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贴膏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心绞痛贴膏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导师学术观点目的:探讨“心绞痛贴膏”穴位贴敷防治冠心病的中医理论依据。方法:总结整理导师“心绞痛贴膏”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的中医理论。从“整体观念”的角度出发,分析经“皮部”治疗胸痹心痛的可行性;以“经络学说”中的“腧穴”和“经络”为切入点,分析穴位贴敷治疗胸痹心痛的药物作用路径。结合古代文献以及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证明导师“心绞痛贴膏”的组方依据和取穴依据。结论:中医理论支持“心绞痛贴膏”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第二部分心绞痛贴膏穴位贴敷预处理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目的:探讨“心绞痛贴膏”穴位贴敷预处理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干预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将健康Wistar大鼠5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正常组10只,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5只。在清洁级实验室以普通饲料饲养。对照组予硝酸甘油贴膜0.3mg心前区外贴,每次1贴,每日1次,每次维持24小时,疗程7天;治疗组予心绞痛贴膏(药物组成:川芎、丹参、冰片、乳香、没药、檀香、元胡等)穴位贴敷,每贴含生药量0.1g,每日一次,维持24h,双侧心俞、双侧足三里、神阙取穴,每穴1贴,疗程7天。第5天开始造模,对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动物造成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具体方法是第5-7天每日贴敷后立即对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动物注射异丙肾上腺素,采用多点皮下注射的方法,异丙肾上腺素用量为5mg/kg,第7天注射肾上腺素后,将各组存活动物用水合氯醛皮下注射麻醉(药量300mg/kg),麻醉成功后查心电图,以ST段明显上抬或下移为造模成功的初步判断标准,然后对各组动物腹主动脉采血、取心脏。光镜下观察心肌病理学形态,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心电图测量ST段上抬或下移水平;全自动生化仪酶法检测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免疫组化法测定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过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s 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IL-6)、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ell-lymphoma/leukemia-2,Bcl-2)、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P物质(Substance P,SP)、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synthase,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钙敏感受体(calcium—sensing receptor,CaSR)水平;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eNOS、iNOS以及CaSR水平。结果:1光镜及电镜下观察:正常组心肌细胞呈正常表现。模型组心肌细胞坏死严重,可见心肌细胞核和心肌纤维排列紊乱、断裂及缺失,交织成网,横纹消失,心肌细胞核固缩,出现空白区,异染色质呈现团块状,相邻细胞闰盘间隙增宽。对照组和治疗组心肌细胞损伤坏死较模型组轻,但也可见少量断裂、缺损及空白区着色不均匀出现。透射电镜下:正常组心肌细胞无变化。模型组心肌线粒体损伤严重,双层膜结构不清,嵴断裂,大多数呈空泡状,部分溶解;细胞核染色质密集,部分胞浆溶解、消失,呈液化性坏死;肌原纤维极度松弛、出现空泡,部分肌丝断裂,闰盘局部性扩张,结构不清、溶解。对照组和治疗组线粒体损伤较轻,双层膜结构尚清晰,部分嵴断裂,细胞核结构基本完整,肌原纤维排列较整齐,可见肌丝断裂。2心电图结果: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ST段上抬或下移的绝对值较正常组明显高(P<0.01)。对照组、治疗组ST段上抬或下移的绝对值均较模型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心肌酶学结果:模型组CK、CK-MB较正常组高(P<0.01),对照组和治疗组CK水平较模型组低,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组CK-MB较模型组低,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CK、CK-M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各组LDH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免疫组化结果:模型组MDA、TNF-α、IL-6、caspase3、Bax、SP较正常组高(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低于模型组(P<0.05),治疗组TNF-α、Caspase-3、Bax、SP较对照组低(P<0.05);模型组SOD、bcl-2较正常组低,治疗组SOD、bcl-2较模型组和对照组高(P<0.05)。5eNOS、iNOS、CaSR免疫组化及荧光定量PCR结果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eNOS较正常组低(P<0.05),对照组、治疗组eNOS较模型组高(P<0.05),治疗组eNOS较对照组低(P<0.05)。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iNOS、CaSR较正常组高(P<0.05),对照组、治疗组iNOS、CaSR较模型组低(P<0.05),治疗组iNOS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组CaSR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1心绞痛贴膏穴位贴敷预处理能够减轻AMI心肌损伤坏死程度,从病理学角度观察其作用效果与硝酸甘油贴膜外贴预处理效果相当,具体干预机制与以下4方面相关: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促进SOD生成、减少MDA;抑制TNF-α、IL-6具有抗炎作用;抑制CaSR减轻钙超载;上调eNOS的表达、下调iNOS的表达。2心绞痛贴膏在调节NOS方面效果不及硝酸甘油贴膜,在抑制过氧化损伤、抗炎、抑制钙超载方面的效果优于硝酸甘油贴膜。3心绞痛贴膏穴位贴敷预处理可能具有抑制AMI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其机制与通过抑制casepase3促进bcl-2表达、抑制Bax的表达以及抑制CaSR有关。4心绞痛贴膏具有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物质有关。第三部分心绞痛贴膏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心绞痛贴膏”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绞痛贴膏”穴位贴敷,治疗10天。观察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程度和胸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中医症状。结果:治疗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心绞痛积分、中医症状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05P=0.006);治疗组胸痛、气短、乏力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28P=0.000P=0.010)。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使用心绞痛贴膏,能够缓解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改善中医症状,特别是对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胸痛、气短、乏力有明显的缓解作用。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总结了治疗冠心病的特色疗法,从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两方面验证了心绞痛贴膏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性,探索了一种用于减轻AMI程度的新方法,并研究了其作用机制。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药贴敷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急性心肌梗死后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 第一部分 导师学术观点总结
  • 第一章 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心绞痛贴膏的组方特点
  • 第三章 心绞痛贴膏的取穴
  • 结论
  • 第二部分 心绞痛贴膏穴位贴敷预处理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附图
  • 第三部分 心绞痛贴膏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心绞痛贴膏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