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同情思想及其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亚当·斯密同情思想及其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论文摘要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是伦理学史上享有盛誉的著作。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对具有普遍性的人类情感——同情思想进行了深刻论述。本文运用哲学思辨的方法,对《道德情操论》进行解读,试图厘清其道德情感学说和“同情”思想的逻辑体系和思想价值,亦试图在道德情感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对高校道德教育提供理论借鉴,以促进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增进。本文对亚当·斯密同情的产生机制进行了探讨。对“同情”概念的流变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解读斯密“同情”的含义,并将之与斯宾诺莎、休谟、卢梭、叔本华、舍勒等学者对同情概念的定义进行比较,界定了本文“同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此过程中,也考察了斯密同情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同时,对影响“同情”产生的因素,如表象、具体情境、与当事人关系的远近、运气、财富和地位等进行了辨析。本文对亚当·斯密同情基础上道德情感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同情是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公正的旁观者起着监督的作用,它们共同作用于道德形成过程。本文尝试对亚当·斯密同情思想进行评析。认为它丰富了道德情感主义伦理学,是道德判断的基础,同情与道德理性共同作用于人的道德行为三方面展开。本文试图将亚当·斯密的同情思想及其道德情感理论运用于高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提出了高等教育应该重视师生、生生之间情感互动;唤起教师道德教育的热情;注重学生道德情感体验与移情;注重学生同情与道德理性的交互作用等建言。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选题背景
  • 1.3 选题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5 选题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 1.6 研究方法
  • 2 亚当·斯密的同情产生机制论
  • 2.1 概念的界定
  • 2.2 亚当·斯密同情的产生机制
  • 2.3 影响同情产生的因素
  • 3 同情基础上道德情感的作用机理
  • 3.1 同情是情感共鸣的基础
  • 3.2 公正的旁观者是道德行为的监督者
  • 3.3 同情及情感共鸣基础上形成的美德
  • 4 亚当·斯密同情思想评析
  • 4.1 丰富了道德情感主义伦理学
  • 4.2 同情是道德判断的核心
  • 4.3 同情与道德理性共同作用于人的道德行为
  • 5 亚当·斯密同情思想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 5.1 注重师生、生生间情感互动,唤醒已有的同情心
  • 5.2 唤起教师道德教育的热情,为激发学生同情心营造氛围
  • 5.3 注重学生道德情感体验与移情,为产生情感共鸣提供经验基础
  • 5.4 注重学生同情与道德理性的交互作用,为践行道德行为提供双翼53
  • 5.5 注重道德楷模的力量,引导学生同情某一道德价值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亚当·斯密同情思想及其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