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演化与环境论文-侯波

湖泊演化与环境论文-侯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湖泊演化与环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查干淖尔湖,遥感影像,湖泊面积,气候变化

湖泊演化与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侯波[1](2019)在《变化环境下查干淖尔湖近46a湖泊演化过程及湖水来源解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所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全球气温升高对湖泊面积的影响日益明显,湖泊面积作为区域内气候指示器可以较好的响应全球气候变化。针对湖泊面积的研究,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大范围、长时间尺度对湖泊面积进行监测研究,所以本文利用遥感手段来反演查干淖尔湖湖泊面积的变化。通过解译遥感影像,确定湖泊面积演化趋势。本文选取了 1973-2018近46a的湖泊影像,通过对Landsatl~4系列影像选取RGB=431彩色合成,Landsat5~7系列影像选取RGB=742彩色合成,Landsat8系列影像选取RGB=753彩色合成,最大限度提取湖泊水体并计算其面积,发现近46年来查干淖尔湖湖泊面积虽有扩张发生,但总体呈大幅减少趋势,年平均变化量为-2.37km2/a。湖泊面积从1973年的100.09km2减少到2018年的30.16km2。其间湖泊总面积在2000-2002年出现骤降,到2002年只剩余查干淖尔湖东边小湖,骤减面积约为2001年的59.92%。在确定湖泊面积演化特征后,综合考虑可能对湖泊面积造成影响的气候因素,选取叁个气象站的降水、蒸发和气温等数据,分析得出近58a来查干淖尔湖流域年降水量总体上呈略有下降趋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77.91mm;而年蒸发量总体上呈稍有上升趋势,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020.43mm;同时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多年平均气温为1.73℃。结果表明湖泊萎缩与蒸发量呈显着相关,同气温呈极显着相关,而与降水量关系较小,因为随着气候暖干化的日益严重,降水的变化相对于蒸发十分微弱。通过突变点检验与小波分析也印证了查干淖尔湖流域在21世纪初期暖干化趋势明显加强,这与全球大部分地区出现气候变暖趋势相一致。本研究认为影响查干淖尔湖面积萎缩的主要因素为温度和蒸发,其次为降水。为了摸清查干淖尔湖湖水补给来源,对流域内不同水体的氢、氧同位素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湖水比井水的δD和δ18O富集,说明湖水在经过地下水补给后,可能存在二次蒸发,导致同位素过度分馏,使得湖水的δD和δ18O富集强烈。井水中的δD和δ18O都在当地降水线的左下方,基本分布在全球大气降水线上,说明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的补给。井水的氘盈余值最大,而湖水中的氘盈余值为-19.84‰,偏负程度最大,再次充分说明湖水的蒸发最为强烈,这与查干淖尔湖所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水位较低以及开阔的水域面积有关。分析发现,查干淖尔湖流域的氢、氧同位素和TDS在不同来源水体均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不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以上种种分析结果均指向查干淖尔湖湖水是由地下水和河水补给的。(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田飞,王永,袁路朋,汤文坤[2](2018)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湖泊沉积记录的1800年以来气候环境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两千年以来的气候变化与当今地球环境紧密关联,是研究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重要基础。浑善达克沙地地处亚洲季风与西风带过渡区,对气候变化敏感,其南缘湖泊群水文封闭、沉积连续,是古气候重建的理想区域。本项目选取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湖泊群中的查干淖尔(CGHT;115°30′33″E, 42°43′30″N)及桑根达来淖尔(SGHT;115°45′17″E, 42°39′40″N)为研究对象,获取短岩芯,利用AMS 14C及210Pb测年共同构建年代格架,结合粒度、磁化率、碳酸盐含量、总氮(TN)、总有机碳(TOC)、碳氮比(C/N)、有机质碳(δ13C)、氮(δ15N)同位素指标,综合重建1800年以来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湖泊的水文、生态状况、水位波动及对其反映的湖区气候变化。(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陈洁[3](2017)在《旱区湖泊水环境及其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是联结地球表层各级系统、各级圈层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是地球关键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和水资源的重要贮存库。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湖泊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湖泊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旱区湖泊无地表及地下径流与大洋相通,也与其它集水区域无直接水力联系,独特的水循环系统使湖泊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具有高度敏感性。旱区湖泊独特的水文学、水文物理学、水化学和水生态学特征,决定了湖泊的演化过程及特征与湿润区有较大的不同,因此,湿润区湖泊研究的相关方法理论体系在干旱区已不完全适用。沙湖是宁夏最大的半咸水湖,旅游产业对湖泊依附度极高,由于气候干旱,水面蒸发强烈,人工补水成为维系沙湖水量平衡和生态环境健康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缺乏深入系统研究,湖泊水环境现状、水循环特征、补水效果及其对湖泊演化产生的影响等尚不明确,大大地影响了湖泊管理工作的开展。本文以宁夏沙湖为例,开展旱区湖泊水环境及其演化研究,旨在揭示湖泊水循环的内在规律,为旱区湖泊的健康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为旱区生态建设提供保障。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安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资助项目等科研项目,结合野外调研和室内分析等手段,对区域水环境现状、沙湖水位动态变化、水盐均衡状况、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理、湖泊富营养特征、水循环特征及演化趋势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为旱区湖泊水环境保护及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论文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阐明了沙湖水环境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人工补水是沙湖主要补给来源,蒸发是湖水主要排泄途径。沙湖的发展过程分为形成初期、加速咸化期和盐分缓慢上升期叁个阶段,湖水化学组分形成受到水岩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蒸发浓缩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多因素影响,湖泊演化与气候条件、地下水环境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2)首次综合运用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水文学、统计学、模糊数学、随机数学、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及技术,针对旱区湖泊开展了系统地研究,突出了湖泊水环境及演化研究的多学科交叉特色。(3)基于模糊数学和随机数学理论,构建基于蒙特卡洛—可变模糊集的湖泊富营养评价耦合模型,实现了水环境系统随机不确定性及确定性评价方法中评价等级模糊不确定性的量化研究,解决了传统评价方法中确定性结论造成的信息缺失问题,可有效降低水环境管理风险,为水环境不确定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基于贝叶斯理论,实现了数据信息的深入发掘和利用,有效解决了富营养评价中资料缺失问题,对实际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4)基于水均衡原理和同位素质量守恒定律,采用Craig–Gordon非平衡蒸发模拟,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沙湖水化学形成机理及水循环演化特征。湖泊蒸发量与总补给量(E/I比)以及蒸发量与湖水体积(蒸发比)比值分别为0.62和0.444,湖水离子组成和来源与黄河水、地下水和排水沟水密切相关。该方法具有简便可行的优点,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5)地下水系统是旱区湖泊健康的调节器,湖水位变化引起的地下径流量的改变是导致湖泊水均衡和盐分均衡发生改变的重要原因,决定着湖泊的水环境特征和演化趋势。当湖泊补给量不足时,湖泊与含水层之间的密切水力联系导致地下水入湖径流量增大,成为湖泊及时充足的补给水源,极大地弥补了蒸发损耗,使其在干旱气候条件下能够维持水量平衡。同时,地下水出湖径流是湖泊盐分排泄的唯一途径,伴随着湖泊与含水层之间水量交换的发生,大量盐分通过地下径流排出,湖水脱盐效果显着。阐明湖泊与地下水水量及溶质交互作用及机理,对湖泊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相关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4-30)

李高远[4](2016)在《晚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湖泊藻类演化在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气候系统的演化起着重要作用。如今,青藏高原位于西风带、西伯利亚寒流、东亚季风以及印度季风四大气候系统交汇处,而青藏高原上分布着的众多湖泊对这些气候系统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为研究青藏高原的气候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保存在湖泊沉积物中的浮游生物化石被广泛应用于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中,然而除了硅藻、有孔虫等少数浮游生物会在沉积物中留下化石记录,绝大多数浮游微生物死后并不会留下传统意义上的化石,因此这部分浮游生物通常会被地质学家所忽视。然而这些“不产化石”的浮游生物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在古气候研究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幸运的是,利用保存在沉积物中的古DNA,可以获得海洋或湖泊中浮游藻类等微生物生态系统从晚更新世到全新世的演化历史。本研究选取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约6m的沉积柱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DNA分析)重建了过去18,500年青海湖中藻类群落结构及丰度的演化史。结果显示从晚更新世到现在,藻类的演化与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相关。青海湖的藻类主要有7个纲、16个属组成,在寒冷时期Trebouxiophyceae和Eustigmatophyceae占主导,而温暖期Chlorophyceae,Phaeophyceae,Xanthophyceae,Bacillariophyceae和Cyanophyceae占主导。根据藻类演化与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相关性,我们提出一个潜在定性指示冷暖变化的指标——藻类指标(phytoplankton index)。此外,本研究还选取了察尔汗盐湖钻取的80 m长沉积柱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多种指标,探讨了该区过去72.4 ka的气候环境变化史。高分辨率的气候指标(如Ti、SiO2、盐度和GDGTs所计算的温度等)清晰地记录了DansgaardOeschger(D-O)事件和Heinrich事件。H5事件以前,察尔汗地区较为湿润,亚洲季风(包括印度季风和东亚夏季风)活动较强,为湖盆主要的汇水流域昆仑山地区带来较高降水量,从而影响湖泊入水量。H5事件之后,亚洲季风减弱,西风增强并主导了察尔汗地区,察尔汗盐湖突然剧烈干旱,D-O波动的暖期伴随着湖水大量蒸发、盐度升高及盐类矿物的结晶;D-O波动的冷期伴随大量粗粒风沙的沉积。类似的突然干旱事件在低纬度的印度尼西亚Towuti湖H3事件时也有发现。我们初步推测致使察尔汗盐湖发生突然干旱可能是太阳辐射低点、Heinrich事件、北半球冰量增加叁者合力共同导致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赵丹丹[5](2015)在《早全新世浑善达克沙地古湖泊演化与环境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得到了世界各地关注,而区域环境演变过程对全球变化水位响应非常敏感。浑善达克沙地位于中国内蒙古高原中东部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区,处于季风边缘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该地广泛存在着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等,同时在沙地腹地广泛分布着众多的湖泊,是湖泊演化的理想之地,成为沙地与湖泊演化过程的典型地区,也是两者彼此消长耦合关系的重要场所。试图探索季风边缘区过渡带的气候演化过程及湖泊面积变化对气候的响应,进而提高对季风边缘区环境演变的认识。本文结合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分析的方法,对该研究点剖面进行粒度指标分析和OSL年代测试,建立湖泊演化时间序列。利用湖泊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方法,根据研究区存在的湖岸堤高程,反演浑善达克沙地早-中全新世的湖泊时空变化格局。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系统的野外考察发现,在浑善达克沙地腹地哈嘎淖尔北部保存较好的高湖岸阶地,在剖面湖滨砂特征较为明显位置,自下向上采集样品,其中采样点高程最高达到1313 m,表明该地区存在古湖的地质地貌证据;1)按照阶地剖面采样点海拔高程来推测,古湖水位分别高出现代湖泊38 m、39 m、40 m、41 m、43 m等,其OSL年代测试结果分别为9.6±1、8.9±0.8、10.3±0.8、8.1±0.6、7.5±0.6 ka,表明早中全新世初期发育高湖面,揭示了气候湿润;2)通过结合湖滨沉积物的OSL年代测试结果与古湖岸地高程,表明在9.6~7.5 ka间,古湖水位逐渐上升,湖泊面积不断的扩大,气候环境湿润。其中7.5 ka时期为干湿气候的突变点,为古湖发育达到鼎盛时期。根据1313 m的古湖面,得出244 km2的湖泊面积,多出现在湖泊面积243 km2,该古湖向东延伸到巴音淖尔,向北扩张到乌日塔音淖尔,并向南部和西部扩展,形成较大的古湖。同时其周缘的沙地被古湖水淹没,造成沙地里的巨大湿地系统。表明当时气候相当湿润,生态环境极其优越;湖泊面积演化共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距今9.6~7.5 ka期间,该湖区内气候温暖湿润,湖水位连续的上涨,为湖泊水位的上升期;第二阶段是在7.5 ka~至今,气候逐渐变干旱,湖面萎缩、古湖出现解体,呈现出了哈嘎淖尔湖当今的规模。2.剖面粒度分析结果表明,风成沙和湖滨砂在粒径和表面形态存在明显的差异。风成沙粒径分布区间0~0.5 mm,颗粒表面形态特征有碟形坑、撞击坑、麻面结构等,主要特征为不光滑的麻面。而湖滨砂粒径取值范围0~4.2 mm,其表面形态则复杂多变,不仅存在水环境的贝壳状断口、平行解理面、磨光面,还有风成环境的碟形坑、麻面等特征。(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5-05-22)

唐薇,殷勇,李书恒,郭伟[6](2014)在《高邮湖GY07-02柱状样的沉积记录与湖泊环境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苏北高邮湖GY07-02柱状样沉积物的含水率、粒度、有机碳、碳酸盐含量等环境替代指标的分析,结合14 C年代测定,初步揭示了该地区近1 100年来湖泊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化历史,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920—980AD,为沼泽沉积环境;980—1240AD,湖泊开始扩张,水位上升;1240AD至今,黄河物质通量显着增加。进一步说明湖泊的演变不仅与黄河南泛夺淮有关,也与人类活动如人口迁移、湖泊周围建闸、围湖造地、富营养化程度加剧等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4年04期)

周连福[7](2014)在《晚更新世以来藏北高原黑海湖泊沉积环境演化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的大型构造地貌单元,它的形成和出现对大气环流的动力、热力作用不仅会改变亚欧大陆的气候格局,还会在长时间尺度和大空间范围上对整个北半球乃至全球环境系统产生重大影响。黑海湖地处藏北高原高寒地区,坐落于东昆仑山北麓的昆仑河-野牛沟断裂谷地内,平均海拔为4477m。由于该地区地处高寒,人类活动微弱,因此,湖泊沉积连续性好,能够敏感地反映流域环境的变迁,是研究环境变化的理想地区。本文以黑海湖C2孔和2ew、3we、4we、6ew、2ns、3sn、4ns 7条地震剖面为材料,通过对C2孔沉积物粒度的EMMA分析和参数分析,如平均粒径、分选性、偏态、峰态和组分,揭示了晚更新世以以来黑海湖沉积物组分和典型的沉积动力。根据地震地层学解释方法,通过对地震剖面的分析,并结合钻孔粒度、碳酸盐和总有机碳叁个环境代用指标,揭示了黑海湖泊沉积地层的空间分布和不同阶段沉积物来源,并重建了黑海湖泊沉积环境的演化历史。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C2孔粒度参数和EMMA分析,结果表明自晚更新世以来黑海湖泊沉积过程主要受控于弱水流、风力和冰川叁种动力,沉积物主要组分为粘土端元、粉砂端元和中砂端元,它们分别代表弱水流沉积、风尘沉积和冰水沉积。其中,16.7-15.9KaBP期为细物质、多粉砂和粘土,表明为弱水流沉积,粘土质粉砂层;15.9-14.6KaBP期为粗物质、多砂和砾石,指示为冰水沉积,砂砾层;14.6-10.7KaBP期为风尘沉积和弱水流沉积,砂质粉砂层;10.7-7.12KaBP期为风尘沉积,砂质粉砂层;7.12-3.42KaBP期为弱水流沉积和风尘沉积,粘土质粉砂层;3.42-OKaBP期为多粘土,少粉砂和砂,代表弱水流沉积,粉砂质粘土层。(2)根据地震剖面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自晚更新世以来黑海湖泊沉积地层先后经历了五个演化阶段:U5为末次冰盛期多年冻土层-U4为晚更新世末期冰湖相沉积和冰水沉积-U3为晚更新世末期-早全新世深湖相沉积和冰水沉积-U2为低能浅湖相沉积-U1为晚全新世深湖相沉积。(3)湖盆古地貌形态及充填厚度分布特征,表明白晚更新世以来湖泊沉积物质来源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在22.0-14.6KaBP沉积物主要来自北面和东面的低山冰川沉积;14.6-OKaBP沉积物主要来自南面的东昆仑山的冰雪融水沉积和风尘沉积。(4)根据粒度、碳酸盐、总有机碳和地震剖面综合分析,认为晚更新世以来黑海湖泊水位经历两次低水位期和叁次高水位期:22.0-14.6KaBP期为弱水流沉积和弱水流动力指示了相对干冷气候条件下的高湖面;U4上界面的侵蚀终止面和颗粒粗的砂砾物质表明14.6KaBP左右为极度干冷气候下的低水位;14.6-7.12KaBP期U3单元的上超、顶超特征和细颗粒物质指示了晚更新世末期-早全新世温湿气候条件下的高水位期;7.12-3.42KaBP为中全新世暖湿期背景下低水位;3.42-OKaBP为晚全新世干冷气候条件下的高水位期。其中根据碳酸盐和总有机碳含量的突变,推测在7120aBP左右湖泊由封闭湖变为开放湖,湖泊水位下降至全新世以来最低水位。(5)综合粒度、碳酸盐总有机碳和地震剖面分析,认为自晚更新世以来黑海湖流域气候经历了干冷-温湿-暖湿-干冷的变化过程。(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4-05-30)

李文静[8](2014)在《腾冲青海湖泊沉积记录的近2000年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2000年的气候变化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关注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期间最显着的气候事件是中世纪暖期(MWP)与小冰期(LIA),这也是距现代最近的暖期和冷期。距今2000年来的时段是衔接地质记录和器测文献资料,进而预测未来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时间窗,并且2ka以来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施加的影响最为深刻,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与自然变化相互迭加,构成了复杂多变的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而湖泊沉积物作为大陆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载体,具有沉积连续性好、沉积速率大、分辨率高、信息量丰富等特点,能忠实地记录湖区各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信息,具有其它环境记录载体所无法替代的地位。云南高原处于西南季风与东南季风交汇地带,气候主要受西南季风还兼受西风带与青藏高原局地气候的影响,导致了云南气候的复杂性和云南省境内不同地区气候的多样性。再加上历史时期尤其是近2000年来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的关系更加紧密,因此研究云南湖泊沉积揭示其近代气候环境变化,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显得意义重大。在云南湖泊研究中,涉及古气候研究的湖泊已经非常广范,但目前对腾冲青海的研究很少,除对其水质已作出研究外,对古气候重建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本研究主要揭示2000年来青海湖泊沉积对流域环境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模式,既能够为我国西南地区过去气候环境演化特点提供新信息,又能为预测该地区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青海160cm长的湖泊沉积物柱芯,利用14C测年,建立了2000年以来的年代序列,测试并综合分析了有机质、碳酸盐、粒度、磁化率指标,重建了2000年以来青海流域的气候环境演化阶段。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青海沉积物有机质与碳酸盐主要来源于湖泊自生。湖泊沉积物中自生有机质和碳酸盐含量与湖泊发育和气候环境紧密相关,是气候变化的良好指标。自生有机质含量高,指示湖区温度高,湖泊自生植物生产力水平高,对有机质贡献量大;反之则湖泊生产力水平低,对有机质贡献量小,间接指示湖区温度低。一般情况下,湖泊自生碳酸盐含量与湖水的淡化与咸化密切相关,间接指示湖区有效湿度的高低;而在有的阶段受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如在青海湖泊演化的第Ⅲ、Ⅳ阶段,二者曲线表现为明显的同向趋势。沉积物中粒径大小的比重能很好的揭示湖区径流的大小,侧面指示湖区降水量多少。粘土(<4m)比重大指示湖区径流量大,为湖泊深水区带来大量细粒颗粒物,指示降水量大;反之,则指示湖区降水量小。(2)通过对相关指标的综合分析,重建了湖区近2000年以来的古环境。具体表现为:阶段Ⅰ,2004a BP~1453a BP,气候暖干;阶段Ⅱ,1453a BP~853aBP,气候偏暖湿但有明显冷湿波动;阶段Ⅲ,853a BP~373a BP,气候暖干;阶段Ⅳ,373a BP~1969AD,气候冷湿;阶段Ⅴ,1969AD~2003AD,气候偏暖干。近2000年来,青海湖区气候大体上显示出暖干-冷湿交替的类型。通过与已记录的历史气候事件进行比较,青海环境演化的第Ⅲ、Ⅳ、Ⅴ阶段分别与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20世纪以来的增温期在气候特征和时间起止上有相似之处,说明近2000年以来腾冲青海流域对这些气候事件有所响应。(3)通过与洱海沉积记录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二者除后两个阶段在时间划分上有较大差别外,前叁个阶段,气候特征比较一致,并且在时间上,青海记录比洱海记录滞后约30到40年。两地同属于西南季风影响区域,二者的阶段差别可能反映了不同的流域对同一气候系统的不同响应,另外年代误差也可能导致这种结果。洱海沉积记录与中国东部地区相比,在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的起止时间上,前者滞后约2个世纪,说明同属西南季风影响的青海与中国东部地区记录的温暖期和小冰期气候事件相比也具有滞后性。青海与青藏高原区所属的苏干湖沉积记录比较结果显示,二者在气候特征和年代划分上都有很大差别。青海气候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两地同时期不同的气候特征反映了不同的气候系统对全球变化的不同响应。(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22)

李晖[9](2013)在《青藏高原北缘哈拉湖4.3ka以来的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哈拉湖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祁连山西段,地处亚洲夏季风与西风带交汇地区,对区域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本文利用哈拉湖H21孔和H5孔的湖相沉积物,利用AMS14C定年手段,建立较为准确的年代框架,通过细粒碳酸盐含量及其碳氧同位素等气候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对哈拉湖区4360cal yrBP来的湖泊演化和古气候变迁进行恢复研究,并与其他区域气候进行对比,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哈拉湖区域4360cal yrBP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哈拉湖4360cal yrBP以来水文环境封闭,细粒碳酸盐含量及其碳氧同位素表现为很好的协同变化,碳酸盐含量的高低及其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主要受湖泊水体的影响,故而能够有效地指示湖泊自身的演化和区域气候的变化。沉积物碳酸盐含量主要反映湖区干湿变化,氧同位素主要指示有效湿度和水汽来源的变化。各气候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结果指示哈拉湖地区4360cal yrBP以来气候环境持续变湿,依据各代用指标的波动将哈拉湖地区的气候演化过程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以干旱为主的A期:4360-2100cal yrBP,哈拉湖湖区气候以干旱为特征,流域有效湿度很低,湖水蒸发量大,湖泊处于低水位期,区域气候以持续干旱为主,但是气候环境条件并不稳定,波动较为剧烈。3910-3500cal yrBP期间,哈拉湖区经历4360cal yrBP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气候,流域内有效湿度极低,哈拉湖湖泊水位降至4360cal yrBP以来的最低值。2580~2180cal yrBP间,两孔细粒碳酸盐含量及其氧同位素为4360cal yrBP以来的第二个高值阶段,指示又一次剧烈干旱事件的发生。以湿润为主的B期:2100-30cal yrBP,这一时段进入全新世晚期,相对干旱的A期,此时期哈拉湖流域气候变得湿润,湖泊水文状况较为稳定,湖区有效湿度较大,哈拉湖进入相对高水位时期,湖区气候环境呈现出湿润的特征。1450-780cal yrBP期间哈拉湖达到4360cal yrBP以来最为湿润的时期。780calyrBP之后流域有效湿度降低,入湖水量开始减少,湖泊水位相对上一阶段的最高值有所下降,气候条件又变得干旱。2.区域气候对比结果通过哈拉湖H21孔岩芯各代用指标与青藏高原北缘青海湖QH-2000孔氧同位素和敦德冰芯氧同位素的对比发现,4360cal yrBP以来,哈拉湖区域的气候环境变化与青海湖记录的气候变化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哈拉湖地区气候环境变化逐渐脱离了亚洲季风的影响。对哈拉湖H21孔碳酸盐含量及其氧同位素、博斯腾湖BST04H孔碳酸盐含量及其氧同位素以及董哥洞石笋氧同位素进行了对比,并结合了挪威西海岸冬季降水量与现代降水量比值所指示的西风强度变化。结果指示随着亚洲季风的衰退,哈拉湖碳酸盐含量和碳酸盐氧同位素都呈现降低的态势,同时挪威西海岸降水量比值指示的西风强度也迅速增大。哈拉湖H21孔的湿润、干旱事件分别和博斯腾湖BST04H孔的弱蒸发、强蒸发事件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其湿润程度的增加与西风强度的增强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季风区董哥洞石笋记录的气候存在反向关联。全新世中期以来,随着亚洲季风衰退,亚洲夏季风对哈拉湖区的影响逐渐减弱,而西风的影响逐渐加强,使得湖区降水水汽来源发生变化,季风为湖区带来的降水逐渐减少,西风为流域内带来的降水逐渐增加。中全新世到晚全新世早期,哈拉湖较高的氧同位素值一方面体现了较为干旱的湖区气候,另外,还可能与此时期湖泊接受较多暖湿的夏季风降水有关,而晚全新世以来,哈拉湖碳酸盐氧同位素值持续降低则可能主要指示了入湖季风降水的减少与西风为哈拉湖区带来的冬季降雪以及流域冰川融水入湖的增加。3.区域气候变化模式浅析全新世以来,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控制着亚洲夏季风强度,太阳辐射量减少而导致的弱季风期间,受西风带影响的青藏高原季风边缘区气候却以向湿润方向发展为特点。中晚全新世以来,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小,使亚洲夏季风持续衰退,季风无法到达哈拉湖地区,哈拉湖地区被西风带控制。(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3-05-01)

施泽明,尹观,阚泽忠,许伟,董文斗[10](2013)在《四川省琼海湖泊现代沉积环境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是陆地水圈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相对的独立体系,其规模一般较小,对流域的气候环境的波动十分敏感,湖泊的扩散或收缩、湖水的淡化或咸化以及湖泊生物组合种群的变动,这一切都忠实地被保存在湖泊沉积中。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湖泊经历了较长的地质历史,其连续的沉积和沉积物中保存的丰富信息,加上较高的沉积速率,使湖相地层可提供区域环境、气候和(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期刊2013-04-21)

湖泊演化与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过去两千年以来的气候变化与当今地球环境紧密关联,是研究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重要基础。浑善达克沙地地处亚洲季风与西风带过渡区,对气候变化敏感,其南缘湖泊群水文封闭、沉积连续,是古气候重建的理想区域。本项目选取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湖泊群中的查干淖尔(CGHT;115°30′33″E, 42°43′30″N)及桑根达来淖尔(SGHT;115°45′17″E, 42°39′40″N)为研究对象,获取短岩芯,利用AMS 14C及210Pb测年共同构建年代格架,结合粒度、磁化率、碳酸盐含量、总氮(TN)、总有机碳(TOC)、碳氮比(C/N)、有机质碳(δ13C)、氮(δ15N)同位素指标,综合重建1800年以来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湖泊的水文、生态状况、水位波动及对其反映的湖区气候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湖泊演化与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侯波.变化环境下查干淖尔湖近46a湖泊演化过程及湖水来源解析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2].田飞,王永,袁路朋,汤文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湖泊沉积记录的1800年以来气候环境演化[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3].陈洁.旱区湖泊水环境及其演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7

[4].李高远.晚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湖泊藻类演化在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中的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5].赵丹丹.早全新世浑善达克沙地古湖泊演化与环境变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6].唐薇,殷勇,李书恒,郭伟.高邮湖GY07-02柱状样的沉积记录与湖泊环境演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4

[7].周连福.晚更新世以来藏北高原黑海湖泊沉积环境演化过程研究[D].南京大学.2014

[8].李文静.腾冲青海湖泊沉积记录的近2000年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D].云南师范大学.2014

[9].李晖.青藏高原北缘哈拉湖4.3ka以来的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化[D].兰州大学.2013

[10].施泽明,尹观,阚泽忠,许伟,董文斗.四川省琼海湖泊现代沉积环境演化[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2013

标签:;  ;  ;  ;  

湖泊演化与环境论文-侯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