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应用地塞米松及丝裂霉素对后发障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联合应用地塞米松及丝裂霉素对后发障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 通过兔眼透明晶体囊外摘除,术中囊袋内灌注药物,观察联合应用地塞米松与丝裂霉素对后囊混浊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健康成年大白兔16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4只(8眼)行透明晶体囊外摘除术,术中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囊袋内分别灌注生理盐水(A组),地塞米松(B组,4mg/ml),地塞米松与丝裂霉素混合夜(C组,含DX 0.8mg,MMC 0.02mg),丝裂霉素(D组,0.1mg/ml)各0.2ml,停留3分钟,然后环形撕囊,囊外摘除晶体。术后每天观察并记录早期炎性反应情况至结膜充血消退、前房渗出消失,然后观察后囊混浊出现的时间及程度,三月后处死动物,抽取房水,测房水细胞及蛋白含量,取下眼球,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 术后第一天各组结膜充血及前房渗出均比较明显,以后逐渐消退,其中加用地塞米松的B组及C组消退时间较短,与A组和D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B组与C组之间、A组与D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后囊混浊出现时间,各用药组均比对照组延迟(P<0.01),用药各组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三月后,后囊混浊程度,联合用药的C组程度最轻,与A组、B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丝裂霉素组差异无显著性。各组手术前后房水内均无炎性细胞。房水蛋白含量应用地塞米松的B组、C组低于A组、D组(P<0.01),但B组与C组之间、A组与D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各组术后三月的房水蛋白含量均高于术前(P<0.01~0.05),DX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A组、B组PCNA阳性表达率较高,C组、D组的表达率较低(P<0.01)。Bcl-2基因在各组中均不表达。 结论 晶体摘除手术可以造成血—房水屏障的破坏,术后三月仍未完全恢复。联合应用地塞米松与丝裂霉素能够抑制后囊混浊发生,对血一房水屏障的影响较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术后观察
  • 2.4 组织病理学检查
  • 2.5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眼部炎症反应
  • 3.2 房水变化
  • 3.3 后囊混浊
  • 3.4 病理组织学检查(HE染色)
  • 3.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4.讨论
  • 4.1 后囊混浊形成的机制
  • 4.2 后囊混浊形成的影响因素
  • 4.3 药物对后囊混浊的影响
  • 5.结论
  • 6.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联合应用地塞米松及丝裂霉素对后发障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