位于震源东北40~120km,断层面上的最大位错量约为10m,主体滑动分布在2~20km深度范围,破裂达到地表;第二个主体破裂区位于断层破裂带南段,最大滑动量达到6m;另外2个主体滑动区位于断层破裂带北段,但滑动破裂量小于断层南段破裂区的滑动量,滑动破裂值最大值为4m,超过1m的区域在走向上超过70km。反演得到的断层滑动模型的地震矩为9.5×1021 Nm,相应的矩震级为MW7.95。汶川地震破裂表现为单侧破裂,起始破裂在汶川下方16km深度,向东北方向一致性地传播,过程持续~120s。在地震发生后0~10s内,破裂集中在震源起始破裂区,滑动破裂值为~1.0m,之后破裂向东北方向扩展,震后20~40s是主要的破裂时段。在40~60s,破裂跨越断层南段和北段。在80~90s破裂最大值开始下降,在100~110s时,下降为~0.5m,在110~120s时,下降为~0.1m。加入近场GPS测站1-Hz波形数据与近场强震仪波形和远场长周期体波联合反演,提高了震源破裂模型的空间分辨率,特别是浅部滑动破裂区的分辨率,反演的最大滑动破裂值比不用1-Hz波形数据反演的结果增大,表明近场1-Hz GPS波形数据对于揭示汶川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8年02期)

冯继威,李山有,宋晋东[10](2018)在《2016年8月24日意大利中部M_W6.2地震强地面运动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意大利国家强震台网在2016年8月24日获得的其中部拉齐奥大区阿库莫利市发生的M W6.2地震强震动叁分向记录进行处理和分析。完成原始数据基线校正、滤波等基本数据处理,回归此次地震动幅值衰减规律,发现其整体与ITA08及BA08的衰减趋势一致,但远场实际值低于预测值,不同场地条件下的衰减特性与ITA10一致,近震源幅值较大,且方向性明显;计算并回归分析几种持时,与全球经验预测方程均基本吻合;比较4个幅值较大的近震源台站的反应谱,发现其明显高于欧洲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设计反应谱。结合此次震害特点,该地区在实际建设中仍需提高抗震设防能力,以确保安全性等级。(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强地面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2013年芦山M7.0地震近场区域深反射剖面和P波、S波层析成像资料,使用接触单元模拟断层非线性破裂过程,利用二维有限元法模拟芦山地震强地面运动。在信度检验的基础上研究震源应力降和粘聚力参数对于水平向基岩地震动参数的影响。研究发现,芦山地震上盘场址处水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明显大于下盘场址处结果,且衰减速度更慢,呈现上下盘效应特征;应力降和粘聚力对地表水平向基岩地震动均具较为明显的正向影响作用,其中应力降对0.05~1.00s短周期成分作用明显,粘聚力则对1.00~6.00s中长周期成分具有显着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强地面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朱伟.超临界反射SmS对强地面运动衰减关系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2].孟庆筱,吕健,景鹏旭.基于二维有限单元法的芦山M7.0地震近场强地面运动模拟[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3].王卫民,王洵,赵连锋,姚振兴.龙门山及周边地区强地面运动振幅谱衰减特征[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27: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专题28: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与地震灾害评估、专题29:大地震预测技术与方法.2018

[4].余厚云,张振国,陈晓非,Kazuya,Ishikawa,Tatsuro,Arai.2016年日本熊本地震动力学破裂和强地面运动模拟[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27: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专题28: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与地震灾害评估、专题29:大地震预测技术与方法.2018

[5].丁阳,王国新,杨福剑.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的强地面运动模拟[J].震灾防御技术.2018

[6].冯蔚,刘杰,罗佳宏,侯建盛.运用理论格林函数模拟新疆阿克陶6.7级地震强地面运动[J].地震地质.2018

[7].赵由佳.汶川地震自发破裂与强地面运动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8

[8].赵由佳,张国宏,单新建,尹昊,屈春燕.考虑地形起伏和障碍体破裂的汶川地震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J].地球物理学报.2018

[9].孟国杰,苏小宁,王振,廖华.利用近场高频GPS、强地面运动和远场地震波形数据联合反演2008年汶川M_S8.0地震的震源时空破裂过程[J].地震.2018

[10].冯继威,李山有,宋晋东.2016年8月24日意大利中部M_W6.2地震强地面运动特征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8

标签:;  ;  ;  ;  

强地面运动论文-朱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