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on颈椎前路钢板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Orion颈椎前路钢板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一、Orion颈前路钢板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朋飞[1](2020)在《双节段颈前路钛板内固定中间椎体置钉是否有必要?》文中认为背景颈椎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内固定(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是处理双节段颈椎病的常用手术方式。但是,目前对于双节段颈前路钛板采用6钉固定还是4钉固定(手术节段中间椎体不置钉)没有统一标准,文献复习,缺乏两种置钉方式的对比研究和临床疗效分析。目的比较双节段ACDF手术节段中间椎体置钉与否的临床疗效、影像学参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不同置钉方式下内置物费用,为临床处理置钉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双节段ACDF的15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不同的置钉方式,将患者分为:中间椎体置钉组、中间椎体无置钉组。评价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临床疗效、并发症、影像学结果及内置物费用。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计量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间计数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所有检验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较本组术前均显着升高(*P<0.05,**P<0.05);两组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和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较术前均显着降低(*P<0.05,**P<0.05;φP<0.05,φφP<0.05);两组在术前和术后随访期间JOA、VAS、NDI评分、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维持颈椎前凸和融合节段椎间高度、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间椎体置钉组和中间椎体无置钉组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87.8%、90.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间椎体置钉组和中间椎体无置钉组的置钉时间和内置物费用分别为(16.55±2.28)、(12.83±2.87)min和(4.17±0.05)、(3.85±0.02)万元,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双节段ACDF,手术节段中间椎体置钉与否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两种置钉方式在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改善颈椎前凸、维持椎体高度、手术节段融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中均无显着差异。但是,中间椎体无置钉术式置钉时间更短,内置物花费更少,医疗成本更低。

齐德泰[2](2020)在《三叶加强型颈椎前路钉板系统的研制以及生物力学研究与初步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制一种三叶加强型颈椎前路钉板系统(PRUNUS钉板系统)并测试其生物力学特性,通过临床初步应用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12具新鲜山羊颈椎标本,应用高精度数显光栅位移传感器系统,比较PRUNUS钉板系统与Atlantis钉板系统的稳定性、疲劳试验和抗拔出力。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92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cage或钛网植骨融合、PRUNUS钉板系统或Atlantis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的颈椎疾病患者,通过对比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颈椎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应用Frankel分级评价患者手术前后脊髓神经损害恢复情况,从而综合评价PRUNUS钉板系统的初步临床疗效。结果:生物力学测试表明:(1)应用PRUNUS钉板系统固定后的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ROM分别为1.02°±0.13°、1.32°±0.11°、0.96°±0.23°、1.03°±0.19°、1.37°±0.17°、1.05°±0.08°,Atlantis钉板系统固定后的ROM分别为0.99°±0.11°、1.08°±0.23°、0.83°±0.21°、0.82°±0.13°、1.18°±0.43°、1.17°±0.17°,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PRUNUS钉板和Atlantis钉板疲劳寿命分别为6.3×105、6.1×105,疲劳强度分别为512.72 Mpa、502.85Mpa,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PRUNUS钉板系统的最大拔出力为(483.62±39.14)N,Atlantis钉板系统为(396.55±22.79)N,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应用:PRUNUS钉板系统组手术时间平均为(102.8±13.6)min,术中出血量(56.8±14.1)ml;Atlantis钉板系统组手术时间平均为(132.8±15.7)min,术中出血量(76.8±19.1)m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RUNUS钉板系统组VAS评分由术前(7.21±0.53)分下降至术后1周时(1.58±0.44)分,术前JOA评分(8.13±1.26)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为(14.71±1.16)分;Atlantis钉板系统组VAS评分由术前(6.94.±1.06)分下降至术后1周时(1.75±0.35)分,术前JOA评分(9.26±1.32)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为(14.96±1.56)分,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RUNUS钉板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对颈椎稳定效果佳,尤其适用于颈椎前路术后翻修及骨质疏松患者,其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陈雷[3](2012)在《新型国人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初步设计与相关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基于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在临床应用中发现问题为本论文选题切入点:1、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固定临近节段出现系列问题:诸如异位骨化、退行性变出现或加重、间盘突出、椎间隙变窄、椎体滑脱、稳定性下降等并发症。纠其原因,与内固定刚性固定后,其固定范围内应力摭挡效应加大,钢板弹性小、钢性大相关。2、相对于四肢骨折的多种可选择的内固定器而言,目前颈椎前路内固定器械品种较为单一,尤其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矮小症和儿童、颈椎畸型等特殊人群颈椎疾病患者,可选择性少,还不具备多样化的颈椎前路内固定器。3、目前国内常用颈椎前路内固定钢板主要依据于欧美国家种族颈椎解剖学特点设计的,与国人相比,其钢板显得比较宽大与厚重,尤其是行上颈椎或颈胸交界治疗时,术中显露与创伤过大,不便于安放与操作。因此,众多学者一直在不懈的努力围绕改进颈椎前路钢板设计,以设计一种应力摭挡效应小、固定后骨破坏干扰小、螺钉抗拨力强、个体化、微创、便于操作的生物学弹性新型颈椎前路固定钢板而展开各种实验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依然是一个悬而未解的课题。本论文旨在设计并研究一种解决以上问题的一种新型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研究内容为解决以上问题,分别设计并应用四种形状不同的新型颈椎前路钢板(X形钢板、X形中间开孔钢板、工形钢板、H形钢板)和Orion前路钢板进行比较实验研究,基于整体功能的测定比单纯内固定性能的测定更有意义的理念,对每种钢板固定前、后的颈椎标本进行应变、应力遮挡效应、应力松弛、蠕变特性测试、骨密度测试、骨纤维结构观察、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指标测量等多项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统计学实验数据。结果表明X形和工形钢板优于其它形状设计钢板,具有体积小巧,应力遮挡率小;内固定后,内固定螺钉孔边缘部位骨密度降低小、骨组织计量等参数指标改变小;螺钉抗拨出能力强;防止因钢板固定引起的螺钉与骨界面应力过于集中等优点,与其它3种钢板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X形中间开孔钢板和H形钢板的应力遮挡率较大,内固定后,内固定螺钉孔边缘部位骨密度降低较明显、骨组织计量等参数指标改变较大,且与Orion钢板的各项指标相接近。结论与其它3种钢板比较,新型X形和工形前路颈椎钢板具有减少内固定的应力遮挡、钉骨界面的骨质破坏以及融合的相邻节段远期发生退变的机率;对固定节段钉骨接触界面的骨质破坏较小;固定螺钉抗拨出能力相对较强;可适用于国人及骨质疏松、矮小症和儿童、颈椎畸型等颈椎疾病的特殊人群;操作相对简单便于安放;创伤相对较小等诸多优点。“工”形钢板还可以在多种型号的改进方面有相对较大的拓展空间和优势。本研究结果可为临床治疗颈椎疾病筛选、设计一种微创、简便操作、更科学、更符合弹性固定及生物学固定的新型前路内固定钢板。其意义在于可为新型颈椎前路内固定钢板的设计提供生物力学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也为颈椎前路钢板的改进提供改进方案和理念参考;更为其临床远期应用奠定实验基础。本论文经查新证实,该实验研究既往文献未见报道。

杜峻华[4](2011)在《颈前路单螺钉钢板在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当前脊髓型颈椎病(CSM)手术治疗的“金标准”。颈前路钢板对恢复术后颈椎的稳定性、重建颈椎生理曲度、维持正常椎间高度、防止植骨块移位、促进植骨融合、实现患者早期活动等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颈前路中线单螺钉钢板外形小巧、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设计独特、生物相容性好、操作简便,已被应用于单间隙或相邻两间隙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中。单螺钉钢板采用独特的中线单螺钉固定技术,每个需固定的椎体只在椎体中线上使用一枚螺钉固定,固定螺钉位于一条直线上,不同于其他前路钢板使用两枚螺钉固定于一个椎体上,固定螺钉位于一个平面上的固定方式,使得临床医生对其固定的稳定性、特别是颈椎侧屈与旋转状态下的稳定性感到顾虑。保留椎体后壁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PWCF)是对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CF)的创新性优化,保留部分的椎体后壁,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增加了植骨融合率;在生物力学上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对颈椎侧屈、旋转时的扭转应力具有更高的抵抗力,大大减少了术后椎体不稳及邻椎病的发生,适用于大多数传统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患者,已广泛的在临床开展使用。本研究拟将颈前路中线单螺钉钢板应用于PWCF中,利用保留椎体后壁所具有的较高的颈椎生物力学稳定性,以消除对颈前路中线单螺钉钢板稳定性不足的顾虑,在保证临床效果与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颈前路中线单螺钉钢板外形纤细干扰小、操作简便安全、非限制性动力固定等优点,二者优势结合,期望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目的]1、通过建立动物模型,进行颈前路中线单螺钉钢板应用于PWCF中的生物力学的检验,与常规颈前路钢板进行统计比较分析,获得临床应用的支持证据;2、通过颈前路中线单螺钉钢板应用于PWCF的临床研究,随访观察,与常规颈前路钢板进行统计比较分析,获得临床应用的有效性与可靠性评价。[方法]1、选取8具新鲜山羊颈椎标本,建立动物模型。未经任何处理的新鲜山羊颈椎标本8具,作为空白对照组,首先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获取标本生理状态下的基线数据;对8具新鲜山羊颈椎标本的C3椎体行保留椎体后壁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PWCF)后,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应用颈前路单螺钉钢板内固定,对照组应用颈前路双螺钉钢板内固定,分别测试C2-4节段屈伸、侧屈、旋转六方向的三维运动范围(ROM),所有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2、在动物动物模型生物力学测试的基础上,设计历史对照的临床研究。研究组选取2008年11月—2010年1月期间,应用颈前路单螺钉钢板行PWCF,并获得术后6个月以上随访的CSM患者,共41例;对照组选取2008年11月以前,应用颈前路双螺钉钢板行PWCF治疗,并获得术后6个月以上随访的CSM患者,共39例,时间跨度为2007年4月-2008年11月。先进行术前两组间的病程、病变节段、椎间高度、病情及年龄等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的统计学比较,以确认两组资料间具有可比性。然后根据随访资料,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植骨一期融合率及椎间高度变化率,使用JOA评分进行术前及术后的神经功能评价,并对比临床疗效,所有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动物模型生物力学稳定性测试中,研究组C2-4节段ROM(。)前屈时为4.63±0.57,后伸时为8.34±0.45,侧屈时为15.35±0.09,旋转时为4.21±0.5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前屈时减少71%,差异有显着性(P<0.05);后伸时减少62%,差异有显着性(P<0.05);侧屈时减少52%,差异有显着性(P>0.05);旋转时减少25%,差异有显着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前屈时两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后伸时两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侧屈时两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旋转时两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2、临床应用研究组共41例,其中男32例,女9例,年龄38-75岁,平均56.00岁;病程3个月~18个月,<6个月者19例,6~12个月者16例,>12个月者6例;次全切除椎体:C4 10例,C5 24例,C6 7例。术前JOA评分7~11分,平均9.20分。病变节段术前椎体间高度45.67~63.12mm,平均56.88mm。对照组共39例,其中男30例,女9例,年龄39~77岁,平均56.38岁;病程3个月~18个月,<6个月者9例,6~12个月者19例,>12个月者11例;次全切除椎体:C4 13例,C5 20例,C6 6例。术前JOA评分7-11分,平均9.18分。病变节段术前椎间高度46.34~66.49mm,平均56.64mm。术后统计分析发现,研究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提高,两组间整体优良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植骨一期融合率及椎间高度变化率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动物模型生物力学稳定性测试表明,保留椎体后壁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中应用颈前路单螺钉钢板内固定,可获得良好的力学稳定性,效果与使用颈前路双螺钉钢板内固定无显着性差异,支持临床应用;2、结合临床疗效与影像学随访观察,颈前路单螺钉钢板用于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扩大减压植骨融合术中,可获得与颈前路双螺钉钢板相类似的临床疗效,并可简化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具有一定临床优势,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鲁海江[5](2010)在《UNIPLATE颈前路钢板用于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并评价单螺钉中线固定设计的2孔UNIPLATE颈前路钢板用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ACDF)+内固定术治疗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CSM)的可靠性及优势性。[方法]研究组为应用2孔UNIPLATE颈前路钢板行ACDF+内固定术治疗的25例单间隙CSM患者,全部获得6个月随访;对照组为既往应用4孔CODMAN颈前路钢板行ACDF+内固定术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的23例单间隙CSM患者。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植骨一期融合率及椎间高度变化率,使用JOA评分进行术前及术后的神经功能评价并对比临床疗效,所有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UNIPLATE钢板固定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CODMAN钢板固定组,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手术出血量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提高,两组间整体优良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植骨一期融合率及椎间高度变化率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与CODMAN颈前路钢板对比,UNIPLATE颈前路钢板用于ACDF+内固定术治疗单间隙CSM效果可靠并具有一定优势,在有效保证临床疗效、植骨一期融合率和术后椎间高度变化率的前提下,明显简化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

崔德铮[6](2010)在《Orion钢板结合钛网植骨在不稳定型颈椎疾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分析钛网结合Orion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颈椎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由作者检索1990/2008 PubMed数据及万方数据库有关Orion钢板结合钛网植骨治疗不稳定型颈椎疾病方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cervical vertebrae,Orion anterior plate,titanium mesh,spinal fusion",中文检索词为"颈椎,Orion前路钢板,钛网,脊柱融合"。排除重复性研究。计算机初检得到54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保留13篇进一步归纳总结。结果:Orion颈椎前路钢板联合钛网植骨在治疗不稳定型颈椎疾病时可以重建颈椎前柱,有效保持颈椎的生理弯曲和椎间隙的高度,防止远期颈椎的不稳定和后凸畸形,提升椎间孔的高度和容量促进神经根症状的恢复,同时避免了自体骨移植时的供骨区的并发症,较传统的自体骨有着突出的优点,而带锁钢板又可有效避免滑脱所造成的后果,弥补了单独应用钛网在颈椎后伸运动时的不稳定现象,使各个方面的稳定性得到了加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颈椎前路内固定方法。结论:应用Orion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结合钛网植骨治疗不稳定型颈椎疾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颈椎前路内固定方法。

李晶,盖景颖,卢畅[7](2009)在《颈椎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置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颈椎前路钢板由于具有增强术后颈椎的稳定性及促进病变部位植骨融合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颈椎创伤、退行性变、畸形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当中。文章介绍了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分类及演变,分析了颈椎前路内固定钢板的生物力学研究,探讨了颈椎前路内固定钢板的临床应用。虽然颈椎前路钢板的治疗作用目前已得到肯定,但仍然出现不同的手术后并发症。因此,可以考虑从不同角度对颈椎前路钢板进行改进,使之更加适合临床工作的需要。

盖景颖[8](2009)在《新型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的研制及生物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提高颈椎前路钢板的固定强度,减少螺钉拔出或断裂现象的发生,结合国人颈椎的解剖学参数,设计一种新型的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并评价其生物力学性能,为初步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研究由两个部分组成:1、新型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的研制。测量临床病例中需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颈椎正侧位X线片、术中测量健康椎体及复习相关文献,取得国人颈椎的相关解剖学参数,采用单皮质螺钉固定技术设计出新型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2、新型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评价。以青年男性的新鲜尸体颈椎(C2~T1)标本进行实验,12具具有完整C2-T1结构的标本随机分为:前路自制钢板(中意合资苏州优贝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制作)6枚螺钉固定组(A组,上、下两个固定椎体各3枚);前路自制钢板4枚螺钉固定组(B组,上、下两个固定椎体各2枚);前路Kanchui钢板(江苏常州康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联合后路Cervifix侧块螺钉固定组(C组);前路Kanchui钢板固定组(D组)四个组。将之损伤制成颈椎损伤模型,分别进行位移、强度、刚度等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四组内固定对失稳颈椎的稳定作用。另外,对自制钢板行拔出实验和疲劳实验,观察自制钢板的抗拔出强度和抗疲劳强度。结果:生物力学测试显示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扭转工况下,在位移、强度、刚度方面,自制钢板6枚螺钉固定组较4枚螺钉固定组和前路Kanchui钢板固定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前路Kanchui钢板联合后路Cervifix侧块螺钉固定组在上述统计学参数上均优于自制钢板6枚螺钉固定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自制钢板在最大拔出力上6枚螺钉固定组优于4枚螺钉固定组(P<0.05),其疲劳强度为473.27Mpa,疲劳载荷次数达5.5×105次,足以满足术后在体内长时间留置。结论:新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能有效提高损伤颈椎各方向上,尤其是前屈和后伸方向上的稳定性,具有更为强大的抗拔出强度和抗疲劳强度。

张晓君,王飞,郝伟,孟庆溪,张云昌,赵廷宝[9](2009)在《四种颈椎前路钢板的临床应用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四种颈椎前路钢板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aspar、Codman、AO(CSLP)及Orion四种颈椎前路钢板行颈前路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疾患145例,随访6~18个月,观察各固定系统的稳定性、融合率及并发症。结果93.7%(136/145例)患者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4种钢板螺钉固定系统融合率无显着差别,术后无钢板螺钉断裂、松动、植骨块脱出等并发症。结论四种颈前路钢板对稳定颈椎、促进植骨融合、恢复和维持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均具有积极意义。Orion钢板螺钉系统固定效果更好,且更易操作。

彭翠宁[10](2008)在《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在脊柱内固定中的生物力学特性》文中研究说明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可明显增强颈椎的稳定性,并使植骨融合率得到提高,减少植骨相关并发症。目前临床应用的多为单皮质螺钉固定的带锁钢板,根据锁定机制的不同,带锁钢板可分为限制性钢板和非限制性钢板,分别以Orion钢板和Zephir钢板为代表,Orion钢板独特的设计可有效防止松质骨螺钉的脱出和滑移,使固定节段瞬间即获得有效的稳定,但Orion钢板的坚强固定会产生应力遮挡,影响融合效果,Zephir钢板通过固定椎体的螺钉在角度上或者位置上的微动来达到动力加压的效果,可使植骨块与植骨床之间紧密接触,提高融合率。同种异体骨植入时,使用钢板固定能够保证节段间稳定,增加融合率,防止骨块脱落及下沉,最终促进同种异体骨被新骨替代。钛网植骨联合颈椎钢板内固定具有明显生物力学优势能,提供足够的重建后稳定,临床应用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二、Orion颈前路钢板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rion颈前路钢板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双节段颈前路钛板内固定中间椎体置钉是否有必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椎前路内置物的研究进展及手术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三叶加强型颈椎前路钉板系统的研制以及生物力学研究与初步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PRUNUS钉板系统的研制、组成及相关参数
    1.2 生物力学测试
    1.3 临床应用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三维稳定性测试结果
    2.2 疲劳实验结果
    2.3 拔出实验结果
    2.4 手术情况
    2.5 伤椎Cobb角
    2.6 VAS评分
    2.7 JOA评分
    2.8 术后并发症
3 讨论
    3.1 PRUNUS钉板系统的生物力学特性
    3.2 PRUNUS钉板系统的优势
    3.3 PRUNUS钉板系统的疗效及适应证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新型国人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初步设计与相关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研究背景
    第2章 本课题研究设想与研究意义
    第3章 国内外颈椎内固定系统研究现状
    第4章 国人颈椎解剖及内固定应用、设计相关问题
    第5章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篇 应变电测量基础理论概述
    第1章 金属导线的应变-电阻效应
    第2章 变形的传递
    第3章 应力计算公式
        第1节 已知主应力方向的单向应力状态
        第2节 已知主应力方向的二向应力状态
        第3节 未知主应力方向的二向应力状态
第3篇 新型颈椎前路钢板应变电测量与应力遮挡率实验研究
    第1章 材料、标本、钢板的设计与制作
        第1节 材料与设备
        第2节 标本制作
        第3节 五种实验钢板设计与制作
    第2章 实验方法
        第1节 各组颈椎标本钢板固定前各测点应变电测量
        第2节 各组颈椎标本钢板固定后各测点应变电测量
        第3节 各组标本内固定前、后的应力计算
        第4节 各组标本内固定后的应力遮挡率计算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第1节 各组实验结果
        第2节 讨论
第4篇 颈椎前路钢板固定应力松弛与蠕变实验研究
    第1章 五种颈椎前路钢板固定的应力松弛的实验研究
        第1节 材料与设备
        第2节 方法
        第3节 结果
    第2章 五种颈椎前路钢板固定的蠕变实验研究
        第1节 材料与设备
        第2节 方法
        第3节 结果
    第3章 讨论
第5篇 标本的骨组织形态、骨密度测量与松质骨显微观察
    第1章 各组标本椎骨松质骨骨组织形态计量
        第1节 材料与设备
        第2节 方法
        第3节 结果
        第4节 讨论
    第2章 各组椎骨松质骨光学显微镜观察
        第1节 材料与设备
        第2节 方法
        第3节 结果
        第4节 讨论
    第3章 五种颈椎前路钢板固定的颈椎骨密度测量
        第1节 材料与设备
        第2节 方法
        第3节 结果
        第4节 讨论
第6篇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科技查新报告
博士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4)颈前路单螺钉钢板在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颈椎前路单螺钉钢板在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术中应用的生物力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颈椎前路单螺钉钢板在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UNIPLATE颈前路钢板用于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前言
    1.1 颈椎病的分型及治疗原则
    1.2 颈前路钢板内固定在颈椎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1.3 UNIPLATE颈前路钢板的设计理念及其特点
    1.4 本课题主要解决的问题
2 研究目的和内容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统计学方法
3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组(UNIPLATE钢板固定组)
    3.2 对照组(CODMAN钢板固定组)
    3.3 两组资料术前相关指标的比较
    3.4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
    4.2 临床疗效评价
    4.3 影像学评价
5 讨论
    5.1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5.2 脊髓型颈椎病的自然史及其早期诊断
    5.3 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时机选择
    5.4 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入路选择
    5.5 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手术的优点和基本原则
    5.6 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手术的减压范围
    5.7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术后颈椎稳定性重建的方法及其效果评价
    5.8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终板的处理原则
    5.9 恢复并保持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的意义
    5.10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植骨融合的影像学评价及其标准
    5.11 颈椎病颈前路手术术后常见并发症
    5.12 颈前路钢板的分类与演变及生物力学评价
    5.13 颈前路钢板内固定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
    5.14 UNIPLATE颈前路钢板的生物力学测试、优点及其适用范围
    5.15 UNIPLATE颈前路钢板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典型病例
附表
附综述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发表论文

(6)Orion钢板结合钛网植骨在不稳定型颈椎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2 资料提取策略
    1.3 对纳入文献的评价
2 结果
    2.1 脊柱的生物力学
    2.2 颈椎前路钢板系统的现状
    2.3 钛网植骨的优缺点及对策
    2.4 钛网联合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
    2.5 临床验证
3 讨论

(7)颈椎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置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学术背景
2 目的
3 资料和方法
    3.1 文献检索
    3.2 检索方法
4 文献证据综合提炼
    4.1 颈椎前路内固定钢板的演变
    4.2 颈椎前路内固定钢板的生物力学研究
    4.3 颈椎前路内固定钢板的临床应用
    4.4 颈椎前路内固定钢板的并发症
5 结论和展望

(8)新型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的研制及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新型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的研制
    1.1 设计背景
    1.2 颈椎前路钢板设计的相关应用解剖学研究
    1.3 新型颈椎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的设计
第二章 新型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新型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的设计特点
    3.2 颈椎生物力学测试的实验参数
    3.3 颈椎内固定的适应症及生物力学要求
    3.4 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作用
    3.5 新型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的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四种颈椎前路钢板的临床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与并发症
    2.2 融合情况
    2.3 颈椎高度和颈椎前弯曲度 (表1、表2)
3 讨论

(10)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在脊柱内固定中的生物力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问题的提出
    问题1:如何提高颈椎前路钢板系统的生物力学?
    问题2:同种异体骨移植及钛网植入后是否应采用前路钢板系统联合固定?
2 问题的讨论
    2.1 脊柱的生物力学
    2.2 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
    2.3异体骨移植联合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
    2.4 钛网联合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
3 小结

四、Orion颈前路钢板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双节段颈前路钛板内固定中间椎体置钉是否有必要?[D]. 李朋飞. 郑州大学, 2020(02)
  • [2]三叶加强型颈椎前路钉板系统的研制以及生物力学研究与初步临床应用[D]. 齐德泰.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3]新型国人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初步设计与相关实验研究[D]. 陈雷. 吉林大学, 2012(09)
  • [4]颈前路单螺钉钢板在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D]. 杜峻华. 第二军医大学, 2011(10)
  • [5]UNIPLATE颈前路钢板用于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临床研究[D]. 鲁海江. 暨南大学, 2010(10)
  • [6]Orion钢板结合钛网植骨在不稳定型颈椎疾病中的应用[J]. 崔德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17)
  • [7]颈椎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置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及其临床应用[J]. 李晶,盖景颖,卢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30)
  • [8]新型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的研制及生物力学分析[D]. 盖景颖. 中南大学, 2009(04)
  • [9]四种颈椎前路钢板的临床应用比较[J]. 张晓君,王飞,郝伟,孟庆溪,张云昌,赵廷宝. 颈腰痛杂志, 2009(02)
  • [10]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在脊柱内固定中的生物力学特性[J]. 彭翠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39)

标签:;  ;  ;  ;  ;  

Orion颈椎前路钢板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