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在医学专业妇产科学考试改革中的应用

形成性评价在医学专业妇产科学考试改革中的应用

蒋彩琼叶元杨冰(广西桂林医学院临床学院妇产科教研室541001)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0040-02

【摘要】探讨妇产科学课程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打破传统一卷定优劣的考试模式。通过对考试内容、形式以及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引入形成性考核方法,更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导向功能,以考促教、促学,不断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

【关键词】妇产科学考试方案形成性考核改革

考试是课程学习评价的重要手段,在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1]。科学合理的考试不仅能够起到反馈、调节、评价、促进等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课程考试仍普遍使用终结性评价,其在形式、内容、方法上相对滞后,存在着不少弊端,如考试内容教材化,评价方法简单,考试结果缺乏及时反馈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考试功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已不适应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与终结性评价不同,形成性评价采用的是另外一种评价模式。在形成性评价模式中,教师把从学生中采集到的数据反馈到学生中,帮助学生对这些反馈信息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反馈信息,促使学生主动去分析这些信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3]。从2010年3月份起我院妇产科教研室在临床医学专业07,08级本科教学中开展了课程考试方法改革。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分析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考试改革的措施,总结出我院妇产科学课程考试的适宜方法。

1考试方法改革原则

坚持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切入点。体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单一知识点考核与综合分析评价相结合。注重考题的质量和难易度,保证试卷主观题量,并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和解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4]。

2考试内容及实施方案

妇产科学课程考试分为两大部分:形成性考核及终结性考核。

2.1形成性考核包括:病历书写,病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提问,临床技能操作考核

2.1.1病历书写:学生进入妇科、产科病房对典型病例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并书写病历。考核学生询问病史,与病人沟通能力,体格检查掌握情况,以及医疗文书的书写水平。

2.1.2病例分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选定患者进行病例分析,从临床资料收集入手,引导学生对疾病进行初步诊断,并提出诊断依据,进行鉴别诊断,制定初步治疗计划。考核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临床思维意识建立情况。

2.1.3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给出典型病例,分小组进行病例讨论,让学生根据病例资料提出疑问、寻找解答问题方法,并在小组讨论或课堂提问时回答问题。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临床分析能力。

2.1.4临床技能操作考核:对学生进行妇产科学技能操作考核及口试考核,内容包括产科检查腹部四步触诊、骨盆外测量、胎心听诊、妇科双合诊、外阴部检查、三合诊、直肠—腹部诊、阴道窥器检查、模型模拟操作。考核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综合能力。

2.2终结性考核即期中、期末考核,为理论知识闭卷考试。

内容主要是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知识,考核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加入部分临床病例分析题目,考核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

从以上图表分析可以看出,4个年级学生的成绩x2检验结果P<0.001,提示有统计学意义,各年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再进行两两之间的比较。05和06级比较时,P=0.829>0.05,无统计学意义。05和07级、08级比较时P<0.001,有统计学意义。06和07级、08级比较时,P<0.001,有统计学意义,07和08级比较时,P=0.01,有统计学意义,所以有差异。综合结果,07、08级考试改革后妇产科学期末考试成绩有显著提高。

5本次课程的考试改革实施方案中的成效

经过两年来的实践,教师对考试改革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对考试内容及题型进行了调整,主客观题型的比例由原来的6:4变成了4:6,客观题型增加了病例分析题型,综合性病例分析题等题型。成绩构成比例有所改变,形成性评价占考核内容40%。通过考试改革,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通过收集、综合和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的信息,了解学生的能力、兴趣和需求,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上课的出勤率和听课效率,多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发言,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同时,通过强化临床能力的考核。规范了学生体格检查、接诊技巧、病历书写的技能。提高了学生临床综合能力。使学生在重视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5]。

6本次课程的考试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从考试成绩分析来看,考试改革后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学生最欠缺最薄弱的环节是病例分析题和综合性思考题,说明我们今后在临床教学中要侧重加强学生临床思维的建立,及临床能力的训练。通过两年的考试改革实践,我们发现,目前我们评估的方式较主观,教师没有统一的评分标准,有时候不易区分成绩高低,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精力和时间与学生交流和沟通,比如病例分析、讨论不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回答问题大同小异;病历书写更多是雷同,因此大多数考核成绩差别不大,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课程考试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简单方法或形式上的改革,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的改革同步,根据妇产科学的特点,建立适合自身学科发展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孙敏,李晓南,范俭雄.医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实践与思考.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0,40(3):256.

[2]韩艳春,刘鲁英,曹璋等.病理学考试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基础医学教育[J].2011,13(4)314-315.

[3]HersheyS1Bell,MD(著),李井泉(译).医学生教育中形成性评价的运用.中国全科医学[J].2007,10(4):285.

[4]王志红.高等医学院校考试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J].2005,7(5)495-496.

[5]黄焕生,于斌,邱玉刚等.高等医学院校考试内容及方法改革的调查与分析.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J].2005,7(5)493-494.

标签:;  ;  ;  

形成性评价在医学专业妇产科学考试改革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