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P网络视频质量自适应控制的研究

基于IP网络视频质量自适应控制的研究

论文摘要

利用现有网络条件,提供良好的视频质量,是面向通信传输的视频系统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在IP网络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实时有效地控制视频质量,保证给终端用户提供良好的视频服务。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创新如下:1.提出了一个IP网络视频质量自适应控制的机制提出了一套对IP网络流量、拥塞等变化环境自适应调整的视频质量控制机制,由编码端和解码端的网络监控单元形成反馈系统。解码端检测网络参数,藉以调节接收端视频缓冲区,改善回放视频质量;编码端得到网络反馈参数后,自适应的控制画面和宏块层的目标码率和量化参数,进行精细分配和控制,从而减少了网络拥塞,改善了系统QoS。2.提出了相似拉普拉斯率失真模型—SL视频压缩的速率控制,就是预估一组量化参数,使得在压缩速率的限制下,达到失真最小的结果。本文由DCT量化后系数的分布概率,结合拉普拉斯概率密度函数,推导出拉普拉斯率失真控制模型。利用此模型,设计实现了发送端画面和宏快层的速率控制函数:发送端缓冲区的上、下溢出界限公式;FGS增强层码率比例截取算法等。实验结果表明,使用SL模型在编码稳定性和视频质量变化上总体提高了32.96%。3.提出了计算网络带宽逐次趋稳和加权可调拥塞算法传统的AIMD算法采用的是加增倍减的方法来探测网络拥塞,带来的视频质量波动较大。本文提出逐次趋稳算法,在端到端之间定期发送测试包,根据丢包率,使用迭代方法,计算网络流量变化,平稳快速地使目标速率在最大可用带宽附近变化,减少了视频质量波动。试验数据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收敛性和平滑性。根据逐次趋稳算法得到的目标码率,本文使用比例因子加权调整发送速率,最终发送的视频速率符合网络带宽的要求。实验表明,该拥塞算法与AIMD相比,具有较快的反应能力和良好的TCP友好性。4.提出一种FGS重发/重收和空域的错误控制机制及鲁棒打包方案设计了FGS的基本层和增强层重发/重收策略,并且把增强层利用位平面编码分解为多个数据包。重新设计了新的UDP数据包包头,便于高效、鲁棒传输视频数据;对于空域分层编码,提出了区别于ARQ的I画面错误恢复手段,同时采用后向错误定位方法来恢复P画面,实验表明,与计算宏块中所有象素值的方法相比,恢复P画面的计算量仅为21.8%。利用RTP包和编码宏块尺寸的比较关系,提出了一种鲁棒的编码端数据打包机制—1 FlexMux,降低分组之间的相关性,提高了I画面的鲁棒性。当网络出现严重拥塞时(平均丢包率为15%~20%),使用相同的视频测试集,采用本文的视频质量自适应控制机制,综合各个分部件测试单元的结果,和没有采用此机制的系统相比,视频平均峰值信噪比PSNR提升了1.22dB~2.31dB,为终端用户提供了较好的视频质量。本文是阶段性研究成果,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编解码器优化、新的错误控制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各种问题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主要缩写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2.1 视频编码
  • 1.2.2 视频传输
  • 1.2.3 视频差错控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工作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视频传输原理及压缩算法
  • 2.1 引言
  • 2.2 Internet框架及协议
  • 2.2.1 网际层协议(IP)
  • 2.2.2 传输层协议(TCP)
  • 2.2.3 应用层协议(RTP/RTCP)
  • 2.3 数字视频编码技术
  • 2.3.1 MPEG视频编码基本概念
  • 2.3.2 面向对象视频MPEG-4编码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视频质量自适应控制系统
  • 3.1 系统框架组成
  • 3.2 视频编码层-CODECL
  • 3.2.1 相似拉普拉斯变换SL(Similar-Laplacian)率失真RD模型
  • 3.2.2 FGS码流和编解码器
  • 3.3 网络接口层-NIL
  • 3.3.1 包化封装器PU(Packetization Unit)
  • 3.3.2 品质反馈单元QFU(Quality Feedback Unit)
  • 3.3.3 接收端视频缓冲区RVB(R-Video Buffer)
  • 3.3.4 QoS参数调整单元QPAU(QoS Parameter Adjustment Unit)
  • 3.3.5 MPEG-4解码器
  • 3.4 对象编码控制错误蔓延机制
  • 3.4.1 空间和时间域的错误蔓延原因
  • 3.4.2 本文采用的控制错误蔓延的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VQACS系统编码层CODECL流控制研究
  • 4.1 可调编码速率的编码算法
  • 4.1.1 编码速率控制的必要性
  • 4.1.2 失真模型(Distortion Model)
  • 4.1.3 相似拉普拉斯SL(Similar Laplacian)率失真模型
  • 4.2 FGS增强层的码率控制算法
  • 4.3 仿真实验数据及分析
  • 4.3.1 相似拉普拉斯率失真模型-SL准确性:
  • 4.3.2 模拟带宽固定为384kbps
  • 4.3.3 测试画面的PSNR比较
  • 4.3.4 测试序列的发送缓冲区比较
  • 4.3.5 FGS增强层码率截取控制算法
  • 4.3.6 总体性能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VQACS系统网络接口层NIL关键技术研究
  • 5.1 包化封装器PU(Packetization Unit)
  • 5.1.1 DMIF系统框架
  • 5.1.2 针对MPEG—4的容错包化封装机制
  • 5.1.3 仿真实验及分析
  • 5.2 品质反馈单元QFU(Quality Feedback Unit)
  • 5.2.1 RTCP报文
  • 5.2.2 网络参数计算方法
  • 5.2.3 利用APP报文建立反馈机制
  • 5.2.4 QFU的RTCP反馈时间间隔计算
  • 5.3 接收端视频缓冲区RVB(R-Video Buffer)
  • 5.3.1 接收端动态缓冲区设计
  • 5.3.2 仿真实验及分析
  • 5.4 QoS参数调整单元QPAU(QoS Parameter Adjustment Unit)
  • 5.4.1 QoS概念
  • 5.4.2 逐次趋稳的网络带宽迭代算法
  • 5.4.3 端到端拥塞控制机制
  • 5.4.4 仿真实验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压缩视频通讯中的错误控制
  • 6.1 视频差错控制研究的必要性和当前的现状
  • 6.1.1 信道错误控制
  • 6.1.2 信源错误控制
  • 6.1.3 信源/信道联合编码
  • 6.1.4 错误掩盖-Error concealment
  • 6.2 VQACS系统中采用的差错控制算法
  • 6.2.1 针对空域可扩展性分层编码错误恢复手段
  • 6.2.2 针对FGS的重发/重收机制
  • 6.3 仿真实验数据及分析
  • 6.3.1 针对空域可扩展性分层编码的错误控制
  • 6.3.2 FGS重发/重传机制试验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7.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谈IP电影的传播策略[J]. 数字传媒研究 2019(11)
    • [2].IP电影的后电影转向及其本体维度[J]. 电影评介 2019(16)
    • [3].广播电视传输中网络IP技术的应用分析[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22)
    • [4].互联网+背景下IP剧广告价值研究[J]. 声屏世界 2019(11)
    • [5].出版行业IP开发的审美考量与产业构建[J]. 今传媒 2019(12)
    • [6].品牌经济下如何打造个人IP?[J]. 品牌研究 2019(10)
    • [7].IP技术在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J]. 电子制作 2020(01)
    • [8].汉画像石造型特质在三维动画IP角色塑造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传播 2019(24)
    • [9].景观社会视域下“IP剧热”研究[J]. 视听 2020(01)
    • [10].IP的力量和题材的狂欢——网络小说影视改编中的题材分析[J]. 当代电影 2019(12)
    • [11].依托影视产业培育城市IP的策略研究[J]. 今传媒 2020(01)
    • [12].博物馆IP授权的理论与实践——以上海博物馆为例[J]. 中国博物馆 2019(03)
    • [13].“一带一路”背景下山水实景演出IP的海外传播[J]. 出版广角 2019(24)
    • [14].浅析国潮现象下国产品牌的IP营销[J]. 价值工程 2020(02)
    • [15].乐山市美食旅游IP商业化运营研究[J].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0(02)
    • [16].区域文化视角下项王故里品牌IP化设计研究[J]. 西部皮革 2020(02)
    • [17].从电影票房影响因素看IP电影的发展路径[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02)
    • [18].协同演化逻辑与出版行业IP化——出版IP研究文献研究[J]. 戏剧之家 2020(07)
    • [19].浅析二次元文化视角下品牌IP设计与跨界融合[J]. 艺术工作 2020(01)
    • [20].IP时代下网络影视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 品牌研究 2020(02)
    • [21].文化引领与IP创新:国产动漫的发展路径探析——基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分析[J]. 传媒 2020(02)
    • [22].体育赛事IP价值提升路径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19(35)
    • [23].IP化混合播出在数字电视中的应用[J]. 科技传播 2020(03)
    • [24].IP化在电视转播车上的应用及前景探究[J]. 中国新通信 2020(01)
    • [25].品牌营销与IP营销,两个视角一个逻辑[J].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2020(01)
    • [26].融媒时代网络文学IP运营模式[J]. 西部广播电视 2020(03)
    • [27].网红品牌IP营销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J].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0(01)
    • [28].IP化在电视转播车上的应用与发展[J]. 中国有线电视 2020(02)
    • [29].社会化媒体时代出版产业IP化运营路径研究[J]. 中国出版 2020(06)
    • [30].基于IP网络的智能化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02)

    标签:;  ;  ;  ;  ;  ;  ;  ;  ;  

    基于IP网络视频质量自适应控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